70年代初期,希思政府無法抵擋英國經濟的逐漸衰退,在煤礦工人不斷罷工和工會勢力的雙重壓力下,英國經濟日益蕭條。這樣的境況使得保守黨的聲望直線下降,保守黨也漸漸失去民眾的支持。加上希思領導下保守黨集團的腐敗,使首相希思的工作難以繼續,最終希思引咎辭職,工黨掌握了國家政權。
這個時候,保守黨內一片混亂,沒有一個人能夠站出來指引方向,並且拿出切實可行的政治方案,甚至可以說,沒有一個人有這 個膽量。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撒切爾夫人迎難而上。她勇敢地為她所堅持的政治理想站了出來,用自己過人的膽識和策略成功地將保守黨拉出了崩潰的懸崖。她身上散發出來的強勢與魄力,使她毫無疑問地成為了保守黨的領袖。1975年2月,她臨危自薦,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政黨領袖。
在尊崇血統高貴和男權的英國,沒有人把毛遂自薦的撒切爾夫人放在眼里。人們議論紛紛,所有人都抱著看戲的姿態觀察她能夠在黨魁的位置上堅持幾天,然後猜測她將會以什麼樣的慘狀從那里跌下來。然而,撒切爾夫人在令所有人失望的同時,漸漸變得令人刮目相看、欽佩不已。
她上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狠抓經濟,調整現有政策,重新組建內閣,將自己的權力牢牢握在手里,然後下放各方權力,沒有一個人能夠在這里無所事事,而她自己則全身心地對付那些專門跟保守派唱反調的工會。
在英國,不管哪個黨派想要上臺執政,都需要先過工會這一關,習慣性地看工會臉色行事已經成為各黨派心知肚明的事情。工會常常都會和新上任的政黨領袖作一番經濟博弈,通常來說,先認輸的一定是政黨領袖。對于工會提出的任何要求,政黨都會無條件地答應和執行。但撒切爾夫人卻顛覆了這個傳統,她上臺之後,是趾高氣揚的工會看她的臉色。
很明顯撒切爾夫人精通博弈,她幾乎就不會按照常理出牌。面對氣勢如虹,咄咄逼人的工會,撒切爾夫人沒有絲毫退縮,她毫不猶豫地舉起手中的利劍,狠狠地向工會的弱點劈去。她公然宣布,只要是由保守黨執政,政府就會再減少支出,並且在規避失業率的前提下遏制工資的增長。她強勢的經濟政策、雷厲風行的政治手腕讓曾經呼風喚雨的工會膽戰心驚。面對工會,撒切爾夫人並沒有停止自己的政策,她依舊在1975年7月,對工會主席提出這樣的言論:“英國的富人太少,利潤也太少”;10月又提出“經濟復蘇的途徑就是利潤”的看法。特別是1979年《泰晤士報》電臺播出了這樣的言論:“我們國家中隱藏著巨大的破壞者,他們試圖毀滅我們整個的自由世界。這些心懷不軌的人,大多匿藏在工會之中!”這樣強勢的、毋庸置疑的指控給整個工會致命一擊。面對撒切爾夫人的完美演講,工會根本無法招架,更不知如何反擊。撒切爾夫人十分善于抓住敵人的弱點,煽動民眾的情緒,使他們信服她的觀點,將怒火轉移到對手身上。面對這樣強烈的攻勢,工會只能低下高傲的頭顱,承認失敗。
1979年是英國的世界地位和經濟實力急劇滑坡的一年。倫敦街頭到處可以看到罷工的人群。從拾荒流浪漢到高企員工,全都熙熙攘攘地擠在街頭巷尾,大聲呼喊著,攢動著。這根本就是一個罷工引起的噩夢。撒切爾夫人沒有任何害怕,她仍然發揮著自己的演講才能,她領導著保守黨四處宣傳對本黨有利的言論,在混亂不堪的大選期間,幾乎大部分的英國民眾都相信如今的社會局面是由工會和傳統的集團腐敗造成的,在大量民憤的情況下,保守黨大獲全勝。1979年5月3日,保守黨重新成為執政黨派,丹尼斯·瑪格麗特·撒切爾則以43.9%的支持率成功當選為任期五年的英國首相。
她不僅是英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也是整個歐洲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
她自信滿滿地踏上唐寧街10號的階梯,鬥志昂揚地向全國人民作出自己莊嚴的承諾,“混亂的地方,我們帶來希望;錯誤的地方,我們帶來公平;懷疑的時候,我們帶來信任;沮喪的時候,我們帶來希望。”
在整個英國陷入混亂的時候,在整個國民都陷入不安的時候,撒切爾夫人用她過人的膽識和魄力在這個男權社會中挺直了腰板。
在沒有人為這些社會現狀站起身的時候,在沒有人有膽量站起來的 時候,撒切爾夫人從容不迫、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她並不是將自己偽裝成為一個自信的女人,她是發自內心的自信和對權力的渴望。她是英國人民期待的真正的救世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個國家體內殘留了太多的毒瘤,將這些死去的壞肉從整個國家的身體里殘忍地挖去,這並不是一件輕松、簡單的事情。這是一場挑戰,也是一次冒險。在那個年代,撒切爾夫人已經不僅僅是代表她自己了,她還代表著千千萬萬想要涉足政壇的女性們,她是她們的榜樣和希望。她用一種先驅者的身份矗立在了英國政壇。著名的政治評論家保羅·約翰遜這樣評價道:“撒切爾夫人的強勢政治,讓那些敗在她手下的政敵們也不得不承認,在她的身上,人們看到了丘吉爾的膽識與魄力。”事實證明,撒切爾夫人完全能夠勝任這一句評價。
撒切爾夫人不畏艱難,樹立了成功的政壇女性領袖的形象。她堅持不懈地,一步步地登上首相的寶座,帶給英國一個真正的女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