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回京快者得天下

時間:2012-11-22 07:38   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五節        回京快者得天下

  初五那天,是鹹豐30歲生日,大臣們都來祝賀,慈禧卻未參加。之後鹹豐帝病情加重。到七月初七那天,慈禧秘密派一個人回京告訴恭親王皇帝病危,希望他速派一隊兵馬( 多半是慈禧的本族人 )到熱河。十六日,載垣攜歸順他們的軍機大臣、各部大臣到皇帝的寢宮,逼迫鹹豐在事先擬好的聖旨上簽字,以載垣、端華、肅順三人輔政。當時皇後嬪妃都按禮回避開了。十七日那天鹹豐去世,遺詔下達由載垣等人輔政,絲毫不提後妃和恭親王。當時新皇帝只有5歲,不提及她的母親,于禮法不合。三人恐節外生枝,加上當時熱河的軍隊均同情傾向慈禧,三人自然有所顧忌。第二天又下了一道聖旨,尊奉東宮和慈禧兩人為太後。此時北京尚未安排妥當,不宜行動,三人打算回到北京後再收拾慈禧等人。慈禧一天不除,三人就一天不能安寧,載垣于是以輔政大臣的身份代新皇帝接連下了幾道聖旨說:輔助新皇帝是輔政大臣的職責,應從輔政大臣、皇帝的叔伯兄弟中選取領班一人監國。聖旨傳到京城,諸多大臣和都察院的官員紛紛上奏,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恭親王沒有參與上疏,而是秘密與慈禧聯絡。恭親王勸慈禧趕緊督促王公大臣護送鹹豐的靈柩回京,以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遇。當時鹹豐的妃子多人已與載垣等人合謀,取得調動侍衛的權利。所以恭親王勸慈禧謹慎行事,千萬不要操之過急。

  當時北京被外人佔領,南方又有太平天國叛亂,國家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肅順等人憑借權勢和金錢到處收買人心,專橫跋扈,幸虧榮祿和其他忠臣相助,朝綱才得以振興。進而曾國藩收復安徽,捷報頻傳,慈禧的地位日漸鞏固。

  曾國藩的提拔就可見慈禧的勇敢和機敏。憑借這種機敏,慈禧戰勝了肅順等人,把持了朝政。但是按照清朝祖宗家法,太後不能幹預政權,順治、康熙兩朝,都是大臣輔政。這是慈禧垂簾的一大障礙。不過,大臣輔政也出現諸多問題,兩朝輔助大臣多半因為幹政,而被罷官或者賜死。所以恭親王慫恿慈禧垂簾聽政,其實是想把權力抓在自己手里,可是恭親王太小瞧嫂子慈禧了。

  有一名滿族人曾作為貼身隨行到熱河,他給我們講述當天的情形:慈禧性格堅毅,很受人愛戴,侍衛都願意聽從她的號令。最危急時分,慈禧和榮祿密談時十分謹慎,就是擔心肅順等人疑心。慈禧有一親信太監安德海,每天給恭親王送信。慈禧與恭親王能夠在北京、熱河通信暢通,全賴此人幫助。慈禧對怡親王等人也是十分尊敬,就是怕他們生疑。禦史董元醇原引鹹豐皇帝的遺詔,奏請兩宮垂簾訓政。八月十一日,在輔政大臣會議後,肅順等人下旨嚴加訓斥,並下令:下月初二鹹豐皇帝的靈柩返回北京。這可是慈禧日夜祈求的事情。

  由熱河行宮到北京,大概有150英里,輔政大臣隨行護送。由于靈柩非常重,需要120人來搬運,且多山路,所以每天停停歇歇,大致能走15英里,行動十分緩慢。所以輔政大臣到京大概要10天時間,如果遇上大雨,還要耽擱時間。按照清廷禮法,新皇帝和後妃可以在行禮癸奠後,先行回京恭候。當時坐快轎五天就可以到北京。這樣慈禧就可以同恭親王獲得籌備謀劃時間。載垣等人當然知道滯後回京的後果,于是下令怡親王的侍衛兵護送後妃回京,以便在途中謀殺兩宮。若不是榮祿事先獲得消息,恐怕兩宮都要被害了。榮祿帶領一隊人馬,星夜前進,在古北口( 可以通往蒙古 )追上兩宮。載垣就是計劃在這里殺害兩宮。

  兩宮由熱河動身後,即遇上大雨滂沱,道路泥濘,只好到峽谷中避雨。皇帝的靈柩距離他們大概有10英里。慈禧便派親信隨從以東宮太後的名義,問候靈柩的情況。怡親王以皇帝的名義回答:已經安全抵達第一站休息。慈禧重賞了使者,以酬謝他的辛勞。怡親王等人清楚地知道情況的危急,兩宮太後只要還活著一天,他們就隨時都有危險。但是他們仍舊上了一個折子,來感謝太後眷念靈柩的心意。慈禧也回書一封嘉獎他們的忠誠。禮尚往來,絲毫不見殺氣。可見滿人和漢人不同,無論情況多麼危急,外在的禮節一點都不含糊。太平天國動亂時,也是如此。

  雨停後,兩宮太後在榮祿的保護下,順利通過山口,于九月二十九日,安全抵達北京,比靈柩早三天到達。兩宮到後,就召開秘密會議,鹹豐的兄弟和皇族傾向兩宮的人,都參加會議。慈禧雖然握有玉璽,但是貿然捉拿護送靈柩的大臣,這顯然是對死去皇帝的大不敬,並且新皇帝剛登基。會議開了很久,最終決定要慎重,表面上還要按照禮節行事。等靈柩到京後,先撤去輔政大臣的職務,然後再見機行事。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