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章:美國故伎重演

時間:2013-07-17 13:24   來源:中國臺灣網

  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在“最惠國待遇”問題上,頻頻向中國政府發難。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一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強大競爭力,美國又抓住了人民幣匯率問題不放。

  過去幾年,美國多位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人士向奧巴馬總統施壓,要求正式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稱,人民幣幣值至少低估了25%∼40%。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更強硬地建議美國政府對中國發動貨幣戰爭,在遠期外匯市場突襲人民幣,迫使人民幣升值。

  美國為何如此樂此不疲地逼迫人民幣升值、要人民幣自由兌換?

  美國的經濟學家這樣解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動機:金融危機起因于“次貸”,是由于金融衍生產品泡沫的破裂。之所以會引發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是因為全球的資金涌入美國,造成資金泛濫,使實體經濟無法吸收。于是,美國金融機構不得不通過各種方法,將閒散資金放貸給不同群體的人們,不然的話銀行和金融機構將出現經營虧損。而土地和住房貸款是所有銀行和金融機構最喜歡、也是最安全的貸款模式。在剩余資金如此充足的情況下,銀行必須降低住房貸款條件,以便更多的大眾有能力借貸,銀行才可以發行貨幣。

  他們辯稱:從根本上說,美國政府確實發行了過量的貨幣,但這不是美國政府的初衷。為了減少發行美元,美國政府一直推動全球貿易談判,特別對最大的貿易出口國—中國。尤其近十年,中國的剩余產品主要出口美國,目標就是賺取美元。中國政府一手操控人民幣匯率,極大地限制了美國產品進入中國和美元在中國流通。

  由于美元不能在中國流通,中國政府只能大量發行人民幣,這就造成一個扭曲的現象:人民幣在國內貶值,在國外升值;同時,由于中國的貨幣流通體係使大量美元無法帶回中國,就只能把美元留在美國保存起來;再加上中國缺乏專業人才和投資經理,無法將數萬億美元用來作長期投資,也無能力進行海外投資。

  唯一的選擇,就是將這些龐大的外匯儲備投放在華爾街金融機構,用來進行短期投資交易,以便隨時兌現。中國向美國輸出世界上最好和低成本的產品,而與此同時,使大量的資金重返華爾街金融市場,以美元儲備資金的形式流入美國,勢必導致美國境內投資產品的擴張與發展,最終引發金融危機,從而觸發實體經濟的危機。中國出口獲利的同時還使得美國國內制造業崗位大量流失……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