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自性自度

時間:2012-06-06 19:50   來源:中國臺灣網

  斷臂安心

  二祖慧可,在悟道之前叫神光,他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最後覺得無論是孔子、老子的理論,還是《莊子》、《周易》的著作,都未盡妙理。聽說達摩祖師住在少林寺,于是就去跟著學佛了。但是達摩每天從早到晚只是獨自面壁端坐,從來不給神光以教導。神光認為這是達摩在考驗自己。他想,以前求佛得道的人,有的敲骨取髓,有的刺血濟饑,有的布發淹泥,有的舍身伺虎,古人能這麼做,我又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呢?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十二月九日這天夜里,天下大雪,神光在達摩的旁邊一直站著,堅持不離去,希望能得到達摩的教誨。地上的雪越積越厚,越積越高,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時候,雪已經蓋過了神光的膝部,神光依然靜靜地站著。達摩生了憐憫,問:“你這麼久地站立在雪中,究竟要求什麼事?”神光不覺眼淚奪眶而出,說:“唯願和尚大發慈悲,用你甘露一般的智慧,超度廣大眾生吧。”達摩說:“諸佛是有無上妙道,但有人多劫,有人精進,有人能行,有人不行,這不僅是願給與忍住不給的問題,那些有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卻希冀得到真乘,恐怕會枉自辛苦。”神光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潛回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達摩之前。達摩見了知道神光確是有堅定求佛之心的人,說道:“諸佛最初求道的,為法忘形,你今天斷臂于我的面前,求亦可在。”因此達摩改神光的名為慧可。這表示達摩已願傳法于慧可,因此慧可當下問道:“諸佛的法印,我能夠聽說一下嗎?”達摩說:“諸佛的法印,不是能從別人那兒得到的。”這可大出于慧可的意外,他求道:“這樣我的心得不到安寧,乞求師父使我的心得到安寧。”達摩說:“把你的心找出來,我替你使它安寧吧。”過了好一會兒,慧可說:“師父呵,我尋覓我的心,但卻找不到。”達摩說:“我已經替你把心安寧好了。”

  佛性在自己心中,只能自己體會,自己不用心體會,他人再給你講多久多深也沒有用。禪宗認為,當人知道了佛法只能自己體會這一點時,他就已經離見性成佛不遠了。慧可的心不安,是因為他想從達摩那兒直接得到佛法,這思路是不對的,因此達摩讓他覓心,就是要他意識到以自己之心覓自己之心的矛盾,但他發現心就是這個心,心就在自己身時,就悟出了見性成佛的正確方向:在自己心里。

  悟了自度

  關于自性自度的思想,用直呈的方式說出來的,是契嵩本《壇經》。

  五祖弘忍送慧能至九江驛邊,有一只舟子,五祖令慧能上船,然後自己上來把櫓而搖。慧能就說:“請和尚坐,還是應該由弟子我來搖櫓。”五祖說:“應該是我渡(度)你。”這里,度與渡同音,五祖用的是雙關語。慧能馬上領悟了,說道:“當人在迷惑之時,適合于師父度他,當他已經覺悟之後,就應該自己自度。今天的江上之渡,正好象徵了人生之度。慧能我生長在偏遠地方,語音不正,承蒙師父將佛法付予我,現在既然已經得到了佛法,從今以後就應該自性自度了。”五祖聞言,知道慧能確實完全成熟了,說道:“正是這樣,正該這樣。從今以後,佛法將由你而普遍傳播開來。”

  這段故事提出了禪宗的兩個最重要的概念,即“迷時師度”和“悟了自度”。見性成佛只在自身,但自身由于身在現世,受各種各樣的現象界事物和現實心理的迷惑,難以發現那“本無一物”的本心。因此,師的指點和啟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後來禪宗的各種公案,都是圍繞著如何使弟子開悟而創造出來的。

  識本來面目

  慧能從五祖弘忍那兒領受了佛法和袈裟,照吩咐向南奔去。寺中僧人聞及此事,有數百人為衣缽先後追趕出來。惠明率先追上慧能,有一種帶有一點兒神秘色彩的說法是,慧能將衣放在石頭上,惠明本能地就去取,不知怎麼,就是提掇不動。惠明馬上想到自己追趕的主要目的,就對慧能說,我並不是為袈裟而來,而是為佛法而來,希望慧能為他說法。另一種沒有神秘味道的說法是,惠明追上慧能之後,慧能說:“你是為法而來,還是為衣而來?”惠明說:“我不是為衣而來,而是為法而來。”慧能說:“你既然是為佛法而來,先屏息呼吸,安靜心靈,什麼都不要想,然後我就告訴你。”惠明就照著他的話做,好一會兒,慧能看他已經達到心靜如水,就說:“當你既不思善也不思惡的時候,就是那一刻,想想看,什麼是明上座你的本來面目?”惠明聽到這句話,已經開悟。但還有一絲不放心,又問道:“你確把密語給我講了,但除了這一密意外,還更有其他密意嗎?”慧能說:“能夠與你說,就不是密意。但你若用此反觀你自己的內心,會發現,密就在你自己心里。”惠明這時完全省悟了,說道:“惠明我雖在黃梅(弘忍的所在地)學習了這麼多年,卻實在未曾省悟到自己的面目,今天蒙受你的指示,完全明白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天的惠明已經是真正的惠明師了。”慧能說:“你這樣就好了,我和你一道以黃梅為師,今後你要好好地護持自己。”

  本來面目,就是本來無一物的本心,就是能夠超現象界的本心,善與惡都是現象界的事,進入現世,才有了善惡,因此,只有當忘卻了善又忘卻了惡的時候,人才從現世的思想和觀念中超離出來,接近了超越現世的本心。人在現世的行為和思想,都是與世相關的行為和思想,因為現世本身是有局限的,因此這些行為和思想也必然是有局限的,因此只有從有局限的現世中超離出來,認識自己的真正本來面目:超越的我。

  知道有善,或者知道惡,一方面說明你還執著于現世,另一方面說明你還是用心,一旦用心,只能是用于現世,只能是在現世用,必然是遠離本心。因此,禪宗的見性,是要以不思善不思惡作為起點。

  而究竟思得怎麼樣,認識或回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沒有,這都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別人沒法知曉,也是無法替代的,因此“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成了禪宗思想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言。

  須識自家寶藏

  大珠慧海禪師,姓朱,建州人,在越州大雲寺受業。他第一次參見馬祖道一時,馬祖問他:“你從何處來?”他答道:“從越州大雲寺來。”馬祖接著問:“你到我這里來想辦什麼事?”慧海說:“來求佛法。”馬祖說:“我這里什麼東西也沒有,你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卻家鄉在外散走做什麼!”慧海聽到頭一句大失所望,但聽到後一句,心里一亮,馬上緊問:“哪個是我慧海的寶藏?”馬祖說:“即今問我者,是你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馬祖的這句話是說,你殷切地詢問我的那顆心,就是包含著你的寶藏之所在。你只能認識了這心,返回這心,才是求佛正確的道路。馬祖的話使慧海頓時開悟。不由得踴躍起來,趕緊謝禮。

  佛的根本,在自己的心中,在自己的本無一物的超越之心,而這顆超越之心,只有通過自己的“去蔽”,自己認識到的生存的具體的有限時空的有限性,而自己發現出來。要向外求,是找不到的。

  “識自家寶藏”成了後期乃至今天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當年面對佛家、道家兩方面的巨大影響,宋儒就是運用禪宗的這個思想,識自家的寶藏,在孔子、孟子那兒去開山掘寶,來對抗佛道思想,而成就了宋明理學。今天的新儒學,面對聲勢更大的西方文化,仍然是運用這一觀念,要識自家寶藏,以應付現代性的挑戰。

  這里面確實有很多問題可以思考。

  “火”在自家里

  溈山靈佑禪師,俗姓趙,十五歲出家,二十三歲遊江西,參百丈懷海,被收為徒。一天,他立在懷海身旁,懷海問:“誰?”靈佑說:“是我。”懷海說:“你撥一下,看爐中有沒有火?”靈佑撥了一下,說:“沒火。”懷海弓身起來,深撥一下,得到一些火,舉起給靈佑看,說:“你說沒有這個。”靈佑于是悟了,懷海讓他撥火,是啟發他,火(佛)就在他自己心中,只要他用心深撥,就會得到。于是他禮謝懷海。懷海說:“這只是暫時的歧路。經里面說,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這時就知道,物不是從他處得來。因此祖師說:‘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原自備足,你今天已如此了,請善護持。”

  不能說

  香嚴閒智禪師,青州人,因討厭世俗而辭親外出訪道。後投在百丈門下,人很聰明,很受欣賞。百丈坐化後,參見溈山。溈山說:“我聽說你在百丈先師處的時候,問一答十,問十答百,很聰明伶俐,對生死根本,也很有見解。現在你講一講:你父母沒有生你的時候如何?”香嚴一下子真被問住了,茫然不知怎麼回答。于是回到住所,將平時看過的文字從頭到尾細察,想找出一句來對應,竟始終沒能找到。他嘆一口氣,說:“畫餅不能充饑。”于是乞求溈山解說。溈山說:“我若說給你聽了,你以後一定會罵我。我說的是我的,始終不關你的事。”香嚴因此將自己以前所看的所有文字全部燒了。說:“此生再也不學佛法了,且做個遊走的要飯和尚,免得空勞精神。”他泣別溈山,直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跡,在那兒住了下來。

  一天,香嚴在地里芟除草木,偶然拋丟瓦礫,瓦礫落擊在竹子上,發出聲響,這一刻,他忽然悟了,馬上回到房中,沐浴焚香,遙望溈山禮拜,讚溈山之恩:“和尚大慈,恩超父母,如果當時說破的話,哪里會有今天的事呢?”又作頌,記自己之悟:“一擊忘所之,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溈山聽說後,對得意弟子仰山說:“此子徹悟了。”仰山說:“只從語言上看,還不一定,待我去親自勘察一下。”仰山見了香嚴,說:“和尚讚嘆師弟發悟大事,你給我試說說看。”香嚴復述了前面的那道頌。仰山說:“此是夙習記持而成,你另外再說說。”香嚴再作一頌:“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這是比喻從有到無的過程,過去還有卓錐之地,現在連卓錐之地也無,就完全完成了從有到無的轉換,具有了本無一物的空心。仰山說:“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意思是說,四大皆空、本無一物,這一所有佛教的基本原理,你是懂了而且表現出來了,但禪宗專有的特點在你的比喻中還沒有表現出來。香嚴又作頌:“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少彌。”這偈就體現出了禪宗的妙悟的精神和自性自足,不假他人的宗旨。于是仰山回去報溈山,說:“且喜香嚴師弟會祖師禪了。”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