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書評

時間:2013-03-25 14:27   來源:中國臺灣網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告訴我們的是浮世浮生千帆過盡背後的通透;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2》告訴我們的是塵囂繁華安之若素背後的坦然;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3》則是那些年讓我們疼痛的青春,在歲月長夢中留下的淡淡波痕。

  20歲、30歲、40歲,人生的過程,倣佛一年中的春、夏與秋,連回憶也似蒙著對應季節的顏色,有生命雀躍的綠、火焰熱烈的紅、收獲沉甸的黃。

  而淡定是最簡單也是最復雜的,如秋。春天的耕耘與探索,夏天的抗爭與拼搏,等到秋天,倣佛一切都是時候了,一面是攀達頂峰的收獲,一面是黯然蕭索的下坡。得失之間,可以用一杯酒、一闕歌,來感嘆,嘆那一出戲、一場夢的輾轉。出了戲,卸了妝,人生如舊,能守得住內心的寧靜,心才能歸來。此時再看,那酒、歌、戲、夢,似過分濃烈了些,不如一杯清茶,一幅詩畫,留有余味。這余味是歷經風雨之後依舊的善良、真誠、坦蕩,是把五味在心頭琢磨之後的百毒不侵。

  這才是真正的成熟之秋,也許是經過一夜秋風秋雨之後的放晴,抖落一身的黃葉,回頭再看,那年少經歷的痛徹心扉的冷漠回絕,如今卻慶幸在情劫中已能學懂看開與寬恕;也像曾經很糾結的公事,此刻終于不再介懷,原來並沒有事。舊人相逢,淡笑拂去落花,舊事重提,閒談這一晚落霞,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張愛玲曾寫過這樣一段故事: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于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應該多謝曾經苦味的經歷,讓我們多了一分睿智與寬容,成就了如今的成熟與淡定。倣佛一杯蜜茶,因為苦心的醞釀,那甜蜜才不至于寡淡。把什麼都經歷過了,無所求時,也就再也沒有什麼大事。所有的事,只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事。遇事再不慌亂。心態平和安靜,頭腦清晰透徹,不會把事情想得太復雜,知道沒什麼事情是嚴重的、無可估計的,不知不覺間,就有了些從容淡定的氣質。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大抵如此。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