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法師離開長安,西行求法。我國四大名著《西遊記》里的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便取材于此,《西遊記》里的唐僧便是玄奘法師。然而,與小說不同的是,玄奘法師在西行的一路上,並沒有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保護,卻憑著一股驚人的勇氣與毅力,孤身一人,爬雪山,穿沙漠,遠行萬里,耗時17年終于完成了取經的使命。
玄奘法師究竟憑著什麼樣的力量與勇氣穿越無人的沙漠,最終到達當時印度佛教聖地那爛陀寺?
在玄奘西行的路上,有這麼一段故事(本故事摘自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講的《玄奘西遊記》)。
玄奘法師偷越國境後,面臨的最艱難的一關,就是莫賀延磧大沙漠,而這個大沙漠幾乎要了玄奘的命。
莫賀延磧大沙漠是在我國許多古代文獻中都有記載的大沙漠。在唐朝以前,莫賀延磧叫沙河。所以稱為沙河,可能是因為沙漠里的沙子像河水一樣,在風的吹動下會四處流動,並不是說這個沙漠真的有水。整個沙漠是死寂的一片,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沒有任何生命的存在。玄奘在後來《大唐西域記》里講自己走到這片沙漠時“顧影唯一”。
人是離不開群體的。當一個人獨處久了的時候,就會出現幻覺。玄奘在沙漠里走得久了,也開始產生幻覺,似乎有無數的妖魔鬼怪向他撲來。在這種無處可逃的情況下,玄奘只好依靠不停地念誦《心經》來支撐自己繼續前行。而且,據玄奘在書中講,自己念完《心經》之後,那些妖魔鬼怪便都會消失。為什麼會這樣?《心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呢?為什麼《心經》會有這麼大的作用?
《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經典。佛陀在49年的傳道生涯中,用了22年之久講般若。六百多卷般若經典濃縮成了一部《金剛經》,而5837字的《金剛經》濃縮成了一個只有254個字的《心經》。由此,我們足以看到《心經》在佛教經典里的重要性。更有意思的是,玄奘法師與這部《心經》還有很深的淵源。
當年,玄奘在四川求學的時候,看到一個渾身長滿了惡瘡的僧人僵臥在路邊,奄奄一息。玄奘生了慈悲之心,把他抬到了廟里,幫他治病,並且悉心照料他。這個僧人病好了之後,就傳給他一部《心經》。就是這部《心經》,在玄奘西行取經的路途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玄奘進入莫賀延磧沙漠一百多里後,忽然發覺自己迷路了。更不幸的是,他在喝水的時候,不小心失手把皮囊打翻了。要知道,在沙漠中,水是最珍貴的。據說,人一個星期如果不吃東西,還能生存下來。但是,如果三天不喝水,人就會渴死。可以想象,在大漠中,把水丟掉了,幾乎就沒有任何可能走出大沙漠了。玄奘這麼形容自己,“千里之資,一朝斯罄。”
這時候,玄奘出現了猶豫,是繼續往西走,還是向東退回去?他後來終于作出決定,“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他向東走了十來里路後便掉轉馬頭繼續向西。
無疑,這一掉轉馬頭便是兇多吉少,等待玄奘法師的恐怕只有死亡了。這一路上,四周是無盡的黃沙,沒有一點生命的跡象,玄奘後來說當時的情況“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到了後來,玄奘有四天五夜的時間在大沙漠中滴水未進,終于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他再也走不動了,只能任憑自己躺在沙漠里,默默念誦救苦救難觀音菩薩的名號。這時,有著虔誠信仰的他對菩薩作了一番特別的稟告:
“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玄奘我此行不求名聲,更不考慮財寶利益,我只是為了追求無上的佛法,菩薩你是應該救苦救難、佑護眾生的,我如此艱難困苦,難道菩薩您不知道嗎?
到了第五天的夜里,玄奘夢見了一個身長數丈的大神,表情兇惡,手持長戟,問他“何不強行,而更臥也?”這時候氣候突然出現了變化。沙漠里突然吹來了陣陣涼風。當時玄奘由于嚴重缺水,眼睛已經近乎失明,這時候頓感清涼爽快,視力也慢慢恢復了。更令人驚訝的是,那匹老馬,原來也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這時候也站了起來。老馬似乎聞到了水的味道,拖著玄奘就向前跑。大概跑了十里路的樣子,來到了一個水草地。玄奘和那匹馬在這里絕處逢生,躲過了一劫。
其實在玄奘以前,也有很多的僧人西行求法,但是能夠成功的寥寥無幾,大部分都凍死在雪山上或者渴死在沙漠之中。更何況玄奘此次西行是偷渡出境,孤身犯險。他能夠成功,與他內心無比堅定的信念有很大關係。
玄奘一路西行還遇到過許多驚心動魄的經歷,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錢文忠教授講的《玄奘西遊記》。
信仰,會給人以某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經常會帶來許多科學所無法解釋的奇跡。比如,在遇到重大的自然災害的時候,沒有信仰的人往往會因為絕望而喪失求生的欲望,很快就死去。而有信仰的人則因為在困境中相信會有某種神奇的力量來拯救自己,所以往往能在困難的環境中堅持很久。
每個人都能自己進入到某種催眠狀態,自我催眠其實是所有生命的本能。比如昆蟲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裝死,這就是一種自我催眠狀態。許多催眠秀的表演中,有給小動物催眠的鏡頭。有的催眠師會拿一只雞、小兔子或青蛙,嘴里念念有詞,然後,這個動物就突然就像死去了一樣,躺在那里不動了。過了一會兒,催眠師再把它喚醒,這個小動物又馬上活蹦亂跳起來。這其實就是利用了動物假死的本能。
催眠並不一定需要催眠師的引導才能成功。許多情況都可以導致催眠的發生,比如跳舞、跑步、搖動、呼吸、祈禱、集會、唱歌等。在以後的章節里,我們會更加詳細地介紹究竟哪些情況可以導致催眠的發生。
玄奘法師在遇到危險的情況下,憑著口念《心經》,進入到了一種自我催眠的狀態。當然,對于佛門高僧而言,這種狀態叫“入定”,並且隨著修行的深入,還會有不同的入定狀態。
古代有許多人,每天一定要有一段時間,找個安靜的屋子“靜心”。他們一個人坐在那里,什麼都不想。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催眠。
據說,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有每日靜心的習慣,他有個佛家法號“長春居士”。靜心,或許是他成為自秦始皇以後,壽命最長的皇帝的原因吧。其實,在來去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能有那麼一段時間停下腳步,忘記所有的煩惱和憂傷,用心去欣賞路邊的風景,也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