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連是戰國時期人,歷來被人們看做義士的楷模,多少年來人們對他謳歌不已,每當國家有難,民族處于危亡關頭的時刻,人們總是想起他。這一切都是因為魯仲連曾經慷慨陳詞,說服魏國和趙國,即使蹈海而死,也絕不以秦為帝。
秦國圍困趙國的都城邯鄲,魏王派大將晉鄙率兵前往救援,但因害怕秦軍的威勢,在湯陰就停止了前進,等候觀望。
魏王派客卿辛垣衍偷偷地潛入邯鄲,見到了平原君,通過平原君傳話給趙王說:“秦國所以圍困趙國,是因為秦王想稱帝。先前,秦王與齊王爭帝,兩人都加上了帝號,後來秦王被迫取消了帝號,是因為齊王首先取消了帝號的緣故。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齊國比當時衰弱了許多,天下最強大的只有秦國了。秦國此次圍困邯鄲,其真正的目的倒並不一定要奪取邯鄲,而是為了趙國能夠主動地尊奉秦昭王為帝。如果能這樣的話,秦王一定十分高興,肯定會撤軍而去的。”平原君聽了這話以後猶豫不決。
其時魯仲連正在趙國做客,碰上了秦軍圍困邯鄲,聽說魏國的使者要趙國尊奉秦國為帝,就去見平原君,問道:“您是不是同意尊秦王為帝了呢?”平原君說:“我哪里還敢說話呢?趙國的百萬軍隊已在國境之外覆滅了,現在秦軍又深入趙國的國土,圍困邯鄲,無法使他們退兵。魏國的使節辛垣衍就在此處,我哪里還敢隨便說話呢?”魯仲連毫不客氣地說:“以前我還以為公子是天下最賢能的人呢,現在看來不是這樣。魏國的辛垣衍在哪里?請讓我來教訓他!”
平原君去請辛垣衍,說:“齊國有個魯仲連先生,此時恰好在邯鄲,請讓我介紹一下,你們認識認識。”辛垣衍說:“我聽說魯仲連是齊國的高人,我是魏國的使臣,公務在身,還是不相見的好。”平原君說:“可我已經把您的事告訴他了。”辛垣衍沒有辦法,只好去見魯仲連。
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後,一言不發。辛垣衍忍不住主動說話了,問道:“我看在這座邯鄲城中,大多數人都是有求于公子,今天看先生的樣子,不像是有求于公子,先生為什麼不趁早離開呢?”魯仲連說:“世人一般都以為隱士鮑焦不是從容而死,那是以庸人的心理來揣摩別人。現在一般的庸人都只為自己打算,並沒有長遠的眼光。秦國是一個尚首功而不講仁義的國家,以權術驅使士人,以酷刑役使人民。如果秦王真的做了皇帝,那就會更加肆無忌憚,以暴虐來統治天下。我寧願蹈東海而死,也決不做秦國的臣民。我所以來見您就是想為趙國出一點力。”辛垣衍說:“先生打算怎樣出力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要讓魏、燕兩國出力幫助趙國,齊國和楚國本來就已經在幫助它了。”辛垣衍聽了之後,不以為然,說:“燕國是否幫助趙國,可以聽從您的吩咐,至于魏國,我就是魏國人,不知您準備怎樣讓我們幫助趙國。”魯仲連說:“那是因為魏國沒有看到秦國稱帝的危害,如果看到了這一點,魏國也一定會幫助趙國的。”
辛垣衍不解地問道:“那麼,秦國稱帝對魏國會有什麼害處呢?”魯仲連說:“從前,齊王曾經施行仁義,率先提出諸侯都要去朝見周朝的天子,那時的周室已經十分貧弱了,諸侯們都不肯去朝見,只有齊王一個人去了。過了一年,周烈王死了,諸侯都去吊唁,齊國的使者因為去得晚了,周朝的大臣就大光其火,在給齊國的訃告里說:‘天塌地陷,周朝的天子都罷朝守喪,齊國的田嬰卻最後才到,應該殺了他。’齊王看後勃然大怒,罵道:‘您娘是個丫頭。’齊王不僅沒有落下仁義的美名,這件事還終于成為天下的笑柄。周朝天子在世的時候,齊王前去朝拜,死了便破口大罵,實在是因為忍受不了周天子的苛求的緣故。不過,天子苛求臣下,本來就是如此,不足為怪。”
辛垣衍還是不同意魯仲連的話,說:“然而,先生沒見那些仆人嗎?十個仆人侍奉一個主人,難道是力量不如主人嗎?是才智趕不上主人嗎?是因為害怕主人啊!”魯仲連說:“那麼,魏國對于秦國,難道也是仆人嗎?”辛垣衍說:“是的。”魯仲連說:“既然如此,我可以讓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醬!”辛垣衍聽了有些發怒,說:“先生怎可如此講話,您怎能讓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醬呢?”
魯仲連說:“當然可以,您如果不信,就請聽我慢慢地給您講。從前,鬼侯、鄂侯和文王是紂王的三個諸侯,鬼侯有個女兒,自己認為長得很美,便獻給了紂王,但紂王卻說長得很醜,就把鬼侯剁成了肉醬。鄂侯只是為他辯護了幾句,話說得直率了一些,就被殺死,曬成了肉幹。文王見到這種情形,只是輕輕地嘆了一口氣,就被抓起來,囚禁到牖里的監獄里,關了一百天,還差點兒被殺死。為什麼同樣具有稱帝的條件,而有的人就落了個被剁成肉醬、被曬成肉幹的下場呢?還是讓我說一說那些寧死不屈而終于避免了悲劇下場的人吧!先前,齊閔王譖稱帝號,他要到魯國去,夷維子執鞭跟從。夷維子見到魯國人就問:‘你們準備怎樣招待我們的國君呢?’魯國人按照正常的禮節說:‘我們準備用牛、羊、豬各十頭來款待客人。’夷維子說:‘你們怎麼能用這種禮節來款待我們的國君呢?我們的國君是天子的身份,天子出來視察,諸侯就應該交出宮室和鑰匙,還應該像仆人一樣,提起衣襟,站在堂下侍奉天子吃飯,等天子吃完了,你們才可以退下來聽政。’魯國人聽了,立即關閉了城門,不讓他們進城。齊閔王去不了魯國,又準備到薛國去。路過鄒國時,恰巧,鄒國的國君死了,齊閔王想去吊喪,夷維子又對新即位的鄒國國君說:‘天子來吊喪,你們必須把死者的靈柩掉轉個方向,好讓天子面南朝北地祭祀,鄒國的群臣說:‘如果一定要這樣做的話,我們寧願全部自刎而死,也決不受此侮辱!’因此,齊閔王也沒敢進入鄒國。魯國和鄒國的群臣,在活著的時候不能在天子面前當差,死後也不能按照隆重的儀式裝殮,而齊閔王卻想讓他們以天子的禮節來侍奉他,這當然是辦不到的。如今,秦國是有萬乘兵車的大國,魏國也是有萬乘兵車的大國,兩國同樣可以稱王,只是因為秦國打了一次勝仗,就要尊稱秦王為帝,如此看來,韓國、魏國的一群大臣,是遠遠不如魯國、鄒國這些國家的仆妾呢!”
魯仲連意猶未盡,接著分析道:“秦國的貪心是沒有止境的,如果真的稱帝了,他就要幹涉別的國家的內政,要調換別的國家的大臣,要撤換他認為不行的人,安插他的心腹,他還要把他的女兒和姦佞的小人嫁給諸侯做妻妾,這種人一旦進入魏王的宮中,魏王還能有一天的安靜日子嗎?而您又靠什麼來保住自己尊貴的地位呢?”辛垣衍聽得汗流浹背,站起來拜謝道:“我原以為先生是平常的人,現在才知道先生是天下最有見識的人。請您允許我告辭,從此再也不敢提尊秦王為帝的事了。”
秦國的將軍聽說這件事後,也感到害怕,便退兵五十里。此時恰好魏國的公子無忌盜竊了兵符,殺了魏軍統帥晉鄙,奪了兵權,親率大軍前來擊秦,秦軍就解圍而去。
平原君決定封賞魯仲連,但魯仲連再三拜謝,堅辭不受。平原君設宴款待魯仲連等人,酒酣之時,平原君為魯仲連把酒祝壽,並奉上千金為謝。魯仲連笑著說:“對于天下的士人來說,最可貴的莫過于為人排憂解難而功成不受賞。如果接受了報酬,那就如商人一樣了,我魯仲連是不願意做這樣的人的!”
于是,魯仲連告辭而去,從此再也沒有露過面。
魯仲連之所以備受後人讚賞,主要因為兩點:一是堅持氣節,義不帝秦;二是為人排憂解難,功成不受賞。這兩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高尚的品德,也是具有恆久價值和意義的文化理想。魯仲連堪為千古義士,將永遠為後人所景慕。至于他的遠見卓識以及他的雄辯之才,與他的人格相比,反而顯得十分次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