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蕭規曹隨

時間:2012-06-06 20:35   來源:中國臺灣網

  現代漢語中有一個由歷史故事而來的成語,叫做“蕭規曹隨”。現在,這個詞的一般含義是陳陳相因、無所創建,並不算一個褒義詞。但這個成語的來歷,卻有很豐富的文化含義。

  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七月,丞相蕭何病死。呂後、惠帝遵漢高祖遺囑,召齊國國相曹參入朝,要他繼蕭何之職為丞相。曹參奉詔入朝,面謁呂後、惠帝,接了相印,入主丞相府。

  當時朝臣們都私下里議論,說蕭何、曹參二人與劉邦一起起家,同是沛吏出身,原本十分友好,後曹參戰功甚多,封賞反而不如蕭何,兩人遂生隔閡。現在曹參為丞相,必然會因前嫌而對人事做大的調動。為此,相府里的各級官員都感前途未卜,一時間人心惶惶。誰知曹參接印數日,相府依然如故,且貼出文告,一切政務、用人都依前丞相舊章辦事。官吏們這才放下心來,守職理事。

  數月之後,曹參已漸漸熟知屬僚,對那些好名喜事、弄文舞法的人員,一律革除,另在各郡國文吏中,選那些年高忠厚、口才遲鈍者,補上空缺。自此,曹參將自己關在府中,日夜飲酒,不理政事。

  有些和曹參關係密切的官員、賓客看到這種情況,都感奇怪,入見曹參,想要問個明白。

  然而,只要見到曹參的,還沒等到發問,便被曹參邀入席中飲酒,一杯未完,又是一杯,直到喝醉方止,所以沒有人能夠明白曹參的真正意思。俗話說,上行下效。參既喜飲,屬吏們紛紛倣效。相府後面有個花園,經常有些下屬聚在園旁,飲酒為樂。飲到半醉,或舞或歌,聲音傳到了很遠的地方。曹參明知,卻裝聾作啞,不加理睬。有兩個侍吏實在看不下去,以為曹參不知,便尋機找了個借口,請他往遊後園。曹參來到園中,賞景聞聲,興致漸高,遂命侍吏擺酒園中,自飲自歌,與園旁吏聲相互唱和。侍吏見此,感到莫名其妙,也不好再問。

  曹參不但不去禁酒,屬下辦事稍有小誤,也往往代為遮掩。屬吏感德,但朝中大臣往往不解,有的便把曹參的作為報告了惠帝。惠帝因母後呂雉專權,殘酷地殺了戚姬,毒死了戚姬的兒子如意,心感憤怨和絕望,遂躲入宮中,不理朝政,借酒消愁,沉溺閨房,消遣時光。及聞曹參所為,心想:“相國怎來學我,難道因我年幼,看不起我?”正在惠帝猜疑之時,中大夫曹窋入侍。曹窋乃曹參之子。于是惠帝便對曹窋說:“你回家後,可替朕問問你父:高祖新棄群臣,皇帝年幼未冠,全依相國輔佐。現在,你的父親為丞相,只知飲酒,無所事事,如何能治理天下?不過,你要記住,不要說是我讓你問的。”曹窋辭別歸家,把惠帝所說的話都告訴了他的父親。

  曹參聽後,竟然勃然大怒,不問是非,取過戒尺,打了曹窋二百下,而且邊打邊說:“天下事你知多少?還不快快入宮侍駕!”曹窋挨打,既覺委屈,又不理解,入宮後,向惠帝直說了此事。惠帝聽後,心中更感到疑惑,翌日朝後,便將曹參留下道:“你為何責打你的兒子曹窋呢?他所說的話,都是我的意思。”曹參忙伏拜在地,頓首謝罪,問惠帝道:“陛下自思,您的聖明英武,可比得上高祖?”惠帝道:“朕怎敢與先帝相比!”參又問道:“陛下察臣才,與故丞相蕭何比,誰優誰劣?”惠帝不知參所問為何,還是答道:“恐不及蕭丞相。”曹參這才說道:“陛下所言聖明,確實如此。從前高祖及蕭丞相定天下,法令、制度都已完備,今陛下垂拱臨朝,臣等能守職奉法,遵前制而不令有失,便算是能繼承前人了,難道還想勝過一籌嗎?”惠帝聽了以後,才了解了曹參的真正意圖,說:“朕已知道你的意思了,請退下休息吧!”

  曹參回去後,依然照舊行事。百姓經過大亂後,只求安寧,國無大事,徭役較輕,便算太平。所以曹參為政,竟得謳歌,歌雲:“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一。”漢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八月,曹參病死,主持相府整整三年。

  曹參原本就擅長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漢初的社會在經過了長期戰亂之後,也正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曹參的“蕭規曹隨”政策與當時的社會需要十分吻合,與當時呂後專權、皇帝無能的朝廷狀況也是十分吻合的。而這一切,似乎並不能完全歸功于曹參,實在是由于劉邦和蕭何的明智。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