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一章:沒有新聞,那就是好新聞(1)

時間:2013-07-17 13:46   來源:中國臺灣網

  首先,在當今社會,除非你的生活能夠遠離金錢,否則不管你喜不喜歡,人人都需要關注財經新聞,並且不僅要關注國內的,更要關注國際的。因為這些年來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全球經濟已一體化,可謂大家都生活在一個村里—地球村,任何地方發生的財經事件,都有可能間接或直接影響到如何理財。說白了,財經新聞將直接關係到你我錢包的大小。

  然而,每天,甚至每時每刻,報紙、雜志、電臺、電視的財經新聞猶如潮水向我們涌來,我們該關注哪些新聞呢?

  記得我剛到美國時留意到,中美兩國所播報的新聞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那時國內電視、電臺的新聞一般都是特大喜訊,全都是形勢一片大好的消息。而打開美國的電視、電臺,新聞里所謂的突發爆炸性新聞,不是殺人就是放火,不是搶劫銀行就是偷盜汽車;財經新聞也是愁雲慘淡,不是失業率又高了,就是股市又下跌了。

  美國不是超級經濟大國嗎?好萊塢、華爾街是美國的象徵,科技文化領先于全球,為什麼媒體到處傳播著壞消息?難道就沒有一條值得報道的特大喜訊?于是,在大眾傳播學的課堂上,我忍不住請教了教授。教授解釋說:“你聽說過這句話嗎?叫‘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現在處于和平年代,社會穩定是常態,這類新聞可以忽略不計,只有殺人、放火這類非常態事件,才會被當作新聞報道出來。新聞就是要報憂不報喜,因為喜本該是常態,不足挂齒。”

  原來如此!怪不得我常聽美國人說:沒有新聞就是好新聞!為了進一步理解這句話,我還特意查詢了它的出處。這句在美國眾所周知的短語,源于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1616年)說過的話:沒有消息要勝過邪惡的消息(“No news is better than evil news.”)。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句短語被後人用來形容在惡劣的情況下,比如戰爭或瘟疫,如果沒有失去親人的壞消息,這就意味著是好消息!

  其實看財經新聞也一樣,大家要特別留意壞消息,“好消息”根本不用去關注,因為“好”是常態,是理所當然的,比如生產力提高了,GDP和人均收入都增加了。在一個和平的社會中,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做到這些是應該的。與此同時,任何事物都該一分為二地來觀察,即便在“好消息”中,我們也必須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其“壞”的一面。以此來推論,對于“壞消息”我們就更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所謂做最好的許願,做最壞的準備。

  多年來,美國人好日子過慣了,太樂觀了,他們向來只做最好的許願,做最好的準備。這幾天,美國的電臺、電視、報紙、雜志又在報導8月2日美國國債上限的新聞,是近年來最壞的消息。美國的國債上限是14.29萬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GDP的90%。如果幾天之後美國國會依然無法就提高國債上限的問題達成協議,屆時不能通過借新錢來還舊賬的美國,將面臨國債違約的風險。

  我們應該怎樣來解讀這條壞消息呢?

  一聽美國國債違約,好些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美元將隨之崩潰,于是便把美元換成黃金來避險,立刻引發金價大幅上升,已飆升至每盎司1600美元的歷史新高。

  其實很多人把美國國債和美元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混淆了。美國國債是指美國財政的收支信用,一旦違約,即意味著暫時沒錢還債了;而美元是美聯儲的信用貨幣,只要美聯儲的貨幣信用不垮,美元的風險是有限的。如果美債限額持續不斷地提高上限,美聯儲就不得不通過增發貨幣(美元)來購買美國國債,這就像給豬肉注水那樣,“注水”之後的美元,正是這些年美元每況愈下的根本原因。

  美債違約和美元崩潰非但沒有必然的聯係,而且是負相關的。一旦美債違約,就意味著美元不再“注水”了,美元將立刻走強,而金價就可能大跌了。很顯然,美債違約之後美國將不能借貸消費了,但債還是要還的,結果就只能勒緊褲腰帶,就像當年我們還蘇聯的欠債一樣,賺100美元頂多能用50美元。雖然有些匪夷所思,但終將會有那一天。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