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輪中美戰略經濟論壇”上,有鑒于當前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和匯率問題成為交流的焦點。美國再次急切地敦促中國:人民幣必須加速升值的步伐。但是,如果人民幣再進一步升值的話,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
首先,由于目前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出口美國的商品只能用美元結算,加上定價權在美國手中,于是,人民幣升值的顯著結果就是同一商品在兩國間產生了不同的價格。實際上,美元只是對外貶值,而人民幣是對內貶值,所以一進一出,自然就形成了美國物價低的現象。
而糧食、水資源以及發展經濟所需的石油、鋼鐵等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也都掌控在美國華爾街的手中,保證了美國人長期享受低通脹的美好生活。美聯儲最大的任務,就是將美國核心通脹率控制在2%的范圍內。近二十年來,美國物價波動極小,可以說是很平穩。但反觀中國,近些年來通脹率已達5%到6%的水平,而民眾普遍感受到的物價升幅則更高。
在過去的2011年中,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約上升了5%。這一匯率波動使我們的決策者面臨兩難的境遇:人民幣太強的話,出口將變得更昂貴;如果人民幣太弱了,進口導致的通脹上升就會削弱本幣的購買力。
其次,我們必須要警惕,美國每一次發生經濟危機後,最終都是依靠向外轉嫁而度過危機的,特別是這幾十年,一般都先從匯率下手,逼升想轉嫁危機國家的貨幣匯率,如二三十年前的日幣,然後再以通縮來休養生息。而在短期內,由于失去了美國這個經濟火車頭,全球經濟難免步入低增長和衰退,特別是依賴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國家,比如中國,必定會頭痛不已。
由于中國出口產品普遍屬于勞動密集型,利潤本來就不高,這些年人民幣升值已經導致出口業成本增加,利潤被進一步削薄,使出口產品失去了國際競爭力,許多企業已處于倒閉的邊緣,甚至已經倒閉。因此中國出口業已“被逼”到轉型的關鍵時刻,必須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服務型產業,甚至高科技服務型產業。
但這種轉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未來十年對中國來說,肯定是異常痛苦的轉型期。而高通脹又使得人力成本和地價隨之提高。
英特爾于1994年11月進駐上海浦東外高橋保稅區,是第一家開設大型生產企業的外資公司,而2010年第一季度,英特爾決定徹底關閉上海工廠,全廠搬遷成都。英特爾為何要搬遷?因為上海地價太高了!成都的人力成本、土地使用成本都比上海低,外國資本原本就是衝著廉價勞力而來,你的廉價優勢不在了,我為什麼要待在原地死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