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一章:市場具體走勢無法準確預測

時間:2013-07-17 13:3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對股市、房市以及金市等大宗商品的未來走向,我一般都不作預測。因為經濟領域涉及太多的變量,又由于金錢財富最易使人沉醉癡迷,再好的經濟金融模式,再快的計算機模擬模型,也無法把人們渴望發財的欲望計算到位。因此,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每個人都可能隨時隨地作出不合理性和無法預見的舉動。所有這些復雜因素再加上人性之瘋狂,使得市場根本無法準確預測。

  也正因為如此,當有些財經記者和網友問及是否能預測一下中國股市和房市的走勢時,我幾乎每次都回答說:“對不起,我不是算命先生。我只能點明出現的經濟問題,提醒百姓趨利避害,同時提出有效的建議,以至解決方案,而不是去預測市場走向。”如果有誰真能一直準確地預測市場走向,那就只有兩種可能,要麼他是神,要麼他是內線,而內線透露信息是非法的!除此之外,再要是有人告訴你他能準確預測,那他不是忽悠你,就是別有用心。

  難怪有人指責經濟學家為什麼不能在危機爆發前預見,或及時提出解決之道,特別是近二三十年間,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一個接一個,與此同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少說也有幾十位。這些人都是經濟領域最聰明的,為什麼沒人能準確預料經濟危機的發生?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些最聰明的人沒能預防和阻止危機的發生?

  關于這樣的疑問,調侃西方經濟學家的玩笑就特別多,例如:在南加州大學的教育學係,有個教授名叫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Peter),他在20世紀60年代非常有名,著有《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一書,書中最著名的段子描寫道:“人們在金字塔形的結構中向上爬的時候,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部門,最終一定會爬上一個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因為開始時,人們都是從能勝任的低級職位做起,然後一步一步往上爬,漸漸會爬到自己能勝任的最高位置。再往上爬時,就是他所不能勝任的了。經過一定的時間,金字塔中所有的位置,便被不能勝任該職位的人員所佔據;而真正做事的人,是那些還未爬到他們不能勝任的角色的人,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而勞倫斯?彼得又是如何評價經濟學家的呢?他說:“經濟學家是專家,到了明天他們一定會知道為什麼昨天預言的事情,今天還沒有發生的原因。”

  還有一個玩笑則說,經濟學家是那些自說自話的人,他會讓你覺得聽不懂是你自己的問題,“我是預測過了,至于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相信自己的預測的。”

  所以,當經濟學家對危機的解釋和預言受到非難,人們多少是有些幸災樂禍的。這里套用一句華爾街的名言:市場無法預測,所指的就是“預測”時機(timing,指一個時間點),而不是長期趨勢(time)。就像凱恩斯最著名的名言:“從長期來看人總是要死的,但沒人知道何時會死!”

  然而話又說回來了,有些財經專家倒是挺喜歡預測的,而且特別愛預警,常常會被人們嘲諷為“烏鴉嘴”。因為在判斷和分析事物時,特別是經濟形勢的宏觀走向,經濟學家面對各種經濟數據,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論。樂觀的經濟學家常被冠以“吹鼓手”,而悲觀的經濟學家則被冠以“烏鴉嘴”。

  且不論“吹鼓手”和“烏鴉嘴”之爭孰是孰非,一般來說,沒有“烏鴉嘴”是非常可怕的。比如20年前的日本,因放松信貸形成房地產泡沫,最終導致經濟崩潰,使日本經濟失去了20年,至今都沒有緩過勁來。日本學者事後調查表明,當初房產泡沫越吹越大的時候,日本央行的官員和主流媒體,沒有人公開對泡沫崩潰表示過擔憂。也就是說,當年日本沒有一個“烏鴉嘴”的經濟學家。

  話雖如此,不過烏鴉嘴就是“討人嫌”。當今市場早已被人為地過度幹預了,極度扭曲,“那只看不見的手”幾乎失去了應有的功效,那種企圖靠金融市場來理財,只是個切蛋糕的過程,金錢多半從普通人的口袋里,轉入莊家或大鱷們的腰包。因此發財沒有模式,任何人的發財模式都無法復制,更不可能普及。理財本身並未創造財富,普通百姓理財能夠達到保值的目的就不錯了。所有“發財秘訣”的書,即使寫得再好看,也都是不靠譜的。這些發自“烏鴉嘴”的話,又有幾人願意聽呢?

  所以關注財經新聞,千萬別輕信有關市場預測的報道,比如房價幾個月後將大跌了,黃金幾個月之後會漲到哪一個點了,股市將有一波牛市行情了,甚至具體到哪個股票明天會漲還是跌……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