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要用水調
需要一杯水,來施展茶葉;
需要一個空間,放進情感。
茶跌入人間,發出嚶嚶之聲。
一直以來,我們似乎都沒有看清茶的真實面貌。
人與自然的關係,枚乘在《七發》中總結說:“原本山川,極命草木。”山川永遠橫亙在人的視野里,我們要盡力認識它上面生長的植物。茶被發現的歷史,與人品飲的歷史並不對稱,但其有著驚人的爆發力,短時間內就徵服了以酒飲、奶飲、藥飲為主的人群。
我們常言“喝茶”,然茶乃固態之物,如何喝得下去。所以過喉下肚的只能是茶水,茶浸泡之後,精華融入腹中,只有葉子被遺留在杯底,少有人會去正視。也許它做了植物生長的肥料,或是在哪個角落里發霉、腐爛,最後消失于我們不可見的地方。
茶是半成品形態的東西,因為與水發生了關係,才被塑造成飲品;而水,則流于寡白無味之間,是茶為水注入色、香、味。
水讓茶找到了歸屬,而茶則為人提供了思考的途徑和另一種生活方式。
滋味的誕生,在于茶與水的結合。好比閃電,必須有積雨雲,才會有陰陽電荷的吸引撞擊,發出耀眼的光芒。
很多時候,歷史會被架空,真相會被遮蔽,我們需要拂去碎屑,吹落塵埃,擦亮屬于茶水的歷史與情懷。早在明代,茶人許次紓就說,無水不可與論茶。袁枚言茶前,發出衷告說,“欲治好茶,先藏好水”。並非茶不重要,而是,缺了水,品飲從何談起?
茶未與水發生關係前,已經在深山葳蕤了上千年,光顧它們的,並非纖纖玉手,而是刀斧利刃。茶樹作為柴薪命運的一面,注定其只能伴隨著熊熊烈火,滿足人類另一層面的需求。
沒有多少人會記得茶最初的容顏,它與雲霧、雨露為伴,自生自滅。茶不經意跌入人間後在杯中召喚沸水,發出嚶嚶之聲,等待那些懂自己的人。
茶與水的最初相遇,杜育描述得極美:“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夏茂、秋落、冬鎖、春敷,一葉一湯就可以讓世界明亮、繁華起來,夏現冰雪,冬呈春意。
素手試水,一葉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