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有個朋友找到我,說自己的親戚肝癌晚期,疼得受不了,打杜冷丁也不管用了。他請我幫他的那位親戚緩解一下疼痛。
于是,這個朋友開車把我接到了北京的一家腫瘤醫院。我和病人聊了會兒天,慢慢讓他進入較深的催眠狀態,然後讓他想象自己在美麗的草原上漫步,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溫暖的陽光,欣賞沿途的美景。
一個小時後,我把他從催眠狀態中喚醒。他感覺到全身輕松,疼痛感已經消失。在此後長達24小時的時間里,他不再感覺到疼痛難忍,這期間沒有依靠任何藥物來止痛。
德國生理學家J.P.彌勒在19世紀初提出了“特殊神經能量學說”,認為人的皮膚中具有四種感覺細胞:冷、溫、觸、痛。
痛覺,是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所產生的感覺,痛覺是生命進化的一個產物,對生命的生存具有意義深刻的保護作用。不過,過于強烈的疼痛會引起生理功能紊亂,甚至導致休克。
據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大腦內存在具有鎮痛功能的結構和內源性的鎮痛物質。科學家們用弱電流刺激腦內某些部位,特別是腦幹中央導水管周圍的灰質和位于腦幹中線一帶的中縫核群,可以有效地抑制動物的痛反應和人的痛覺。有許多證據說明,這些結構的活動具有強大的鎮痛作用。嗎啡的鎮痛作用可能就是激活了這些結構的結果。
那麼催眠是通過何種方式改變了一個人的痛覺呢?是轉移了這個人的注意力還是促使他的大腦分泌了更多的嗎啡樣物質?我們的潛意識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尚且不為我們所知?讓我們看看下面幾個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