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黃庭堅說:“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茶飯之關係,還有“茶余飯後”。說閒話,喝清茶。嘴巴管不住,腦袋里放野馬,一旦往深里追究,就會出大學問。
農學家遊修齡研究發現,茶與水稻的起源乃同地同時,哪里 有水稻,哪里就有茶。在植物生態學上,照葉林文化帶在中國西部的位置,就是我們今天常言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和瀾滄江流域。
這里氣候濕潤,生長著常綠闊葉林,以栽種水稻、雜糧(包括旱稻)、薯類為主。這里既是亞洲栽培稻的發源地,也是世界茶葉的原產地。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前往雲南西雙版納尋找和探訪古茶樹的茶人從未中斷過。有高舉“中國茶葉復興”大旗的,有力圖證明中國雲南才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當然,自2000年後,普洱茶熱銷于華人圈,來到這里朝拜南糯山以及巴達茶樹王的人更是如過江之鯽。
傣族人喜歡用竹子來裝飾生活,建築、日用品都與竹子有著密切關係。用竹筒侍茶米,別有一番風味。一個竹筒,盛滿米放到火上烤熟後,就是芳香四溢的竹筒飯;放進茶,出來就是清香遠漂的竹筒茶。
傣族貝葉經《遊世綠葉經》中記載說,佛祖遊世間,從易武山上下來,在山腳林邊,見兩位放養騾馬的傣家人,他們正在做午飯。見佛祖到來,兩位傣家人急忙叩拜並向佛祖敬獻開水。佛祖見水中無物,白開水喝而無味,便在附近摘來幾片綠葉,在火 邊烘烤,放入盛開水的竹筒中,頓時一股清香撲面。兩位傣家人喝下,覺得其味清苦,卻又喉中甘潤,問佛祖這是什麼葉子,有如此清香和甘甜。佛祖說這是天下的好東西,是味美的茶葉,不僅能生津解渴,在沒有菜時,還能用來泡飯吃。兩位傣家人當即試嘗,果然味道美,于是記住佛言,每日採來鮮茶烘烤煮吃。
後來出現的傣族歡迎詞里有唱說:“遠方來的客人啊,請把瀾滄江邊的竹樓當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會不渴不乏走天涯。”
去過西雙版納的人都會感慨,傣族先人真是會生活,像景洪壩、動海壩這樣的好地方都被其佔了。而地理學家會解釋說,當初傣族人來時,這里還不是壩呢,不過是一片水域罷了。喜歡逐水而居的傣族人,最先並不是為了選擇平地才居住到這里,他們只是喜歡與水住得更近一些。
傣族的生活離不開水,沒有一個傣族村寨附近沒有好水,雲南的傣族居住地都與雲南的幾條大江流域——瀾滄江、怒江、紅河、金沙江相近,那些壩子正是河流衝刷山谷形成。早期的壩子住著並不舒服,濕氣重,加之多雨,瘴癘之氣也很嚴重,許多民族都跑到山上,只有愛水和樂觀的傣族人留了下來。那些居住在山上的人們至今都還好奇傣族人民是如何在瘴氣的籠罩之下,延續他們的美好生活,這種質疑之中包含了數不清的理想和神奇。
茶在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被廣泛飲用,現在被視為與瘴氣有關。喝茶能解除瘴氣的危害,這點與檳榔、鴉片的使用有共同的起因,也是茶葉作為藥用價值的最初功用。
明代景泰年間的雲南志書說,瀾滄江“多石,不可行舟,夏秋潦漲,飲者輒瘴癘,惟百夷男女,四時浴于其中”。而清代《滇雲歷年傳》則說,橄欖壩雖然土地肥,但官兵每年因為瘴氣而死的有上千人,是一個令外地人恐懼的地方。但傣族人對這里不離 不棄,這種不怕死的態度,已經很好地說明傣族人對水的熱愛。
喜歡半山而居的哈尼族創造出了舉世震驚的梯田文化,留在水邊的傣族,則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水文化。每年四月中旬的傣族潑水節,已是世人對水最大的膜拜。傣族人深信,水可以洗滌一個人的靈魂。
稻讓人活下來,而茶,讓活下來的人活得更加美好。稻在壩子上,茶在丘陵中。一個來自大地,一個來自山林。摘山水之利,過屬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