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合縱是一次較大的歷史事件,這不僅因為它改變了當時秦國對六國各個擊破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它帶有相當濃厚的文化色彩,被演繹成各種各樣的故事流傳後世。而這次合縱行動的主角就是蘇秦。
蘇秦從燕國來到趙國進行合縱活動。他對趙王說:“天下之人,從卿相、大臣,直到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人不讚揚大王的正義行為,很久以來都希望能夠在大王面前親聆教誨。但是,奉陽君嫉賢妒能,大王不能親理政事,所以外來賓客和遊說之士,無法在大王面前效忠。如今奉陽君已死,大王今後就能夠與賓客和遊說之士親近了,所以我才能向大王獻上我的愚忠。
“為大王著想,不如讓人民過安定閒適的生活,不要多事煩擾。使人民得以安定的根本,首先在于選擇友好的鄰邦。選擇好了鄰邦,人民就能安定;選擇的鄰邦不合適,人民就一輩子不得安定。還是請允許我談談趙國的外患:齊國和秦國是趙國的兩個最大的敵人,這是人民不得安寧的原因所在,如果依靠秦國進攻齊國,您的人民就得不到安寧;依靠齊國進攻秦國,您的人民也得不到安寧。有的人為了謀算別國,進攻別的國家,常常想方設法地尋找借口,斷絕與別國的交往,希望大王千萬謹慎,有話不要輕易說出來。
“請大王屏退左右的人,讓我說明合縱、連橫的利弊。您如果能真正聽從我的話,那麼燕國一定會送上出產毛氈、裘皮和好馬的土地,齊國一定會送上產魚、產鹽的海邊土地,楚國也一定會獻上出產橘柚的雲夢之地,還有韓國、魏國都可以把國內封地奉送給您,這樣,大王的宗族和親戚都可以封侯。從別國割取土地,從別的國家得到財物,這是從前王霸之主不惜損兵折將而追求的東西;給親族封侯,就是商湯、周武也要用爭戰和拼殺才能爭取到。如今大王毫不費力,種種好處就唾手可得,這是我替大王祝願的事情。
“大王如果能夠聯合秦國,那麼秦國必然會削弱韓國、魏國;大王如果能夠聯合齊國,那麼齊國必然會削弱楚國、魏國;魏國被削弱就會割讓出河外之地,韓國被削弱就會獻出宜陽之地。宜陽獻出後,上郡的道路就會被阻斷;河外之地割讓後,就造成道路不通;楚國被削弱後,趙國就會失去援助。因此,對這三項決策,大王的選擇不可不十分慎重。
“若秦國沿軹道而下,南陽就會受震動,再進而攻打韓國,威脅周室,趙國自身就會受到挾制。秦國再佔據衛國、奪取淇水,齊國就會臣服秦國。秦國的欲望既然已經施行于山東六國,必然會出兵進攻趙國。秦兵渡過黃河,跨過漳水,佔據番吾,就可以打到趙國的都城邯鄲了。這是我替大王憂慮的。
“如今,山東各國沒有比趙國更強的了。趙國土地方圓二千余里,有數十萬的軍隊,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供十年。西有恆山、黃河、漳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國本來就是弱國,不足為懼。在各諸侯國中,秦國最怕的就是趙國。然而,秦國為什麼不發兵攻打趙國呢?是因為它怕韓國、魏國從後面攻打他。因此,韓國和魏國是趙國南面的屏障。秦國要進攻韓國、魏國就不同了,這兩個國家沒有高山大川作為屏障,秦國完全可以一點點地吞食,一直逼近到韓、魏兩國的都城下面。如果韓、魏無力對付秦國,必然臣服,而韓、魏臣服了秦國,秦國就掃除了進攻趙國的兩個障礙,這樣禍患就會直接降臨到趙國的頭上了。這是我為大王憂慮的。
“我聽說古代的堯在開始的時候地盤不足三百畝,舜沒有尺寸之地,而後來都佔有了天下;禹聚集的人群不到數百,而後來成為諸侯之王;商湯、周武王的軍隊不到三千人,戰車不足三百輛,而後來都成為天子。這實在是他們實行了正確的策略的緣故,所以,聖明的君主能判斷敵國的強弱,能估量自己將士的多少和才能。這樣不等到兩軍在戰場上對陣,就對雙方勝敗、存亡的可能有大致的了解,豈能被眾人的胡言亂語所蒙蔽而糊里糊涂地決策呢?
“我曾認真地研究過天下各國的地圖,發現各諸侯的土地之和是秦國的五倍,兵力約為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聯合起來,集中兵力,一致向西進攻秦國,秦國必定被攻破。如今各國竟被秦國各個擊破,打得七零八落,甘願向秦國稱臣。攻破別人與被人攻破,徵服別人與被別人徵服,難道可以同日而語嗎!
“那些主張連橫的人,都想讓諸侯割讓土地來與秦國講和,與秦國講和,那些人就會有高大的房屋、豪華的宮室,耳聽笙瑟,口嘗美味佳肴,前有舞樂,後有宮女,再加上美人迷人的姿態,但一旦秦國為患,卻沒有人能與君主分憂。因此主張連橫的人整天以秦國的權勢來恐嚇諸侯,以求分割土地。對此,希望大王深思熟慮而且審慎地注意。
“我聽說聖明的君主遇事不疑惑,不聽信讒言,堵塞流言蜚語,反對結黨營私。為使君主地位尊貴、土地擴展、兵力強盛,我才在您面前陳述這些。我為大王著想,不如聯合韓、魏、齊、楚、燕、趙六國的力量共同對抗秦國,讓各諸侯國的將相一起到洹水舉行會盟,互相交換人質,殺白馬,結盟誓,共訂盟約。六國共同約定:如果秦國攻打楚國,齊國、魏國各派精兵援助楚國;韓國斷絕秦國的後路,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把守恆山之北。如果秦國攻打韓國和魏國,那麼楚國就斷絕他的後路,齊國派精兵進行援助,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把守雲中。如果秦國攻打齊國,那麼楚國就切斷其後路,韓國防守城皋,魏國堵住午道,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派精兵進行援助。如果秦國進攻燕國,趙國就防守常山,楚國就駐軍武關,齊國渡過渤海,韓國、魏國派精兵進行援助。如秦國進攻趙國,那麼韓國就駐軍宜陽,楚國駐軍武關,魏國駐軍河外,齊國渡過渤海,燕國派出軍隊進行支援。諸侯中有首先違背盟約的,其余五國共同討伐它。如果六國實行合縱聯盟對抗秦國,秦國就一定不敢出兵函谷關進攻六國了。這樣霸業就成功了。”
趙王說:“我年紀輕,執政時間短,沒有聽過治理國家的長遠大計。現在貴賓有心保衛天下,安定諸侯,我願意讓全國聽您的吩咐。”于是封蘇秦為武安君,給他一百輛裝飾華貴的車子、千鎰黃金、白璧百雙、錦繡千捆,請他去聯合諸侯。
蘇秦在經過了對秦王連橫遊說的失敗之後,更加成熟。他正確地把握了天下大勢,又經過了精心揣摩,終于成竹在胸。通過他對趙國形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蘇秦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國際關係專家,他能夠成功地破橫合縱,確實有一定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