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初進華爾街時,最常聽到兩個詞兒,一個是“Investment”,另一個是“Speculation”。從字面上來看,前者是“投資”,後者是“投機”,意思當然是截然不同的。可有時在買賣同一種金融產品時,這兩個詞兒會在同事的口中交替使用,令我感到困惑並好奇。于是我詢問了一些同事,想探尋個中區別。他們的回答含含糊糊不能令我滿意,查閱了好些財經書籍,其解也不得要領。
十幾年過去了,經過長期的思考再加上在華爾街叢林繞了一圈後,現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投資的收益,是來自于投資物所產生的財富;而投機的收益,是來自于另一個投機者的虧損。換句話說,投機是參與一種“零和遊戲”,不計算交易成本和稅收,虧損的錢和賺取的錢之和為零。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紅(歐美股市中絕大多數股票都有分紅)、債券的定期Coupon (票息)或房租收入等,這些投資不屬于“零和遊戲”的范疇。但假如買入了一種商品,指望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的話,不管是什麼樣的商品,都屬于投機。
比如前兩年普洱茶收藏非常火熱,僅珠三角就有近二十萬收藏者,各款不同的普洱茶“珍藏版”層出不窮,據說老茶餅動輒拍出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人民幣。由此又聯想到東南亞富人愛收藏的法國紅酒—拉菲?羅斯柴爾德(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有人說拉菲紅酒既能當極品來品嘗,又可以當做最安全和利潤最高的投資產品。真的如此嗎?那麼,不妨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拉菲”這一高級紅酒。
拉菲(Lafite)的名字來自于加斯科術語,含有“小山丘”(La Hit)的意思。拉菲紅酒產自法國梅多克(Medoc)最大的葡萄園,種植面積超過100公頃,每年約產3.5萬箱紅酒,其中1.5萬至2.5萬箱為一級葡萄酒(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是由30年到80年的葡萄藤所結的葡萄釀造,其余為二級葡萄酒—佳德士?拉菲(Carruades de Lafite)。
拉菲紅酒歷史悠久,最初由塞古爾(Jacques de Segur)家族種植于1680年,發展到18世紀初獲得了“國王之葡萄酒”的美譽。在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的檔案里,披露了傑斐遜經常為喬治?華盛頓購買拉菲酒,而且歷來價格不菲。當年傑斐遜擁有的產于1787年份的拉菲酒,被創紀錄拍賣到一瓶15.6萬美元的高價。
隨著法國大革命的到來,塞古爾家族的財產在1794年7月被充公,從而結束了拉菲酒莊的擁有權。然而三年後,拉菲酒莊卻被荷蘭財團買走了。之後幾經易手,到了1868年,酒莊被詹姆斯?羅斯柴爾德男爵以440萬法郎購得,男爵便在拉菲後面冠以了家族之姓—羅斯柴爾德,至今已有142年。
跨越了悠悠歲月,上世紀頂級的拉菲酒的年份是1945、1959、1961、1982、1985、1990、1995、1996、1998、2000、2003和2005年。如果現在想買一瓶1945年份的拉菲酒,需花費約4600美元,1982年份的需花費5000美元,1990年份就只需941美元。
隨著中國富人日益增多,拉菲紅酒自2008年投放市場的六個月里,酒價在全球被推高了125%。不過,中國富人購買拉菲酒大多不作收藏,因為收藏一級紅酒的過程相當復雜,牽涉不同的季節、溫度、濕度和放酒的角度等,需要專業人士來管理。中國富人喜愛高級紅酒,主要是出于商業運作的需要,商業夥伴間一杯昂貴的好酒下肚,也就什麼都好說了。
然而,假如極品紅酒的收藏工藝不那麼復雜,購買紅酒作為投資的中國人一定大有人在。想想看,一瓶1787年份的拉菲酒,能被拍到15.6萬美元的高價,誰能大膽地說它不是增值的投資品?但是別忘了,拉菲酒本身非但不會帶來固定收益,就像買入黃金那樣,其收藏的過程必須支付高昂的保管費,要想獲取收益就只能期望以更高的價格賣出。也就是說,必須等待下一個肯接手的買家,就好似我們小時候所玩的擊鼓傳花遊戲,萬一最後砸在你手上,那麼前面那些人的收益,其實也就是你的付出。
現在投資和投機的區別應該一目了然了。那位拍走傑斐遜收藏的拉菲酒的有錢人,只有在不想收藏再次拍賣時,有人肯出超過他支付的價錢,才算給他帶來了收益,這樣的交易屬于低買高賣的投機行為。而羅斯柴爾德家族花費440萬法郎購得的拉菲酒莊,每年產出3.5萬箱一級紅酒,以高額的價格向全球出售,其收益是投資產生的財富,毫無疑問,當屬于最有眼光的投資了。
然而,即便一種商品能源源不斷產生財富,一旦這種商品超越了合理價位,也同樣是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