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爾夫人當政後,十分信奉貨幣主義理論。她一上臺就雷厲風行地將工黨遺留下來的弊端一一進行改革。她唯才是用,專門任用一些專業的貨幣主義政治家來制定改革方針政策。針對失業率上升,國內生產總值下滑的經濟現象,她提出要抑制通貨膨脹,具體措施表現在減少貨幣發行,提高銀行利率,降低稅率和穩定物價等幾個方面。同時放寬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能力,讓市場經濟漸漸回到穩定增長的曲線上來。
之前英國的經濟完全受到凱恩斯主義的影響,許多國有企業都認為效益再差,也有國家買單,于是毫不重視生產,任其衰敗。針對這樣的思想,撒切爾夫人又提出了一項改革措施——私有化。讓企業之間互相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在整個英國經濟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私有化的政策後來又被稱為“撒切爾革命”
的核心措施。撒切爾夫人的這一經濟政策,大大削減了國有企業的佔有率,提高了私有企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將許多國有企業的員工轉移到私有企業中去,這樣不僅解決了高居不下的失業問題,也解決了國有企業過度虛胖的企業構造,並且為了解決私有企業與員工的各方面矛盾,還及時出臺了一係列相關法律法規,以此保護民眾與企業雙方的經濟權益。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保守黨的領袖,撒切爾夫人領導的這場經濟革命,成功地削減了工黨的力量。
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實施以來,撒切爾夫人如同“神之筆”一般地將英國經濟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80年代中期,不斷下滑的英國經濟終于看到了復蘇的曙光,恢復到了40年代的經濟水平。
經濟下滑,國際地位下降,撒切爾夫人上臺後面臨的兩大難題都在她的強勢領導下漸漸復蘇。“鐵娘子”的外交政策在這里初見成果。
福克蘭群島(西班牙語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被阿根廷佔領並統治了十年。撒切爾夫人上臺後,拿出了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態度,在1982年5月1日,發動了搶奪福克蘭群島的戰爭。她任命伍德沃德擔任艦隊司令,賦予他“除了進攻阿根廷本土以外所有地域的權力”。伍德沃德也用同樣的命令任命他的屬下,這種一層一層的委托領導法,讓英國軍隊重創阿根廷海軍。
六個月的戰爭結束後,阿根廷以失敗告終。在撒切爾夫人的領導下,被阿根廷霸佔長達十年之久的福克蘭群島重新回到了英國的版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