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太後頭上動土
近代中國的史學家和評論家,都認為明代衰落和亡國的原因,在于宦官集團飛揚跋扈,把持朝政,控制大權。幾百年來,大臣們都認為不能通過宦官接觸皇帝。這些宦官,日夜陪在皇帝的周圍,經年累月,迎合皇帝的心意,所以經常被寵信,他們的勢力很大,大小官員的罷免升遷都被他們操控。但有些官員敢于痛斥宦官,這也是經常有的現象,是中國義利觀的體現,這和其他國家是不同的。
慈禧太後當政之後,太監的弊端逐漸增多。大臣們的意見,太後也好像聽取一些。關于太監專權的危害,慈禧太後非常明白,但她也縱容他們。她經常說太監們害處很大,但她執政的50年里,竟然沒有處理這些宦官。想要改革但不除去宦官,那是沒有用的。光緒二十四年( 1898 )的政變,關鍵在于李蓮英這個人。光緒皇帝的新政,第一條就是要除掉太監的制度。李蓮英因此害怕並怨恨皇帝,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義和團的興起,就是這些太監們和舊貴族聯合起來,排斥洋人的表現。李蓮英是黑名單上第一個,但俄國公使保護了他,不知道是為什麼。有關李蓮英的事情,可見當時士大夫們對宦官的痛恨,各省官員都對此有看法,維新人士和報紙上的言論,也都感嘆這些。而皇帝執政後,也很了解其中的利害關係,但無力去除宦官,而且還會帶來危險。在光緒三十二年( 1906 ),朝廷實行新政,泰晤士報的北京職員,都認為革除太監是新政的一項。但是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守舊派,他們認為宦官的制度是幾千年來定下的不能改變,就像一夫多妻制,是中國的習慣,不足為患。反對這種意見的人,認為自古以來,夏商周都沒有宦官這個制度,周代末期開始出現,孔子當時就指明了宦官的危害,從中可以看到,除掉宦官是可行的。
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中原,採取一些制度,限制太監的權力。等到順治皇帝即位之後,馬上召見大臣,說太監只能打掃衛生,不能作為心腹得到重用,並制定幾條法規,歷來被奉為金科玉律。直到今日,逐漸成為具體條款,主要是限制太監的官位,最大只有四品。由于明代魏忠賢的教訓,清代不準太監離開京城。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尤其遵守這些法規。因此200年以來,宦官集團都不敢有放肆的行為。到了近代情況不一樣了,鹹豐皇帝管教不嚴,太監們往往公開犯法。到了慈禧執政時期,明末的一些弊端,如陰謀詭計、行賄受賄、專斷獨行等,又都出現了。甚至到了把持朝政大權,誹謗朝政的地步,而太後就袒護他們,因此太監們隨意妄行,無所顧忌。太後執政後期,一點都不在意外界的議論,因此太監們更加猖狂。到了1898年,總管李蓮英曾經說,“升遷、罷免官員,都要聽我的,皇帝也沒辦法”之類的話,根本不加顧忌,權力之大,可見一斑。凡是外界謠傳的關于宮中的曖昧事情,並沒有真憑實據,禦史們彈劾以及廣東人寫的小說,里面涉及的污穢事情,是少見的傳聞,不能說里面都真實可信。比如康有為等人的污蔑,是出自于怨恨之心,說的話不符合常理。因此他們所敘述的太後和榮祿的事情,實在不可信,也沒什麼價值。但每一種謠言,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再加上傳播之後,難免有所誇大,不只是中國這樣,全世界都是這樣。因此外面說的話,不能全信,但也不能都不信。而且北京人都很敬愛太後,但說起宮中奢華的生活,以及太監的惡行,都眾口一詞。這些宦官見皇帝軟弱,就欺負皇帝,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前人記載同治皇帝的死因,也大多認為是被謀害。至于鹹豐帝和光緒帝,也認為是被太監謀害。清代宮廷的歷史,在最近七十多年,宮中太監作惡之事很多,已經成為不可爭辯的事實。在慈禧當政的50年里,太監的權力很大,其中又以李蓮英為領袖。
李蓮英的外號叫皮硝李( 這名字是因為李蓮英在十六歲以前沒有進宮當太監時,在河間府拜一個皮匠為師 ),他是中國最壞的惡棍,非常殘忍,只要是宮內悲慘的事,大部分都是他幹的。當太後去世後,他還在宮里,權力很大,除了被召見外,無論什麼事兒,都歸他管,太後寵信他,允許他斂財。除了榮祿之外,其他大臣和太後的家屬,都不敢和他相比。
鹹豐帝在熱河生病時,慈禧發現宦官中有一個叫安得海的人,很聰明,做事得體,把他留在身邊。太後和榮祿商量的大事,都靠安德海在里面傳話。等到太後主政後,他就成了太後的心腹。太後好大喜功,反應機敏,都有安德海的幫助,因此安德海仗著太後的勢力,從中牟利。他還幫太後建造戲園,以及其他娛樂設施,來討好太後,安德海是個長相漂亮,而且有才華的人。當兩位太後權力不穩固、載垣的陰謀沒有敗露的時候,有幾位禦史認為宮里面過于奢侈。太後聽了後不高興,但表面上還是要顧全大局,說禦史們是為朝廷辦事的。
北京城民眾都知道慈禧喜歡看京劇,這道旨意不過是掩飾的托詞罷了。當時禦史們總要彈劾安德海,還說宮里面太奢侈,導致戶部受影響,開支不足,因此徵收各省款項。到同治五年( 1866 )的時候,有兩位禦史一起奏報,講明太監的危害。太後以皇帝的名義批示嘉獎。但深宮里面,一切照舊。總管太監安德海的權力,仍然是逐漸增加。太後經常穿著戲服,在西苑遊玩,安德海總要跟著。太後賜給他皇帝禦用的龍袍,還有玉如意等類似的話,傳遍了大街小巷。這樣的傳言,大多數是好奇的人編造的。但鹹豐末年宮中紀律敗壞,太後對太監的任用,都是這些謠言發生的原因。其中最有名的事情,就是違背祖宗制定的太監不能出宮的規定。同治八年( 1869 ),太後派安德海到山東辦事兒,這事兒沒和恭親王商量,東太後也不知道,安德海到了山東,借著太後的名義,到處索取賄賂( 有一本書,名叫《 中國朝廷之秘密 》,1910年出版,把這個太監叫“小安”,跟叫李蓮英“皮硝李”是一個意思 )。當時安德海得罪了幾位王公,尤其是恭親王。由于安德海權勢很大,態度傲慢,因此恭親王不能忍受。有一天安德海正和太後說話,恭親王來拜見,太後不見。恭親王很生氣。安德海後來的死,就由此開始。這事兒不但讓恭親王很掉面子,還危害了國家的法紀。這位總管太監到了山東,所作所為,強取豪奪,沒有不敢幹的事情。當時山東巡撫丁寶楨看到他這樣冒著太後的名義,對官府和百姓大肆侵擾,非常憤怒,把安德海的行為,報告給了恭親王並請他作出批示。文書到達北京時,慈禧正在看京劇,恭親王拜見慈安太後,擬定了諭旨,並請慈安太後在上面簽名。
這道諭旨命令丁寶楨馬上在山東處死安德海,不必將他押送北京,慈安太後也知道這樣做肯定會得罪慈禧太後,但迫于恭親王的壓力,身不由己。傳聞說慈安對恭親王說:“西太後一定會殺我的。”這話是在她在恭親王遞交的諭旨上蓋上大印時候所說的。恭親王派專人送諭旨到山東給巡撫丁寶楨。丁寶楨這個人,膽子很大,在平定太平天國時就很有名。他得到這個諭旨後,立刻處死安德海。
慈禧尚不知安太監之危險,已臨死域。因彼專橫,不得人心,故慈安及恭親王之謀,得以不泄。直至事機已過,無從援救。十日後,慈安下諭曰:
本月初三日,丁寶楨奏:據德州知州趙新稟稱,有安姓太監乘坐大船,捏稱欽差織辦龍衣,船旁插有龍鳳旗幟,攜帶男女多人,沿途招搖煽惑,居民驚駭等情。當經諭令直隸、山東、江蘇各督撫派員查拿,即行正法。茲據丁寶楨奏,已于泰安縣地方將該犯安得海拿獲,遵旨正法。其隨從人等,本日已諭令丁寶楨分別嚴行懲辦。我朝家法相承,整飭宦寺,有犯必懲。綱紀至嚴,每遇有在外招搖生事者,無不立治其罪。乃該太監安得海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種種不法,實屬罪有應得。經此次嚴懲後,各太監自當益知儆懼,仍著總管內務府大臣嚴飭總管太監等,嗣後務將所管太監,嚴加約束。俾各勤慎當差,如有不安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將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將該管太監一並懲辦。並通諭直省各督撫,嚴飭所屬。遇有太監冒稱奉差等事,無論已未犯法,立即鎖拿。奏明懲治,毋稍寬縱。
這道諭旨說得比較委婉,好像是害怕葉赫那拉氏的憤怒。跟慈禧平時下達命令定人死罪的口氣完全不一樣。慈禧的旨意,就像筆中有刀一般,十分鋒利,是她這一生中操控大權的秘密所在,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跟著安德海的幾個太監,在山東也被絞死,有六個人跑了,其中五個人後來被抓住後馬上處死。安德海的家屬,都發送到西北軍隊里面。有一個太監逃跑後跑回北京,將這事兒告訴李蓮英,李蓮英就稟告了慈禧。慈禧一開始不相信,認為東宮太後不敢不跟自己商量,就下達上諭。因為慈安性情溫和寬厚,慈禧一向認為她沒什麼作為,因此不把她放在眼里。等到太後知道這事兒是真的,一場風波就難以避免。宮里面這種事兒太多了,大家時間長就習慣了。太後知道後,馬上去仁壽宮,憤怒地質問慈安,為什麼不和自己商量就下達這樣的命令。慈安害怕了,就想把這件事兒都推到恭親王身上,但這仍然不能平息慈禧的憤怒。慈禧發誓以後一定要報復,從前她對待慈安,態度謙和彬彬有禮,雖然一直掌握大權,但在外面儀態禮節方面,和慈安都是平等的。從此之後,慈禧更加留意國家大事,為了避免大權旁落而鞏固自己的勢力,更不讓慈安參政。第二天慈禧在大殿嚴厲地責備恭親王,而且用革職、撤銷爵位的話來嚇唬恭親王,但後來沒有這樣做。這是由于國家大事還需要恭親王處理,不能治恭親王的罪。加上恭親王的女兒,是慈禧非常喜歡的,愛屋及烏。但殺死安德海的事情,慈禧一直記在心里,準備隨時報復。等到同治皇帝駕崩,之所以不立恭親王的兒子,而立光緒皇帝,大都以為是這件事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