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但問品泉人,茶是水何物

時間:2013-06-19 10:39   來源:中國臺灣網

  書寫山川河流,無非想成為其知己。 

  經驗和科學都告訴我們,我們進食,是為了補充能量,所以吃什麼就很關鍵,陰陽協調理論在食物上的運用就是寒熱之區別。

  一個人如果不補充而是持續消耗熱量的後果是什麼?就是等著別人來到你的身邊,摸一摸你的身體,然後說:“涼透了。”身體已成為屍身。

  為了補充熱量,我們需要進食。但熱量攝取過度,大于身體的承受力便會產生副作用,故營養學家常告誡世人警惕熱量過大的食物,如酒肉要適量,同時也會配以消耗熱量的食物,這叫做陰陽協調。

  以茶待客的起源,正是源自茶水的這種活性。在中國人的觀念里,人無論是站著,還是走著,沒有坐下之前都會被視為耗費能量並產生熱的階段,那麼,坐下就需要為身體降溫,阻止熱的持續消耗。身體除了補充熱量外,還有阻止熱量消散的辦法,其中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飲水。人學會使用火之後,煮開水也被視為一種熱量耗散的直觀經驗。可以目睹其從減少到完全蒸發的全過程。從水到開水,再到茶水,文明被持續推進。

  茶必須與水結合才能成為飲品,在語義學上,我們會看到水與茶結合,產生了茶水,與果結合產生了果汁,果汁與茶水的並肩,就是一種涼性的制造,讓人安靜、平和、清冽。而肉類和酒,被視為熱性的食物,熱讓人想起發熱症、熱鬧、喧嘩、煩躁不安……甚至是整個塵世。故玄學家與佛教徒將茶視為清淡、悟道的良友,意味深遠。

  古人深信,人的身體和思想都會受環境影響。背井離鄉的遊子,臨行之時都會懷揣著一抔故鄉的泥土,在每一個水土不服之    地,和水進腸胃,以保命脈,同時也緩解了思鄉之情,衝淡了離愁別緒。李時珍說,人乃地產,要與山川之氣流通。這關乎壽命,金石草木隨水土之性,更何況是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每次出行,要麼帶茶膏,要麼帶方便的袋泡茶。今之茶,昔之土,就算配以異地之水,也能激發故情舊懷。在每個旅館中獨自品茗的空間,不聽鳥啼花落,亦是悠然。

  文字書寫山川河流,並非為點綴之用,而是想成為丘壑知己。

  《康熙鶴慶府志》里,記載了多處名泉,最神奇的莫過于觀音山的春水,立夏前三日出,七日止。春水在地下流走,必須掘地數尺方可得,村民聽到淙淙水聲,便循聲挖開,此水能治療百病,走茶馬古道的馬幫飲之不染瘴癘,而患者飲後亦能馬上緩解疾疫。

  鳥識好水。每年尋春水都是鶴慶大事,但每年都有數百只鸚鵡、斑鳩來群飲春水,與人爭鋒,居然把春水喝盡,之後但凡聽到鳥叫,春水都嚇得不敢出來。

  好水總會令人想到茶,明代上海人馮時可入滇,看到彝族聚集地楚雄山中清泉自流,嘆息滇人不善制茶,辜負了大好清溪(《滇行記略》)。彝族把有好水的地方稱為“西拉龍”,意思是“真龍寶地”。尋甸有一地名叫西拉龍,優質水源每年吸引了黑頸鶴    的造訪,再次印證了鳥識好水。今天這里的人除了會用水釀酒,也會用水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

  從酒到茶,水在調劑著人的生活。在明代,茶生活是一種進步的典范,意味著品質與品位。明代人對飲茶的重視,是群體性的。徐霞客在其遊記里批評說,雲南茶味雖佳,但茶葉形態不美。

  雲南巡按劉維親到大理感通寺,親自傳授僧人如何用寺內泉水泡出好茶。

  好水,好茶,需要有好的泡茶法才能馥馥襲人,百世傳香。

  明代鐘惺《虎丘品茶》雲:“水為茶之神,飲水意良足。但問品泉人,茶是水何物?”誠哉斯言,一句“水為茶之神”可謂精妙絕倫,任何高貴名茶,倘若不與水發生關聯,它永遠都是可棄之不用的葉子,再無他用。

  如果沒有茶,只有水,會不會攪了雅興?

  也許不會。

  明代喝茶高人馮開之好茶,喜歡喝茶清談。有一次,送茶的童子只顧著送茶壺,卻忘記在壺里放茶,興頭上馮開之喝著白開水,捋著長須,笑呵呵地讚道:“得法”、“茶味醇正”。聽的人也只好順口稱讚,從此老馮在江湖上也多了一個“白水先生” 的綽號。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