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過壽比打仗重要

時間:2012-11-22 07: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第七節        過壽比打仗重要

  光緒二十年( 1894 ),太後過60大壽,這是中國禮俗上最大的事情。太後的權力很穩固,又被國人愛戴,她在頤和園里面,用大量時間專門準備這個最大的慶典。這一年是整歲,一切典禮和裝飾,都比往年更加隆重。用皇帝的命令,把頤和園裝修一新。自從1889年,就把海軍經費和其他費用挪用作為修理頤和園的費用,到現在也沒有完全修好。每個省的大員都奉命來到京城,準備參加太後的壽典。榮祿又被起用,作為步軍統領。這三年榮祿在西安當將軍,是個閒差,這時候他來到京城,又得到寵信。國內的要員,都捐出其俸祿的很大一部分作為給太後的壽禮。這一切都很隆重,還下令在北京頤和園內建造大牌樓作為紀念。沒想到中日爆發戰爭,中國軍隊屢次戰敗,太後不得不下詔免除慶賀,並用皇帝的名義,下達了一道激動人心的上諭:

  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懿旨:本年十月予六旬慶辰,率土臚歡,同深忭祝。屆時皇帝率中外臣工,詣萬壽山行慶賀禮,自大內至頤和園,沿途蹕路所經,臣民扳效點綴景物,建設經壇。予因康熙、乾隆年間,歷屆盛典崇隆,垂為成憲,又值民康物阜,海宇乂安,不能過為矯情,特允皇帝之請,在頤和園受賀。詎意自六月後,倭人肇釁,變亂藩封,尋復毀我舟船,不得已興師致討。刻下幹戈未戢,徵調頻仍,兩國生靈,均罹鋒鏑,每一思及,憫悼何窮?前因念士卒戰陣之苦,特頒內帑三百萬金,俾資騰飽。茲者慶辰將屆,予亦何心侈耳目之觀,受臺萊之祝耶?所有慶辰典禮,著仍在宮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欽此。朕仰承懿旨,孺懷實有未安,惟再三吁請,未蒙慈允,敬維盛德所關,不敢不欽遵宣示。各該衙門即遵諭行。

  中國由于被日本打敗,受到了很大的恥辱,因此興起了維新變法的主張,以至于發展到戊戌政變。由于戊戌政變,又有了庚子年的義和團之亂,這些因果銜接。如果沒有這次戰敗的恥辱,可能就沒有以後的事情。如果中國能夠忍讓,不知道能不能避免開戰。這只是一個疑問,但不能確定。太後用她聰明的方法,不讓皇帝說話,也不讓他負起責任。因為她知道這些年海軍經費大部分都被挪用作修建頤和園的費用,當時知道這件事兒的人很少,即使是國內的大官,很多也蒙在鼓里。

  李鴻章當時是直隸總督,大家都希望他用軍隊維持中國在朝鮮的主權,都強烈主張打仗。但根據我們的觀察,李鴻章被輿論控制,直到關鍵時候,才開始冒險作戰。李鴻章知道這樣做一定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關于這件事的一切文件,在光緒二十七年( 1901 )義和團之亂中天津督署被毀,北京稅務署也被毀,各種文書都被毀掉了,因此不能知道這場戰爭的詳細情形。李鴻章知道日本兩次欺負中國,中國都是不得已忍讓。第一次是在1874年,用賠款平息;第二次是在1885年,以出讓一部分在朝鮮的主權而平息。這兩次的退讓,導致了這次的逼迫作戰。他知道把朝鮮的主權給日本( 當時朝鮮只是中國的藩屬國,沒有什麼真正利益相關 ),也只不過是能和好一段兒時間,過一段兒滿洲就危險了。因此在光緒三十一年( 1905 ),日本和俄國把東三省的命運,壓在了《 樸次茅斯條約 》上,中國不得不認命。日本強佔中國的土地,在外交上沒有什麼道理,只是突然挑釁。李鴻章知道日本準備了很多年,中國的海軍、陸軍根本不是對手,但他的同僚們都像庚子年那時候一樣,盲目自大,藐視日本。駐扎在朝鮮的袁世凱還給李鴻章報告:

  日本茍起釁,英國必助我國,漢城英領事之態度,可以為證。

  ( 1908年袁世凱曾經派華特希惹到北京,參與謀劃,而且日本軍隊進入漢城時,袁世凱是在一隊藍衣兵的護送下逃跑的。 )

  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是李鴻章慫恿朝廷開戰,這麼認為的人很多。其實李鴻章只不過是主張派軍到朝鮮平叛,並不主張和日本挑釁,他知道日本早就想同中國開戰。但後來有一個德國人給李鴻章當軍事參謀,對戰爭很熱心,主張打仗。李鴻章被打動了,于是改變了自己穩重的看法,沒有堅持到底,派出“高升”號和一隊水師前往朝鮮。這是和朝廷商量後的結果,這是為開戰先作準備,等到“高升”號沉沒,陸軍慘敗,李鴻章于是極力推諉自己在這件事上的責任。外界大多責備李鴻章不自量力,同日本輕易開戰。中國人則說他是漢姦幫助日本,後來又指責他把滿洲賣給俄國人。慈禧知道李鴻章才能很大,但不信任他。甲午戰爭後,禦史都對李鴻章開火,有時候都波及到太後,太後極力維護他。光緒二十一年( 1895 ),有一位禦史叫安維峻的,上疏指出太後和李鴻章的錯誤讓中國受到了極大的屈辱。

  皇帝下諭旨痛斥了這封奏折。諭旨一看就知道是太後的意思,有人攻擊太後的心腹太監李蓮英,太後很不高興。當時太後很注意皇帝的行為,只要是奏折都要親自查看。

  其實太後對于中國被日本打敗的事實也感到很屈辱。日本和中國的士大夫經常認為,日本的文化,都是來自于中國。太後害怕日本軍隊入侵直隸,不得已才忍受屈辱簽訂合約。雖然合約的條件很苛刻,但也同意了。李鴻章跟朝廷講,俄國和歐洲的強國,一定會仗義執言,不會允許日本侵佔滿洲,太後就決心議和了。太後知道李鴻章的處境比較困難,這次戰備不是一個人的罪過,因此她不想讓任何一個人受委屈,但這次打仗,又趕上自己的六十大壽,同時上演。這使太後尤為憤恨,她嚴厲地責備光緒皇帝在沒得到自己的允許的情況下,擅自開戰,讓國家遭受了很大的屈辱。太後和皇帝關係越來越差,矛盾也越來越深,因此1898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四年有宮廷政變的陰謀,雙方成為都想置對方于死地的仇敵。凡是知道宮里事兒的人,都對這些很了解。從1894年到1896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年到光緒二十二年,皇帝和太後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有什麼矛盾,但實際上矛盾很深。又趕上皇帝的生母,也就是太後的親妹妹去世了,太後和皇帝之間,少了一個調停居間的聯係人,因此巨變開始醞釀發生。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