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 咖啡
Caf岢
咖啡樹是灌木,花朵芬芳。咖啡起源于“阿拉伯福地(Arabia Felix)”的也門,現在幾個國家都有種植。阿拉伯歷史學家阿哈邁特埃芬迪認為,最早發現咖啡的是一位托缽僧,時間大約在15世紀,或者說是在伊斯蘭教歷的650年。
第一個提到咖啡樹的歐洲人則是意大利帕多瓦的普羅斯佩阿爾平。1580年,他陪同威尼斯執政官去了一趟埃及。提到咖啡的那部著作是用拉丁文寫的,題獻給讓莫拉齊尼。
我曾在開羅阿里貝伊將軍的花園里見到過咖啡樹,當地稱為bon或boun。埃及人用咖啡樹的果實做成一種飲料,阿拉伯語叫做Kawa。在君士坦丁堡,咖啡風靡全城,以至于阿訇們抱怨說,咖啡館總是賓客盈門,清真寺卻空空如也了。于是蘇丹下令,市民們只能在家里喝咖啡,而且必須把門關上。
1657年之前,法國人還不知道咖啡為何物,這一年,意大利人把咖啡帶到了歐洲,並經由馬賽引入法國。咖啡的風靡讓醫生們憂心忡忡。他們認為咖啡有損健康,但沒人把他們的話當真。盡管有過一些爭議,人們還是照喝不誤。
1669年,奧斯曼帝國的大使把大量的咖啡帶到法國,據信當時巴黎的咖啡售價高達每磅40克朗。路易十三時期,波西奧伯寫過一本《圭亞那植物史》,書中說,在巴黎的小堡附近有一種用咖啡熬的叫做“查奎”的藥物銷售。1676年,一個名叫帕斯卡爾的亞美尼亞人在聖日耳曼市場開了一家咖啡館,後來遷至凱德科爾。靠著這項營生他發了一大筆財。一直到了下個世紀初,聖日耳曼市場的咖啡館才重新開張,這回的老板叫普羅卡佩,來自西西里,因為堅持提供最好的咖啡,巴黎的精英都被他吸引了過來。後來,他又在法蘭西劇院對面的街區開了一家,新開張的咖啡館成了戲迷們約會聊天的去處,也是文人們辯論鬥嘴的舞臺。伏爾泰就是這家咖啡館的常客,每天都要在這兒待上兩個小時。與此同時,在倫敦,三千多家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一下子冒了出來。德塞維涅侯爵夫人不遺余力地反對這種新時尚,並預言,這種時尚就跟對拉辛的狂熱一樣,很快會成為過眼煙雲。
除去加菊苣的咖啡,市場上銷售的咖啡主要有五種。最好的一種來自阿拉伯福地的摩卡,而摩卡咖啡又細分為三個品種,其中名為“巴奧烏里”的為最上乘,專供貴族們享受。
留尼旺群島的咖啡口碑不錯,但更受歡迎的卻要數馬提尼克島和瓜德羅普島的咖啡。而來自多米尼加、波多黎各以及背風群島的咖啡則等而次之。
正當咖啡風行法國之時,1808年,拿破侖一世頒布了“大陸封鎖制度”,在禁絕與英國和愛爾蘭的往來的同時,咖啡和蔗糖的進口也被禁止。甜菜糖替代了蔗糖,咖啡不足則摻上一半菊苣充數。這對食品商和廚子們來說倒成了天大的好事,他們大肆吹噓菊苣的好處,堅稱摻了菊苣的咖啡味道更好,更有益于健康。不幸的是,時至今日,“大陸封鎖制度”早已廢棄,廚子們仍會在煮咖啡時——他們買的都是磨好的咖啡粉——摻上一些菊苣,借口說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主人提神。主人有所察覺,便下令只準買咖啡豆。而一種模具也就應運而生,專門用于把磨成漿的菊苣做成咖啡豆的模樣;也就是說,不管你願意不願意,菊苣至今仍扮演著咖啡伴侶的角色。
咖啡通常用水煮,飯後喝,喜歡的話,還可備一小壺生牛奶或黃油,摻在咖啡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