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是春秋戰國時期連橫的代表人物,秦國在實行了張儀的連橫策略之後,一改過去用力甚勤而收效甚微的局面,在外交和軍事領域都迅速取得了發展,為其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下面是張儀在說服秦惠王採取連橫策略時的一段十分著名的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張儀對天下大事洞若觀火的政治洞察能力和運籌帷幄的雄才大略。
張儀對秦惠王說:“我聽說過這樣的古訓:‘對自身不明之事妄發議論,是不明智的;而已明之事卻不肯講出來,卻是不忠實的。’做人臣者對君主不忠,那是犯了死罪,所言不實也是死罪。所以,我決定將我所知向大王傾吐,還請大王裁決。”
這當然是說客們客套的開場白,下面才是張儀要說的真正內容。張儀說:“我聽說四海之內,從北方的燕國直到南方的趙國,又在聯合楚國,籠絡齊國,還收集了趙國的部分勢力,準備再次聯合起來,形成合縱之勢,共同對付秦國。這在我看來是十分可笑的。我聽說世上有三種情況可以導致國家滅亡,而天下有才能的人終會出來收拾殘局,大概說的就是今天的這種情況。前人說過:‘政治混亂的國家去攻擊政治清明的國家是自取滅亡;以武力治國的國家去攻擊以仁義治國的國家是自取滅亡;逆乎天理民心的國家去攻擊順乎天理民心的國家是自取滅亡。’如今六國財物匱乏,糧倉空虛,還要擴充軍隊,動員人民前去赴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白刃在前,斧鉞在後,百姓還是不肯拼力死戰,再加上賞罰不明、不能兌現,其失敗是必然的。”
張儀接下來以秦國作了對比。他說:“現在秦國號令、賞罰嚴明,所以有功無功之人皆能為國拼力死戰。秦國的百姓在父母懷抱之中長大,生來並未見過戰陣,並不是天生好戰,但一聽說作戰,都跺腳袒胸,痛下決心,敢于迎著敵人的刀槍劍戟,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抱定必死決心的人,比比皆是,這都是由于賢明的君主提倡勇敢、賞罰嚴明的緣故。這樣的戰士就可以一人勝十人,十人勝百人,百人勝千人,千人勝萬人,萬人勝天下。現在秦國的土地,方圓數千里之廣,軍隊有數百萬之眾,號令嚴明、賞罰有信、地形優越,諸侯各國皆有不如。憑借這些條件對付、主宰乃至兼並諸侯是不成問題的。如果財物不豐、糧倉不實、人民不安、四鄰不服,那不是大王的過錯,不是秦國的資源不足,而是臣下不能用命盡心的緣故。”
接下來,張儀對秦國既往的成功與失敗之處作了深入而細致的分析。他說:“從前,齊國向南攻楚,向東攻宋,向北伐燕,向西徵秦,處于中原地帶的韓、魏則供其役使。齊國兵多將廣,號令四方,別國莫敢不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謂威勢赫赫。齊國大敗了五個國家,卻因一次失敗就導致了滅亡。由此看出,戰爭是關乎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我還聽說,斬草除根方可不留禍患。過去,秦國與楚國作戰,大破楚國,襲取了楚國郢都,佔領洞庭湖及江南等地,楚王被迫東逃,退處陣地自守。此時如果繼續進軍,就可全部佔領楚國。佔領了楚國,其民則可為秦國所專用,其土地可以為秦國所專用,向東可逼齊、燕,中間可以進攻趙、魏、韓三國。如此一來,一舉就可成就霸主之名,諸侯朝拜,四鄰賓服。可是,秦國的謀臣卻不這樣做,反而領兵退回,與楚國講和了。如今楚人收拾好殘破的國家,召集回逃散的人民,另立新君,恢復祭祀,重整旗鼓,又率領諸侯與秦國對抗。這樣,當然失去了第一次建立霸業的機會。
“天下諸侯欲有聯合,並已屯軍華陽,對抗秦國。大王完全可以施用詐計,大破敵軍。只要進軍到了魏都大梁,圍攻數十天,那麼大梁可破;攻破大梁,魏國就可全部佔領;佔領了魏國,那麼楚、趙就會打消合縱之念;楚、韓散縱,那麼趙國就會處于危境;趙國形勢危急,楚國必然孤立;這樣向東可以削弱齊、燕,中間可以進攻韓、趙、魏三國。如此,一舉就可以成就霸主之名,使四鄰的諸侯前來賓服朝拜。可是那些謀臣又不這樣做,反而是帶兵退走,與魏國講和。使魏國得以收拾將滅之國,招集流散的人民,另立新君,再造祭祀。這樣,當然就失去第二次建立霸業的機會了。
“從前穰侯治秦,意圖用一國之軍隊,建立兩國才能完成的功業。這樣一來,士兵終身在外作戰,怨聲載道,國內的人民也疲憊不堪,而秦國還是沒有成為霸主,第三次失去了成為霸主的機會。
“趙國是一個五方雜處的國家,人民不遵法令,難以管理;賞罰不能實施,地理形勢也十分不利;國君也不能體恤人民、充分調動人民的力量。這本是亡國之勢,再加上趙國屯兵長平,與韓國爭奪上黨地區,大王您完全可以施以詐計,大敗趙國,攻破武安。此時,趙國上下互不信任,離心離德,其都城邯鄲也就無法守住,此時再趁機攻下邯鄲,收取河間,再派兵攻下上黨。代郡三十六縣,上黨十七縣,兵不血刃即可得到。東陽與河外,不經過爭奪就已成為齊國的了;中呼池以北,不用爭奪也就成為燕國的了,如此一來,佔領趙國則韓國一定滅亡,韓國滅亡了則楚、魏不能獨自存在。這樣一個行動就破壞了韓國,損害了魏國,控制了楚國,向東削弱齊、燕,最後決開白馬渡口,淹灌魏國。此一舉可使韓、趙、魏三國滅亡,合縱的聯盟就失敗了。大王您拱手而得天下,諸侯會接連不斷地向您屈服。可是那些謀臣卻不這樣做,反而領兵退卻,與趙國講和。以大王您的英明,秦國軍隊的強大,霸主之業未成,反為那些被打敗的國家所取笑,這都是因為謀臣太過愚鈍懦弱了。”
張儀以趙國為例,繼續展開論述,支持自己的論點。張儀說:“趙國應當滅亡而沒有滅亡,秦國應當稱霸而未能稱霸,諸侯因此看透了秦國的謀臣,此其一;秦國不僅沒有接受教訓,反而又調動全部兵力進攻邯鄲,卻又久攻不下,士兵丟盔卸甲,發抖敗退,諸侯因此看透了秦國的實力,此其二;軍隊退卻後,聚集在李邑下,大王又重新組合軍隊,極力作戰,但又不能夠取得大的勝利,只好退兵,再次讓諸侯看透了秦國的實力,此其三。諸侯看透了國內的謀臣,又了解了我們的兵力。由此看來,我認為諸侯的合縱力確實是很難對付的了。現在秦國軍隊疲憊,人民委頓,積蓄殆盡,田地荒蕪,倉庫空虛;而天下諸侯又聯合緊密,意圖共同抗秦,希望大王認真考慮才是。”
張儀在分析了秦國的一係列失誤之後,接下來就對秦惠王提出了勸告。他說:“古人說:‘為人處世,應當日慎一日。’如果謹慎得法,就能消弭禍端,據有天下。何以知之呢?過去紂王為天子,大軍有百萬之眾,左軍還在淇谷飲馬,右軍已到了洹水,淇谷喝幹,洹水斷流,聲勢之大,可以想見。但周武王僅率三千哀兵,只用一天的時間,就打破了紂王的國都,活捉了紂王。周武王滅掉了商紂,據有其國,竟無人為紂王感到惋惜和悲傷,這都是紂王肆無忌憚虐待百姓的緣故。
“晉國的智伯統帥三國的軍隊,在晉陽圍攻趙襄子,掘開晉水灌城,水淹晉陽,城內鍋灶生蛙,晉陽滅亡在即。但智伯驕橫狂妄,言語不慎,使韓、魏兩國遂生叛心。趙襄子與韓、魏兩國聯合,擊敗了智伯,滅掉了晉國,趙襄子因而成就了建立趙國的大業。如今,秦國地大物博,方圓數千里,賞罰有信,號令嚴明,地勢優越,其他諸侯國都遠遠不如。憑借這些條件,完全可以兼並諸侯,將天下據為己有。”
最後,張儀提出了他的連橫策略。張儀說:“我之所以冒死前來晉見大王,是為了向您陳述一舉打破諸侯合縱聯盟的策略和使秦國成就霸主之名的道理,大王可以試行,如果趙國不破,韓國不亡,楚、魏不服,齊、燕不親,霸主之名不成,四鄰不來朝拜,大王可殺掉我向全國示眾,以懲戒那些為大王出謀劃策而不忠的人。”
張儀的話可以暫時告一段落。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說客並不僅僅是所謂的舌辯之徒,好的說客實際上是兼政治家和外交家于一體的。他們要具備如下的素質:一、要有十分廣博的歷史知識,尤其是要對當時各國的史實了如指掌;二、要有獨到的見解,能夠見別人所未見,言別人所未言,對一些問題的分析要有振聾發聵的深度,能夠警醒君王;三、要有超人的膽略、宏大的氣魄,還要有藐視一切的氣勢和無礙的辯才。蘇秦和張儀之所以能夠成為戰國時期的著名說客,可以說他們基本具備了上述的素質。
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遠交近攻等一係列的政治、軍事的重要發展階段,但張儀為秦國確定的破縱連橫的軍事、外交政策在秦國的發展史上有著最重要的意義,甚至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說客的作用,實在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