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節 謝謝姨媽選了我

時間:2012-11-22 07:35   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二節 謝謝姨媽選了我

  同治皇帝死得早,沒有後代,都說這是因為慈禧太專權。要不然的話,如果皇後懷孕,或許能生個皇子( 同治皇後有孕之說恐未必確定 )。但如果皇帝有後代,那麼皇後就會成為皇太後,慈禧就沒有權力。慈禧能夠掌權,就是因為有太後的身份。如果皇後生下皇子,那慈禧就不能再掌權了。當時皇族的嫡長子中,憎恨葉赫那拉氏的人很多。等到皇帝駕崩,大家都提議立道光皇帝長子的長孫溥倫為皇帝,這種說法很站得住腳。當時主張立溥倫為帝的王公貴族,都說這麼做才合乎規矩。但慈禧已經決定掌握大權,因此即使犯眾怒,破壞家法也都無所畏懼。她要憑著自己的才能和聲望,為自己掌權掃除一切障礙。

  當時由于殺掉了安德海,慈禧和慈安兩人不和,對恭親王也不信任。跟慈禧商量即位大事的,只有醇親王一個人。醇親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很有才幹,他的妻子是慈禧的妹妹。因此慈禧決定立醇親王的兒子繼承皇位。醇親王的兒子,年紀比較小,自己可以掌握大權,而且小皇帝的生母是自己的親妹妹,即便以後皇帝長大了,也能聽自己的話。她不願意立恭親王兒子,一是因為恭親王殺了安德海,這是她永遠不能忘記的;二是因為恭親王的兒子,已經17歲了;如果立他為皇帝,那麼不久就要親政,這對于自己不方便。慈禧知道如果立恭親王的兒子,就要按照祖制,必須還政。如果違背的話,那麼大家一定不會信服,平時跟自己不和的那些人,就會借著這個機會來反對自己,因此決定不立恭親王的兒子。太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動聲色地壓下其他反對的聲音,讓那些主張立溥倫和恭親王子的兩方勢力,都失敗了。這些布置的活兒,都是她控制太監們幹的。榮祿也出力不少,加上李鴻章把淮軍調過來保衛京師。一切辦好之後,就召集王公大臣在養心殿商量立新皇帝的事情。

  養心殿在皇宮的西邊,離同治皇帝去世的地方,有1. 25英里。當時一共有25人參與了這件事兒。有坐在殿上的兩位皇太後、軍機大臣和各位要員。這里面漢人有5個人,包括溥倫的父親載淇和恭親王都在場。宮中沿途站滿了太監,布置得很嚴密,緊要地區都派親信軍隊駐扎,其中大部分是榮祿和葉赫那拉氏的親兵。慈禧還命令皇後不參加會議,在他們商量立新皇帝的時候,皇後正在同治皇帝的屍體旁痛哭流涕。同治皇帝穿著龍袍,準備入殮。兩位太後面對面坐著,那些與會的大臣,都跪在下面。

  慈禧首先發言,說:“皇後雖然有了身孕,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生下皇子,皇位不能長期空著,應該商量立儲君的事情。”恭親王反對說:“皇後不久就會生產,應該秘不發喪,如果生下來男孩子,就立為皇帝。如果生下女孩子,再商量立別人。”其他的王公大臣,都覺得這麼做很合適。慈禧說:“現在南方還沒有平定,如果知道朝廷沒有皇帝,這風險很大,恐怕動搖國本。”在場的軍機大臣和官員中,有三位漢族官員,非常支持慈禧的話,都說南方戰亂還沒有平定,如果皇位久久不能確定,那麼國家局勢不穩。這時候慈安太後說:“在我看來,恭親王的兒子可以繼承皇位。”恭親王聽到後,磕頭說不敢當。又說:“按照繼承皇位的順序,應該立溥倫為同治皇帝的嗣子。”溥倫的父親載淇,也磕頭說不敢當。慈禧對載淇說:“這都是沒關係的事兒,只是你是奕譓( 道光長子 )過繼的兒子,你們可以說出從前有這種例子嗎?”要求恭親王回答她。恭親王遲疑了半天,說明代英宗皇帝就是這樣。慈禧對于歷史知道很多,她說:“這個例子不好,英宗立嗣是因為孫貴妃欺瞞皇帝所做的,而且英宗在位的時候,國家不安寧,皇帝本人被蒙古軍隊俘虜,後來回國後他的弟弟已經被立為皇帝。等到八年之後,英宗又發動政變,將皇位搶了回來。”她轉身對慈安太後說:“按照我的意思,應該立奕艴之子載湉,你們應該抓緊決定,不能再拖了。”慈安太後沒有反對,眾人商量之後,醇親王支持立溥倫,三位大臣支持立恭親王的兒子,其余的人都按照慈禧的意思,支持立醇親王的兒子。慈安太後一向退避忍讓,于是就聽從慈禧的意見。

  這時已經過了9點鐘,風很大,漫天黃沙,夜里很冷。但慈禧沒有耽誤時間,馬上派出一隊士兵,到城西醇親王府,用8人抬的黃轎,迎接小皇帝進宮。同時又派恭親王留在同治皇帝遺體身邊,這是怕他生出事端而對其進行的羈押。在宮內宮外,由榮祿嚴密看守,這都是慈禧的手段,才能在不動聲色間壓倒反對的人。這些人雖有反對意見,但才能都遠遠不如慈禧。有人說慈禧的勝利,是她命運太好,其實不是這樣子的。我看慈禧的性格和才能,可以稱得上東方的拿破侖。還沒有到半夜,小皇帝已經在宮中即位,他一直啼哭,就像知道他以後在宮中的不祥命運一般。他的母親是慈禧的妹妹,也一同入宮。此外還有幾個奶媽。剛登基就先到同治皇帝屍體前跪拜,這是歷代的規矩。當時皇帝只有幾歲,于是兩位太後又開始重新監國,並以兩宮太後的名義,下達一道諭旨:

  大行皇帝無子,不得已乃以醇親王子載湉入嗣文宗,承襲大統。俟嗣皇帝後生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子雲雲。

  而同治皇後的遺腹子,就絕口不再提,于是大家知道皇後的希望都完了,但也無能為力。王公貴族們按照先前的習慣,共同上奏,請兩宮太後共同垂簾聽政,兩位太後下詔答應,說皇帝太小,時勢艱難,不得不聽從大臣們的請求,繼續復出垂簾聽政,希望國家大事能夠順利等話,都是一些形式上的東西。

  慈禧又下詔命令暫停修理西苑和頤和園的行動,說這是國家大喪的時候,沒有心情再這麼做。其實是由于這時候太後不能離開宮中的緣故。慈禧能夠隨意地破壞祖宗家法來立醇親王子的原因,在于她平時得到人心,處理事情比較有章法,因此被人信服。

  新立的小皇帝,身體瘦弱,大家都認為他長大之後,一定很難有子嗣,也有人勸過慈禧,但慈禧根本不加理會,這明明是慈禧貪戀權勢造成的結果。到1908年,也就是光緒三十四年,皇帝、太後相繼駕崩之前,外界經常談論皇帝登基時兆頭不好,壽命不成,活不過太後。在皇帝親政之前,慈禧一定能長壽。如果再次經歷一次廢立皇帝的大事兒,就能繼續執掌朝政,但這種情形後來沒有實現。慈禧的確撤銷簾子,把權力交給皇帝,要不是戊戌政變,加上害怕南方革命,恐怕新立小皇帝的事情還會發生。

  皇帝的年號,之所以用光緒兩個字,是因為皇帝是道光皇帝嫡係的子孫,而且希望鹹豐、同治二朝的內憂外患,到此能夠結束。當時又下詔,給同治皇後加封號,但這些形式上的東西,不能阻擋皇後殉節的決心,皇後在3月27日自盡而死。皇後的死固然是由于殉節,但也是她心里不平所致。對于這件事的議論,有人認為皇後自盡是慈禧諷刺所致。但為慈禧辯護的人,則認為當時皇位已經確定,大勢已去,何必這樣去做。在事情最緊急的時候沒有自盡,後來反而這樣做了。但皇後殉節的事情,使外界深受感動,大家議論紛紛。如果沒有這件事兒,就不會這個樣子。皇後殉節之後,禦史和各省都有上奏,說立醇親王之子不恰當,這都指向了慈禧,因為外界都知道慈安一向行事謹慎,不問政事。這事兒一出來,影響很大,甚至影響到了慈禧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又過了四年,吳可讀在薊州同治皇帝陵寢附近自盡,為不給同治帝立子嗣而抗爭,太後見到這些,也覺得不安,就下達一道諭旨,說明前因,說如果將來皇帝生下皇子,一定即位之類的話。

  醇親王是皇帝的父親,他自己上奏免去他的各項職務,在朝堂之上也必須向皇帝下跪磕頭。其實他是皇帝的父親,沒有磕頭的道理。在奏折中他說聽到兒子被選上,心里很震驚,不知道該怎麼辦,回到家之後,心里也很緊張,神經錯亂,加上肝病犯了,不知道怎麼辦,恐怕要死去了之類的話。太後看了後,讓大臣們商議,後來商定允許他辭去各種職務,只要是朝賀等典禮,都不參加。有國家大事,應該向兩位太後咨詢,遇上太後生日,要在偏殿行禮,不用跟隨眾人朝拜。他親王的爵位,世襲罔替。他管理的軍隊,交給惇親王。醇親王把自己的經驗和訓令,告訴惇親王。但這個時候軍隊已經弊端很深,軍隊都是些地痞無賴。將官也都什麼都不會,因此有沒有都沒什麼用。想起同治初年,慈禧第一次垂簾聽政的場景,這是她第二次掌握國家大權了。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