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7 牛肉
牛肉
B?uf
人們抱怨烹飪藝術日漸式微。但造成如此局面的責任主要在美食的享用者而不在制作者。從前,偉大的美食家如里奇萊歐元帥、德尼維萊斯公爵、德埃斯克爾伯爵等人,每周至少一次要召見他們的大廚,詢問有否研究出什麼新的菜式。大廚會就自己的廚藝理論以及所取得的實際成果向主人匯報,而正是主仆之間的這種研討大大地促進了烹飪藝術的發展。德尼維萊斯公爵每當更換了廚師,或者打聽到有什麼看上去他能夠接受的新食譜,就會極其耐心地、有意識地連續八天品嘗這款新品,每天都仔細品味並給出改進意見,務令其盡善盡美。他的味覺已修煉到了化境,竟能辨別出雞翅上的肉取自雞翅的哪一側。
而里奇萊歐元帥則更長于實踐,甚至比最出色的廚師都更懂行。有些趣聞軼事是百談不厭的。那都是漢諾威戰爭期間的事了。當時,法軍所到之處,方圓80公里范圍的鄉村已被夷為焦土,東弗雷西亞的所有王子公主總計25人都成了階下囚,同時被囚禁的還有他們為數甚眾的男女侍從。最終,里奇萊歐元帥決定放掉他們,但他突發奇想,決定在釋放之前招待他們大吃一頓。突如其來的決定搞得廚子們不知所措。
但凡是里奇萊歐元帥定下的事兒,就非執行不可。他把廚師們全都召集起來。
“餐廳里都有些什麼吃的,先生們?”他問。
“沒有,閣下。”
“‘沒有’是什麼意思?”
“就是什麼吃的都沒有。”
“可我昨天還看見兩只角打窗前晃過。”
“沒錯,閣下,是還有一頭公牛,幾塊菜根,可這點兒東西夠做什麼?”
“我要的是,上帝作證,就用這點東西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一場宴席。”
“可是閣下,這根本做不到。”
“說什麼呢,什麼叫‘根本做不到’?魯迪埃,我口述菜單,你來記錄。我要好好安排一個菜單,讓夏洛特宮那些家夥大吃一驚。你知道菜單該怎麼寫嗎,魯迪埃?”
“可是,天哪,我發誓……”
“讓開,把筆給我。”
現在,我們的大元帥坐到了秘書的位置上,即興排出了一份後來成為經典的菜單,隨後被收入了德拉鮑培米爾出版的菜譜。
維萊莫特先生對這份菜單總是津津樂道,而且從不會忘記附上他聽來的各種評論。按這位行家里手的說法:把軟餡餅當做一道菜簡直是旁門左道;牛肉和雞肉餡餅必不可少,居然被忘卻了;公爵再怎麼喜歡甜甜圈,這畢竟只是開胃小食,不能拿來當做配菜。維萊莫特先生還注意到,盡管這是一場全牛宴,可畢竟那是18世紀,因而不可能有卡昂牛肚這道菜,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布豐曾說,沒有牛,人將很難生存。地球將成為一片荒原,農田、果園將變成不毛之地。牛是農場的奴仆,是農人賴以生存的支柱。它是農耕的力量之所在。古人認為,吃牛肉不啻犯罪。古羅馬作家瓦勒里烏斯馬克西穆斯也說過類似的話。古時候的希臘人是不吃牛肉的,他們尊重這種能犁田的動物。
在印度農村,吃牛肉更被認為是十惡不赦。埃及人把牛視為聖物。巴黎每年都要舉辦肥牛展,也許正是這種敬牛遺風的體現。
這種動物在其生長的不同階段各有其名,分別被稱為小牛、閹牛和公牛。牛有若幹品種,體型、重量各不相同。譬如埃及牛就比希臘牛體型更大。法國也有各樣品種的牛,其中又以奧弗涅和諾曼底的牛為上品。
美洲大陸被發現時並沒有家畜。牛是西班牙人帶到美洲的,並在那里迅速繁殖。從那時起,牛肉就成了美洲最受歡迎的食物,正如英國人所說,不論從哪方面講,不論對誰而言,牛肉都比其他任何肉類更好。在肉類食品中,人們食用最多的就是牛肉,它營養非常豐富,高品質的牛肉也很容易消化。當然各國所產牛肉品質參差不齊,牛肉的質量也因牛所吃的牧草不同而各異。牛年輕膘肥時肉質最好,老少鹹宜,尤其是對那些脾胃強健、運動量大因而特別需要補充營養的人來說,牛肉更是首選。長期伏案工作的人、病愈恢復期中的人以及消化不良的人則應該慎食牛肉。牛肉也是熬湯的好材料。
牛肉的做法和吃法很多,下面介紹其中幾種。
牛臀、牛腰、牛腿、肋部及小腿等部位的肉最受歡迎。而被屠夫稱為“夾頭”的肩部肉則不那麼精細。人們最喜歡的是里脊牛排,最不喜歡的是牛的側腹、肩胛和頭部的肉。大概是因為法國人殺牛的方法是猛擊其頭部吧,人們對牛腦都不太感興趣,這里就略去不提。牛肉菜肴的做法視各人口味而定。盡管你常會見到香檳牛腰這道菜,但牛腎的口感實在粗糙,讓人不敢恭維。因為牛肉燉湯最妙,咱們就從燉牛肉談起吧。
美食家們對燉牛肉很是不屑,認為經過燉煮它已精華盡失,但對窮人和人口不多的家庭而言,有燉牛肉吃就很不錯了,它不僅是今晚的盛宴,還是明日的午餐。
待會兒我們再來講如何燉出最美味的牛肉湯,現在先說說燉牛肉怎麼吃。
選取燉好的牛臀肉裝盤,配菜用歐芹或炸土豆、番茄醬、洋蔥均可。
以彩色肉凍點綴牛臀肉(選自皇家圖書館《夏佩爾菜譜第5卷》)
取肉質肥美的牛臀一整塊或一部分,剔凈後劃一些口子,嵌入大塊的肥肉片,肥肉片要用切碎的歐芹、青蔥、胡椒粉和香料碼過。用白布將嵌好的牛臀肉包起來拴好,入鍋燉煮。事先在鍋底放入剔下的牛骨、五六根胡蘿卜、四個洋蔥、兩瓣大蒜、一把歐芹和大蔥、兩片月桂葉、一塊小牛跖骨、一杯白葡萄酒、適量食鹽和兩三大勺高湯。覆上三層浸了黃油的厚紙,然後加蓋,上爐大火燉四個小時左右。
牛肉煮熟後,用餐巾去掉浮沫,注意應先把餐巾打濕,以免將湯里的油給濾掉。待湯鍋略略冷卻後,取兩個雞蛋,只用蛋清,加水少許調勻倒進鍋里,攪勻,再將鍋放上爐子煮沸。現在將鍋端下,加蓋,在鍋蓋上放一些火炭,放置約一刻鐘。揭開鍋蓋,如果湯還不夠稠,用餐巾汲去一些水分擠掉。待其冷卻後,若湯太稠,則加進一點高湯,若仍不夠稠,則增加一些小牛跖骨再次燉煮,煮好後仍用濕餐巾去沫。
燉好的湯應呈琥珀色,如果你覺得色淡了,可加入一些牛肉汁。如果你想讓燉牛肉看上去更誘人,可為其增色。增加紅色可用胭脂紅,一滴就夠了。想增加綠色可將生菠菜搗碎,取其汁入湯。不論加什麼色,都要注意恰到好處,千萬不要太濃,以免影響湯色清亮。如果是在冬季,找不到胭脂紅,也可用甜菜根搗碎取汁替代。湯要收濃使之如果凍,要能切割成任意形狀。最後,將牛肉從布包里取出,輕輕刮掉表面的油脂裝盤。周圍飾以切好的彩色肉凍,紅綠相間,如同綴在皇冠上的紅、綠寶石。現在,你可以盡情享用了。
戈格先生提供的牛排制作法
做牛排需選用肋條或里脊,務必將筋剔凈,然後切成大小相同的片(2至3厘米厚),輕輕鋪展成圓形。想讓烤出的牛排嫩一點,可在上爐之前將牛排先在橄欖油里浸一下,或者在事先溶化並加了食鹽的黃油里浸一浸。
火要旺,炭要純凈無雜質以免冒黑煙。將幹凈烤架放在明火上,放上牛排。注意觀察,但在翻面之前不要動它。當牛排開始冒泡時就可以翻面了。翻面後也不要去動它。用指尖試試牛排的彈性就知道是否已經烤好。在盤子上放一個墊圈,將烤好的牛排放在墊圈上,撒上鹽和胡椒粉,盤子里放上調味汁——一塊新鮮黃油,撒上切碎的歐芹,澆上檸檬汁即成。烤一些手指長的薯條,撒上鹽就著牛排趁熱享用。調味汁也可用魚油和番茄汁調制。也可以用水芹菜撒點鹽、放點醋替代歐芹,或用泡菜替代烤薯條。
注意:在燒烤過程中切忌加放作料,否則會鑄下大錯,後果會很嚴重。比如食鹽,加熱後有很強的吸水作用,會使得肉汁滲出,而牛排中最寶貴的東西正是肉汁。在烤制的整個過程中你都得注意將滴下的汁液灑回到牛排上去。人們為此專門發明了傾斜的烤架,下面有一個凹盤,用以接住滴落的汁液。這個凹盤還有一個好處,既擋住火煙,又不會影響到烤制。
還要注意的是,烤制過程中一定不要反復翻轉。你只需要一點點經驗和良好的感覺,按照上面教你的方法操作,定能烤出鮮嫩美味的牛排。
英式燉牛臀
取一塊重4千克的牛臀肉,抹上鹽和胡椒。用抹了黃油的餐巾將肉包好。鍋里放水,加一把粗鹽、8個蘿卜、6個洋蔥(其中一個插兩顆丁香)和一頭大蒜,上爐。待湯燒開後,放入牛肉,將鍋蓋嚴。
4千克牛肉需燉2個小時,即平均每500克牛肉需時一刻鐘。到時間後,用細篩將蔬菜撈出放進砂鍋,放一大塊新鮮黃油,加鹽和胡椒調好味裝盤。再從湯鍋里將牛肉取出,盛在大盤里,撒上歐芹上桌。
清燉肉
清水煮的肉就叫清燉肉。
埃羅省長講過一個故事:王政復辟時期,一個聰明的男人在德芬夫人家用餐。他說雞煮過頭了,吃起來就像在嚼蜂巢,而且是沒有了蜂蜜、只剩下蜂蠟的蜂巢。德芬夫人覺得客人言之有理。
用德克雷蓋夫人的話來說,煮肉剩下的就只是肉,肉汁全沒了。
面對如此挑剔的美食家,你何言以對?恐怕只能反問他:“你吃過永久鍋煮出來的牛肉或雞肉嗎?”
“沒吃過!”
“那就嘗嘗吧,嘗過你就會改變看法了。”
“什麼叫永久鍋?”
永久鍋就是——或者說曾經是,因為那樣的美食家群體早已不復存在了——一口鍋架在爐子上,日日夜夜永不熄火,取出一只煮熟的雞,馬上又放進一只,煮熟一塊牛肉,馬上又放進一塊生牛肉,舀了肉湯則即刻加水。這樣,不論煮什麼肉,都會把精華留在湯里,而新加進去的肉在吸收這些精華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精華留下一些。在永久鍋里煮肉要嚴格控制在所需的最短時間,才能保持肉味的鮮美。
我們現在不用永久鍋了,所能做的就是一次下鍋烹煮的肉要盡可能多一些。
取牛臀上部肉12到15千克,去骨,卷成橢圓形拴緊,放進你昨夜備好的湯料里烹煮。湯里放了你昨天晚餐吃剩下的所有東西,譬如烤雞、烤火雞、烤兔等等。在牛肉周圍放上香波德配菜(大小魚丸、蘑菇、香辣魚件、黃油嫩煎魚卵、切成橄欖大小的塊菌)或戈達德配菜(大魚丸、小牛肉或雞鴨肉加塊菌做的小丸子、煮熟的羊胰臟、雞冠和雞腎),再將一些烤肉扦串上炸肉丸,像豪豬的箭一樣插在牛肉上。如果沒有香波德配菜和戈達德配菜,也可用夾了炒洋蔥、德國泡菜、面條的餡餅,或者全用蔬菜(切成菱形大塊的紅、白蘿卜和裹了糖漿的土豆)。
牛排
Beef-steak ou Bifteck 岬 l’anglaise
我還記得親眼見證了牛排這道菜在法國的誕生。那還是1815年戰後,英國人繼續在法國待了兩三年。在那之前,我們和他們的飲食習慣就像我們的政治觀點一樣,完全不相容。所以,當牛排這道菜悄然進入我們的廚房,確曾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瀾。然而,畢竟我們是個兼容並蓄的民族,沒有偏見。我們沒有像以往那樣,端起餐盤前會嘀咕一句,“這肉來自希臘,不會有毒”,牛排一上我們的餐桌,我們就予以了認可。
話雖如此,法國牛排跟英國牛排還是有所不同。我們做牛排用的是牛腰前部的肉,而鄰國人用的是牛臀肉。他們那兒的牛臀肉比我們這兒的要嫩,因為英國人給牛喂的飼料比我們的要好,而且跟法國相比,他們的牛還比較年輕就被送進屠宰場了。所以,他們做牛排用牛臀肉,切成約一厘米厚的肉片,抹抹平,放在特制的鑄鐵盤上烤,用的也不是木炭,而是普通的煤。真正的里脊牛排要在燒燙了的烤架上烤,只翻一次面,以保證肉汁不流失,跟黃油調的調味汁也才匹配。而用牛臀肉烤的英國牛排絕對比我們用里脊烤的牛排味道更好——我每次去英國吃牛排,總有常吃常新的感覺,這就是明證。要吃牛排必須去英國的小酒館,澆上馬德拉白葡萄酒或鹹魚黃油汁,或者配上浸透了醋的水芹菜吃。要我推薦的話,最好是就著小黃瓜泡菜吃,地球人都知道小黃瓜泡菜怎麼做。
吃法國牛排,用麥特里調味汁最好不過,它所用的香料和檸檬風味獨特,一嘗便知。我還想說說我觀察到的一種情況。我發現我們這里的廚師在抹平肉片時不是用手而是用刀背,我認為這簡直是罪過,因為這麼做就把牛肉中的一些營養素都給擠掉了,而這些營養素在品嘗時是不可或缺的。
總的說來,英國的牛羊質量要好于法國,因為英國人飼養牛羊特別精心。哪里的牛排都不能跟英國牛排相比,在英國的小酒館里,他們烤好一整塊,用小軌道車送到食客面前。大牛排重達100磅,肥瘦相間,你想吃哪塊就切哪塊,再沒有什麼吃法比這更讓人大快朵頤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