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李總管其實很厚道

時間:2012-11-22 07: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第六節 李總管其實很厚道

  安德海被殺之後,任總管太監的是李蓮英。這人前面已經簡單說過了,他是慈禧執政的後40年里,中國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掌握著許多人的生殺大權,還有朝廷內外官員的升遷罷免,也都被他控制,他還掠奪十八行省的財富作為自己的私產。李蓮英16歲入宮,人長得很漂亮,態度也很端正,太後很喜歡他。據可靠資料記載,李蓮英早年就得到了太後的寵信,對待他和別人不一樣,可以在太後面前坐下,也能隨意與太後交談。後來所有國家大事都有李蓮英的參與,他講的話還是很算數的。他晚年和別人談論太後時,經常用“咱們”兩個字。這樣的稱呼,在中國只有家人能用,或者是特別親密的朋友才能這樣叫。他的手下,稱他為“九千歲”,只有在國家大型典禮活動之時,才遵守太監平常的禮數,其他時候就驕橫得很。在為人上,他對小事斤斤計較,有仇必報,刻薄貪財。對太後則是忠誠的仆人。在危險的時候,他不惜自己受苦受難,也要讓太後平安。對于滿洲貴族官員,他很講交情,因此許多貴族大員都經常自低身份,到李蓮英家里來往。

  李蓮英對人很平和,喜歡開玩笑,擅長化妝打扮( 外界傳說太後扮演觀音,李蓮英扮演韋陀,由此可見 )。他還喜歡做東道主請客。1909年11月,宣統二年給太後送葬的時候,李蓮英步行跟隨。他年紀大了,讓人看著可憐,都忘了他這麼多年做的壞事。他年老多病,這段兒路程雖然不長,但他走起來很困難。送葬的人很多,只有他憂心忡忡,步履蹣跚。在我看來,在他那詭秘莫測的大腦中,不知道在想什麼事情。太後掌權的50年間,李蓮英始終是她的親信。李蓮英小的時候,只要是太後出行,他一定在轎子邊上伺候。等到年老時候,他也整天陪伴在旁。如今太後駕崩,形勢發生變化,而且前途很兇險,這是他擔心的事情。李蓮英雖然年紀大了,但做事還很勤奮,精神和原來一樣,反應敏捷,機警多變。由于安德海的事情,李蓮英從來不在行省搜刮,也不牟取高位。只是戴著四品的頂戴,合乎法律定制的太監最高的官位品級。李蓮英非常了解慈禧的性格,很擅長迎合慈禧,于是被太後寵信。他制定了一項規矩,凡收取大臣賄賂,一定要上交給慈禧,自己從中獲利。這件事可以從1900年慈禧西行中看出來。

  李蓮英的運氣不如太後好,在庚子年逃出京師時,他把自己的積蓄藏在一處安全的地方,除了親屬之外,沒有人知道這個地方。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後,有一個人把這個秘密告訴了法國軍隊,于是就被劫走了。李蓮英回到北京後,第一件事就是請求太後誅殺這個人,這人立刻被處死刑。當時北京城內的銀行家估計李蓮英的家產,一共有200萬金鎊,大部分都存在當鋪、錢莊,這都是庚子年後八年之內的積蓄。數量之大,讓聽到的人都很驚奇。我們知道大官用來活動的錢,有達到32萬兩白銀的,也就是金鎊4萬左右。李蓮英對于這種交易,在他的書信中記載得很詳細,這是他聚集財富的原因。李蓮英對于官場的事兒了解得很清楚,按照官員的權力來向他們索賄。他平常比較奢侈,這是不爭的事實。他經常侵吞國家財產,使國家受到損害。現在講一件事兒,光緒二十年( 1894 ),中國被日本打敗。原因雖然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是海軍經費被挪用修建頤和園。李蓮英和他的手下在這次工程中瓜分了不少錢。光緒十一年( 1885 ),醇親王管理海軍處,慶親王、李鴻章、曾侯幫著管理,曾侯死後,海軍事務就被沒有經驗的親王貴族管理。光緒十五年( 1889 ),皇帝親政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重修頤和園。由于鹹豐十一年( 1861 )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後,圓明園被大火燒毀,因此太後想重修頤和園。但是經費巨大,沒有錢款。李蓮英就建議挪用海軍經費,後來建議被採納,海軍部就成了內務府支出的一個衙門。等到中日戰爭開始後,太後下令撤銷海軍處,招來外界非議。其實海軍處不過是為了修建頤和園而設立的,太後之所以發此詔令,只是因為頤和園修好了,海軍的經費也用完了,因此海軍處就可以被裁掉了,外人說這筆錢由頤和園又回到海軍處,實在是胡說八道。

  光緒十五年( 1889 ),李總管和醇親王一起去威海衛、旅順等地視察北洋海軍,當時所有的官員都很尊敬李總管,超過了對醇親王的尊敬。從海軍提督丁汝昌以下的北洋官員,都盡心盡力來博取李總管的歡心。李總管這次出行,收到的招待和賄賂很多。甲午年間的中外人士,都希望李鴻章支持和日本戰爭,這真是不了解形勢。李鴻章明白得很,他怎麼敢主張打仗,海軍經費的十分之九都已經被李蓮英拿走,作為修理頤和園和進入自己的私囊。因此國家危急的時候,海軍不肯拼死作戰,而且大炮等設備也不完善。

  讀者看英國的歷史,就該知道從前英國也有這種事兒。李蓮英向來很恨光緒皇帝。等到戊戌變法時,李蓮英在里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他平常在太後和皇帝間挑撥離間,使他們的矛盾越來越深。皇帝的去世,外界猜疑跟他有關。李蓮英害怕皇帝的改革威脅到自己,同樣痛恨廣東的維新黨,因此極力地鼓動太後再次執政,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政變爆發時,李蓮英作為太後的密探。庚子年,如果李蓮英不支持義和團,抵制義和團,那一定可以改變太後的想法,這場戰火就能被化解。即使有暴動,也不過是山東邊界的小事,不至于造成大麻煩,更不至于讓中國老百姓承擔那麼重的庚子賠款。看這些年中國的政治,這種出身皮匠徒弟的人當了大太監,對國家局勢影響這麼大,不知道心里有什麼想法。看他送慈禧靈柩的時候,知道他心里難過。年紀大了,但侵吞國家財產,拿著那麼多不義之財進棺材,真是國家的一大害啊。原先義和團勢力最大時候,李蓮英的權力也最大。端親王每次在太後、軍機處面前支持義和團,都說李總管也讚同這麼做,按說應該用上諭來支持自己的主張,但只要李總管說了,那就好辦了,端親王之所以這麼說,是知道李總管的意思,沒人敢反對,那麼反對派也不敢說什麼了。太後支持義和團,又許以重金讓他們殺害外國人,都是李蓮英的主意。等到聯軍來了,義和團首領被殺,李蓮英開始害怕了,怕太後拿自己當替罪羊。慈禧的性格,向來是在生氣的時候拿別人來出氣,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李蓮英一向支持義和團,這時候慈禧又憤怒又害怕,拿他定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等到聯軍進入京城,瀾公急匆匆來稟報,說洋鬼子已經進城了。太後說:“我以為來說洋鬼子都跑了。兩天前你還說我軍大勝,怎麼現在我們發現,直隸總督和李秉衡都死了?”李蓮英在邊上伺候著,聽到太後這麼說,馬上出去告訴外面太監們說:“老佛爺現在生氣得很,但是也沒有辦法,我們只有跑到陜西去,在那里等候救兵,再滅洋鬼子。”

  等到皇帝和太後西行,李蓮英在沿途的苦難和恐懼,比太後還要多。等到了西安,他心里才稍微輕松點兒,有個隨從,跟他朋友講了當時的情形。

  當岑春嬧在山西邊界迎接皇帝和太後的時候,太後在轎子里拉開簾子,對岑說:“你知道我們在北京的事情嗎?”岑說:“不知道。”太後一臉怒氣,指著李蓮英說:“都是他們做的,害我到此地步。”李蓮英在邊上聽著,低著頭不說話。後來李手下的幾個太監在鄉下搶劫,岑春嬧這個人一向正直,不畏強暴,他立刻把這件事情稟告給了太後。太後礙于面子,答應將這三個作案的太監在案發當地斬首。岑春嬧本來想把李蓮英也算進去,但後來看太後很依靠李蓮英,也就不敢冒險這麼做了。這時候李蓮英的處境真是不好。後來朝廷恢復原先的制度,李蓮英得到了榮祿的幫助,為了報復,把岑轉調為山西巡撫。這是因為李蓮英覺得八國聯軍要進入山西,情勢危急,想借這個機會置他于死地。而且岑管理宮中的開支,逐漸被太後寵信,因此李蓮英一直想除掉他。岑春嬧在當時以直率公正著稱,他管理行宮的開支,十分節儉。他首先禁止太監勒索的行為,對太監的收入有具體的數額規定,致使太監們收入很少。後來他逐漸被太後信任,這就犯了李蓮英的忌諱,李蓮英總想著要除掉他。最後終于得到榮祿的幫助,就把岑調到外省後,自己來管理內廷開支。而這一個月以來,太後每天都和岑商量國家大事,並讓其負責宮中的事務,要是長久不變的話,那麼不正好可以削弱太監們的勢力麼,何況這也是岑很擅長的事情。

  等到離開陜西,李總管更是毫無顧忌,竟然敢壓著岑春嬧的奏折,不讓皇帝和太後得知。他又像往常一樣,恢復了太後的寵信,態度比原來更加驕橫。有時候召見大臣,他居然敢不傳太後諭旨,只是說自己累了,今天公事太多之類的話。南方各省進貢的物品,都要先放到李總管那兒,他家里幾乎都堆滿了貢品。上貢的銀子,太後拿一半,太監們拿五分之一,其余的交給榮祿,作為餉銀來發放。當皇帝、太後在西安和開封的時候,太監們獲得的利益很大,因此李蓮英不想讓太後回到京城,他就用外國人要報仇的謠言恐嚇太後。他不希望太後回到京城,也不光是為了斂財,也是由于各國使館開的黑名單上有他的名字。他命令手下一個姓蔡的太監,每天報告京城里發生的事情。後來慶親王給李蓮英寫信,保證回去沒有問題。李蓮英的心才放寬,不再阻止太後回京城。

  當時每個省送到西安行宮的銀兩有五百多萬兩,都由李蓮英管理,另外有一個姓孫的太監來幫助管理,他也是太後寵信的人。孫太監像李蓮英一樣作威作福,有一天湖北的銀子送到了,都是銀元寶。孫太監用宮中的秤稱重量,說數目不對。委員回答:“湖北的元寶成色都很好,不會有錯。”孫太監發怒,責罵說:“你解過幾次貢銀,知道什麼?”委員雖然害怕,但仍然爭辯說沒有短缺。孫太監非常惱火,說:“我想你以為老佛爺的秤是假的。”正準備毆打這位委員,太後在屋內聽到了,就走了出來,讓孫太監把銀子搬進屋,自己去稱。太後說:“我覺得最近銀子很多不夠分量,我的太監是要復看的。避免我吃虧。”這位委員垂頭喪氣地走出來,遇到了內務府大臣繼祿,對他說起這件事。繼祿說:“我知道你受了苦。近來老佛爺防制太監很嚴,他們賺不了多少錢。你可以寬恕他們,他們的積蓄大半在北京遺失了。”廣東進貢的物品有24種,太監們索要紅包,退回去9種,委員們很害怕,害怕太後懲罰他們,不得不向太監行賄,這就是太監賺錢的法門。他們有的借著太後的名義,買東西不給錢,因此西安百姓吃盡了苦頭。當時陜西正遇上旱災,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以岑巡撫的報告來看,面一磅96文、雞蛋一枚34文、豬肉一磅400文,有錢也買不到魚。物價比南方貴了6倍。還有更壞的太監,經常欺負皇帝來取樂,有時候故意激怒皇帝。當時有人傳言,說皇帝經常有小孩子脾氣,喜歡和太監玩捉迷藏,等太後來了,就退到屋里的角落,一言不發,有時候發脾氣,就拿瓷器去砸別人。這些話都是李蓮英和那些太監們的謠傳,是為了毀壞皇帝的名譽,都不可信。

  皇帝和太後回宮後,李蓮英的勢力更大,宮里面的所有事情,都由他一個人管理。李蓮英隨著太後的心意,改變原來的想法,開始讚成維新。軍機處制定的有關預備立憲的法案,他也經常附和。他經常笑著跟太後說:“老佛爺,我們現在也成假洋鬼子了。”但原先他的權力范圍,還有買賣官員的行為,他仍然極力維持下去。光緒二十七年( 1901 ),兩廣總督陶模寫了一道奏折,認為現在的嬪妃們的數量比原來大大減少,但太監們還和原來一樣多,應該大量裁減。他們的工作,應該由宮女代替。李蓮英看到這條奏折,先藏起來不上報,等到時機成熟,事先知道太後不會答應,就把奏折遞上去。

  從這以後,上奏朝廷請示裁減太監的奏報很多,經常聽到小道消息說要裁減太監,但是太監的權力還是和原先一樣。而且中國忠正廉潔的官員數量不多,表面上實行新政,但涉及到利害關係的弊政,則絲毫不加改革,甚至放到將來,沒有期限地拖了下去。內地的報紙,開始還有一兩家敢說說這些,後來都被官員們壓了下來,逐漸不敢吭聲了。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