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一章:金融常識為王

時間:2013-07-17 13:44   來源:中國臺灣網

  2011年7月31日,美國國會兩黨已就提高債務上限問題達成初步協議。請注意,他們所達成的是避免違約和削減赤字的協議。一方面提高美債上限,另一方面將削減約2.4萬億美元財政赤字,其中將立刻削減1萬億美元預算赤字。

  這一關鍵點說明了什麼?說明美國痛下決心想改變目前“寅吃卯糧”的狀況,不再向美元“注水”了。當奧巴馬將這一消息向媒體公布後,美元立刻大幅走強,美元指數最高觸及74.00整數關口,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根本性的影響。

  其實很多時候判斷事物,只需回歸常識即可作出正確的選擇。如前文所述,在美國的新聞報道中,特別是“突發性爆炸新聞”不是殺人就是偷盜。那如何來判斷嫌疑人是否有罪呢?

  剛進華爾街時,我的頂頭上司被法院隨機挑中,當選為一起殺人案的陪審團候選人。在美國,每一個公民都有做陪審員的責任,一旦被挑選,就必須去,十天半月不能上班,公司不能扣薪資。沒想到隔了一天,老板就回來上班了,說是沒有被選上。因為那個嫌疑犯是西班牙血統的南美人,而我的頂頭上司也是西班牙裔,需要“避嫌”。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屁股決定大腦,立場決定觀點”。

  我的頂頭上司落選了,閒聊時問起陪審團員的篩選過程才知道,挑選陪審團人選,一般來說有兩類人是選不上的:一類是高學歷的所謂“精英人才”,包括博士、專家和教授;另一類尤其重要,不能和嫌犯扯上任何關係。舉例來說,假如嫌疑犯是古巴人,那麼古巴人甚至古巴裔就選不上了,唯恐陪審團員嘴下留情;假如嫌疑犯是伊拉克人,那麼伊朗人也選不上,生怕你會借機公報私仇。

  第二類人選不上可以理解,但為何高學歷的精英也不能當選陪審員呢?這就是英國制定的Common law (習慣法)的基本原則,陪審員只要有Common sense (常識)即可。這是多麼合情合理的原則啊!因為專家、學者和教授的大腦太復雜了,研究的問題太縱深了,往往反倒失去了常識。舉例來說,按照中國的法律,蓄意殺人應該償命,這是文盲都知道的常識。那麼現在要問:故意殺人犯藥家鑫該不該判死刑?只要被問及的不是藥家鑫的母親,應該都會回答“該殺!”絕對不會說因為激情犯罪可以獲輕刑,更絕對不會為藥家鑫去求情,還要分析藥家鑫為何會成為魔鬼?為何超越了倫理底線?這里必須指出,如此簡單的一個問題,至于這麼復雜嗎?殺人償命,就那麼簡單。

  其實讀懂財經新聞和甄選陪審團員是一樣的道理,首先用常識去判斷,然後才對新聞中發表觀點的人,做一些必要的背景調查,看看此人是否牽涉“Conflict of interest”(利益衝突),最後再加以判斷,作出該正聽,還是反聽,抑或根本就不能聽的決策。這里可以借用沃倫?巴菲特的名言:“在任何領域專業人員高于門外漢,但在金錢管理上往往並非如此。”

  現在似乎主流對于金融市場的分析已失去了常識,而我在所有文章里都有一個“核心”,就是去繁存簡,返璞歸真,回歸常識。如果非要提高到經濟理論上來說,也應該回歸到傳統經濟學。這些年來,好些金融專業人員失去了常識,已經被自己設計的遊戲規則弄得暈頭轉向,金融危機一個緊接一個。

  美國這200年來大小金融危機135次。綜合分析過後發現,極少是天災,絕大多數的危機都是人為的,其中不乏盲從的大眾因缺乏金融常識,希望通過投機的渠道一夜致富,結果卻事與願違,白白地做了金融大鱷的“殉葬品”,財富一夜間化為烏有。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就拿17世紀的“鬱金香熱”來說吧。在17世紀30年代“荷蘭鬱金香熱”時期,一些單一的鬱金香球莖,堪稱歐洲最為昂貴的稀世花卉。在1637年2月鬱金香熱的高峰期,那些品種珍貴的鬱金香球莖一時供不應求,加上投機炒作,致使價格飛漲20倍,其資產價格明顯偏離了內在價值,完全背離了金融常識。如今“鬱金香熱”這個詞,已成為最早有記載的泡沫經濟。

  然而400年前的“鬱金香熱”現象,最近也在中國出現了。現在人們無所不炒作,從紅木家具、郵票、連環畫、茶葉,甚至到農副產品,如“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瘋”等生活所必需的方方面面的商品。

  前些日子在炒得沸沸揚揚的天津文化產權交易所里又上演了400年前的“鬱金香熱”,一只發行價僅1元的新股票。經過炒作漲到了17元,漲幅超過1700%!比如《黃河咆哮》在拍賣市場中的總價不過600萬元,而在天津文交所中的市值卻高達1.0296億元,超值16倍之多,和“鬱金香熱”已然異曲同工,成了異乎尋常的財富神話,其破滅也只是早晚的事,倒霉的是最後接棒的人。

  很顯然,是“投資保值”還是“投機發財”,除了運用普通常識來思考之外,還要分清投資和投機的本質區別。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