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章 恰當回應:健全孩子的世界觀

時間:2012-09-27 22:07   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二章 恰當回應:健全孩子的世界觀

  蘇珊抱著四個月大的兒子希登坐在星巴克咖啡館里。孩子開始哭鬧時,蘇珊俯身對他微笑,逗弄他的下巴,叫著他的名字,還在他面前揮動玩具。但希登卻躬著背,皺著小臉轉過頭去。蘇珊給孩子的外部刺激似乎過多了。但她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但沒帶希登離開這個忙亂、嘈雜、光線太強的地方,反而在繼續努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讓孩子更加煩躁不安。

  在一個親子早教課上,艾瑞娜正和十八個月大的女兒安娜一起玩耍。安娜趴在一輛兒童三輪車上,十分開心地玩著玩具。但是,到了要把兒童三輪車和玩具收走的時候,安娜開始爆發並大哭起來。受夠了安娜的經常哭泣,艾瑞娜這次沒有理會女兒,而是開始與其他媽媽們聊天。安娜發著脾氣,坐在艾瑞娜的腳邊,但艾瑞娜並沒有注意到女兒此時希望得到媽媽的關注,從而錯過了幫助女兒學習分辨以及處理情緒的機會。

  馬路對面,簡尼斯正帶著兩歲半的女兒艾萊希逛街,準備買件新衣服。現在她們在逛第四家店,還有一小時就是艾萊希通常的午睡時間了。已經很困的艾萊希揉著眼睛,嘟囔著不想再去下一家店了,但簡尼斯沒有理睬女兒。二十分鐘之後,就在這家商店里,艾萊希開始把衣服從衣架上拉下來,扔在地上。沒有抓住回應女兒感受的機會,也沒有帶她回家去睡午覺,簡尼斯此刻失控地向艾萊希大吼起來。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回應孩子的意圖?在三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回應可以說是形成他世界觀唯一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這個世界安全嗎?我能相信愛我的那些人嗎?我的要求他們有回應嗎?我是重要的嗎?我可愛嗎?孩子情感的健康發展取決于他們得到的回應,而這些回應主要來自照料孩子的人,通常是媽媽,有的時候也會是爸爸。

  作為父母,要做到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能夠對孩子的意圖給予恰當的回應。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些初為父母的人在這方面更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可能還在為試圖理解沒有學會說話的孩子所表達的意思而努力奮鬥呢。對孩子的意圖做出恰當的回應,滿足他們的需求,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讓他們感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如果有人在孩子感覺不舒服時,喂他們食物、給他們換尿布或者幫助他們,他們將不必浪費精力和情感去擔憂。只有當孩子相信基本需求都會得到滿足的時候,才有精力去學習其他更多更為復雜的技能。

  鏡子,牆上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心理上界定自己的鏡子。由于嬰兒們原本並沒有自我意識,他們需要父母來幫助他們弄清楚自己是誰,以及怎樣適應這個世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接觸到的世界也會更廣闊,他們還會發現身邊更多的鏡子——每天遇到的朋友、親戚、老師、看護員,從這些人的反應中,他們可以看到自己。但無論是好是壞,在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的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仍然是父母的言行。

  嬰兒與周圍的環境有著密切的交互。雖然我們大多數人沒有五歲以前的有意識的記憶,但最初幾年植入我們心靈深處的那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形成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總體印象。如果周圍的人能夠經常對一個嬰兒的意圖做出恰當回應,那麼這個嬰兒長大後同樣會期待這種良好的回應。這種健康的期待能夠幫助他們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知道,有人能幫助他們調節緊張情緒(所有父母都明白嬰兒有許多緊張的情緒)使自己感到安全舒適。例如,當一個嬰兒感到緊張不安時開始大哭,他的媽媽看到他哭了,把他抱起來,安撫他,直到他平靜下來。這種別人幫助自己平靜下來的體驗盡管簡單,但嬰兒會從中逐漸學會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被安慰的體驗也能讓嬰兒明白他是值得安慰的。由于父母在孩子眼中幾乎無所不能,他自然相信父母會以他應該得到的方式來處理他的情緒,這是他已經內化了的信息。換句話說,像威廉西爾斯博士在他的書《成功的孩子》中簡單概括的那樣,孩子變得“相信他們自己”了。

  四種典型的嬰兒意圖

  *和你的醫生確認,排除孩子耳部感染的可能性。

  **和你的醫生確認,排除孩子胃食道反流(吐奶)的可能性。

  愛的化學作用

  有人認為,生命早期的感情體驗對大腦組織基本結構的形成至關重要。需求能夠得到正確回應的早期體驗不僅能創建個人與他人聯係的特有方式,實際上也促進了心理和神經係統模式的形成。換言之,如果一個孩子的啼哭總是得到否定的回應,比如被吼叫、被虐待或被忽視,那麼他可能會對來自父母的消極反應非常擔心。每當他有需求時,都會產生一個應激反應,導致整體的應激激素水平升高,焦慮會布滿孩子的大腦。等到孩子成年後,他甚至會認為世界是一個不可能滿足他需求的不安全的地方。反之,如果孩子的意圖能夠始終得到充滿愛的回應,他就會感到安全,就能更好地讓自己冷靜下來並且相信別人。長大進入社會後,他也會認為人們是友好而樂于助人的。

  嬰兒感受到壓力時,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醇,如果腦中存在較多的皮質醇受體,就能夠更好地吸收皮質醇,防止皮質醇充滿大腦海馬區,從而舒緩壓力。而主要的照顧者如爸爸媽媽的貼心照料,能夠使嬰兒大腦生成更多的皮質醇受體。因此,這樣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面對和承受可能的壓力,如較長時間穿著濕的尿片或在學校參加難度較大的測驗。照顧者與孩子的良性互動能夠促進孩子神經網絡的發育和發展,幫助孩子和父母建立情感關係、調節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孩子和家長在進行愛的互動時感覺都那麼好?愛的體驗與荷爾蒙、促乳激素、內啡踽和多巴胺的分泌增加有關。如果這些生化藥劑聽起來很熟悉,那是因為它們都是能使人成癮的東西。你甚至可以說,你的愛會使孩子上癮,只不過這種上癮是非常健康的!它是通過溫柔親切的低語、觸摸、微笑、眼神接觸和牙牙學語建立起來的協作溝通,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能夠互相理解。

  妨礙父母回應孩子意圖的十件事

  必須承認,我並不是一個育兒專家。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人們用語言溝通交流,進行心理治療實踐。我更善于言語的交流,因此在懷孕時,我幾乎無法想象自己該怎樣和一個不能用語言與我溝通、不能明白我的意思的寶寶交流,更不要說是雙胞胎寶寶了。我很擔心自己不能分清寶寶的哭究竟是出于饑餓、疲憊還是其他原因。希望成為一位“完美媽媽”的焦慮成為我了解女兒們意圖的最大障礙。在這方面,知道你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如果你意識到困難是什麼,就會更容易克服它們。妨礙父母對孩子意圖做出恰當回應的因素中,下面十個最為常見:

  1. 電子設備的幹擾

  現代的孩子不得不與黑莓、電視、iPod、視頻遊戲、電子郵件、電子文本、持續不斷的短信以及筆記本抗爭以獲得父母的注意。所有這些電子設備都妨礙了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使孩子難以得到所需要的一對一的關注。如果你走進孩子的房間時拿著手機,就無法全身心地關注孩子。當我發現自己做不到在每次進入孩子房間時都不拿手機的時候,就給自己規定了一天當中必須有一些“無信號”時間。作為一個有工作要做的媽媽,我在家里努力保證早晨起床時、吃飯期間以及就寢前的時間不被影響。在這些時間段里,我不會帶著手機進入孩子們的房間或者接聽家里的座機。如果一個緊急的電話非接不可,我會讓孩子們提前知道我們可能會被打擾。把這種“無信號”時間段的做法堅持下去並不容易。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事情我們都能推遲一兩小時再做,重要的是屬于我們和孩子相處的家庭時間。明白了這一點,保證每天的“無信號”時間段就沒那麼難了。

  2. 和孩子一對一的時間不足

  了解你的孩子並能與他和諧相處,意味著你要花一些時間單獨跟他在一起而不被打擾。我建議每天都要和每個孩子待一段時間,再安排某個時間和孩子去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或去他們喜歡的地方,並把這種做法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只要你休息得充分有足夠精力來這樣做)。集中精力與孩子接觸、做事、聽音樂、觀察和互動,同時讓孩子來主導這個過程。比如,與嬰兒和學步前幼兒一對一的時間里,需要彎腰蹲在地上,這樣你能與孩子平視著進行交流。正如斯旦里格恩斯番博士所說的:“加入他的世界,用他的語言吧!”(具體內容詳見本書第9章中《地板時間》的內容。) 

  3. 過度刺激和過度吸引

  為了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很多家長過早地給了孩子太多的刺激,太多的“教育玩具”、DVD光盤和音樂。一位來參加我的家長課程的媽媽告訴我,她每天播放二十四小時莫扎特音樂來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可憐的孩子沒有一刻是安靜平和的。很多家長陪伴孩子玩耍的時間過長,孩子的周圍永遠圍繞著太多的人。這些孩子從來沒有自己獨處的時間,這種持續不斷的嘈雜聲和各種刺激會讓他們容易分心,妨礙了父母和孩子之間舒適和諧地相處。

  4. 貼標簽

  給孩子貼上標簽會讓我們無法看到孩子所具有的復雜和細微的特點。無論是好是壞,這些附加在孩子身上的判斷,都會限制孩子,使他們很難有所突破。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簽,我們就很難再看到孩子身上可能和這種標簽相對立的特點。例如,我剛剛會走的女兒蒙德滋是個非常小心謹慎的孩子,遇見不熟悉的人時,她總是先默默地觀察。事實上,她非常善于看人。其他人也許會認為這種孩子是“害羞的”,但給她這個標簽可能會使她難以發展出本來具有的能力,甚至更糟的是,可能會讓她變得孤僻,妨礙她的性格發展。像“挑剔”、“難相處”、“倔強”等這些標簽都會妨礙父母們更準確地了解孩子的意圖,這些標簽以一種狹隘的、受限制的、消極的方式給孩子做了判斷。甚至那些看起來“好”的標簽也會導致有害的結果。一個經常被稱為“聰明”的孩子,他很可能害怕犯錯誤或者說錯話。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看起來“好”的標簽成了對孩子的一種限制。

  5. 感情投射

  我們把自己的感受施加給另一個人時,其實忽略了對方的感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感情投射。例如,由于難以控制自己並安靜入睡,莎拉三個月大的女兒伊麗莎白表現得很不安,越來越煩躁。看到孩子這樣,莎拉也感到非常沮喪,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媽媽”。這種情緒使莎拉很生氣,但同時,她又覺得不能向她漂亮的小女兒發作。所以,她把這些情緒轉移到了丈夫身上。當莎拉的丈夫問她怎麼回事兒時,她說:“我覺得伊麗莎白對我很生氣,因為我是一個糟糕的媽媽。”正是情緒投射使得莎拉無法清楚地看到孩子的需求,也無法準確地理解孩子的意圖。如果莎拉沒有把自己的低落、生氣的情緒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她就能看到女兒的真正需求並做出恰當的回應。

  6. 焦慮和恐懼

  像許多初為人父母的家長們一樣,我也曾經非常焦慮和恐懼。這兩種情緒會使你很難準確地理解並回應孩子的需求。在孩子三歲前,最典型的恐懼和焦慮包括:我是一個不稱職的家長、被迫與孩子分離、孩子不見了、嬰兒猝死綜合徵(SIDS)、自閉症、窒息危險和養育孩子可能出現的家庭經濟困難。克服這些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關注現在,與孩子共度美好時光,而不要一直去擔心未來的種種可能。這種心態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並回應孩子的意圖,並逐漸成為一個自信的家長。

  7. 家長自己的創傷經歷

  那些童年生活困苦或曾受過虐待的父母會發現,摒棄自己的主觀判斷,平和地滿足孩子的需求是相當困難的。只有撫平自己的創傷,這些父母才能更好地關注孩子,富有愛心。一個沒有走出自己痛苦經歷的家長很可能會轉而傷害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在童年大哭時遭到的是暴力,你就很可能用同樣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去真正滿足孩子的需要。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還是會在感情上依賴父母,因為他們無法獨立,但是這種感情會使孩子心理迷茫、錯亂,完全無法健康發展。

  8. 日常事務的幹擾

  日常生活和我們遇到的各種壓力帶給了你一堆要處理的瑣事,使你很難將它們放在一邊而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也許你一直在想著老板暴躁發作的情景,或者你在擔心這個月還貸款的問題,還可能由于丈夫把內衣扔在地上,你一直怒氣難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全身心的關注是非常重要的,這將幫助你更加敏銳地體會到他的意圖。

  9. 抑鬱和產後憂鬱症

  生育壓力,伴隨著睡眠不足和其他的壓力會使女人荷爾蒙降低,導致產後憂鬱症。研究表明,憂鬱的媽媽所生的寶寶左前腦活動相對不活躍(這一部分大腦是表達積極情緒的專區),表現出來更多的是退縮和憂鬱。其他孩子在開心時,左半腦更為活躍,而這些孩子即使表現出高興的樣子時,左半腦也並不活躍。數據表明,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情緒低落的概率是其他孩子的六倍。這些發現正說明了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從最初跡象出現時,就著手治療憂鬱是十分重要的。

  10. 無法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

  當孩子非常快樂的時候,回應他是很容易的。但是,回應他的消極情緒也是同樣重要的。與正面情緒相比,孩子的負面情緒如氣憤、沮喪、不滿等,同樣甚至更多地需要家長的同情和恰當回應。在孩子不斷表現出負面情緒時,很多家長並不知道該怎樣做。九個月左右大時,孩子就可能會在你拿走一個玩具時表現得激動憤怒。他已經能夠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也能用非語言的方式表達了。但這時孩子並不會明白,即使你把玩具從他的視線中拿走,它們仍然是繼續存在的。當孩子感到情緒激動、憤怒不已時,要讓他知道,你能接受他的所有情緒,你會在他緊張生氣時仍然愛他,繼續陪伴他。此時把剛才的情況“重述”一遍很有幫助。比如你可以說:“我知道你真的很想再多玩一會兒那個玩具,但是媽媽不得不拿走它。我看到你生氣了,你是真的想要拿回這個玩具。”有時即使是對還不會說話的小嬰兒,復述孩子的感受也能讓他感到你是理解他的,這種情緒被理解的感覺能幫助孩子平靜下來。

  專家的意見

  情商:父母該做些什麼

  從本質上講,情商(EQ)是指感情上的智慧:能夠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感受,與他人接觸時能夠識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人們普遍認為,情商是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關鍵。

  我們知道在某種程度上,人的經歷體驗能夠塑造大腦,也知道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情商的發展。二十歲之前是孩子們情商發展的關鍵時期,而情商的正常發展能幫助他們清晰地思考,並做出合理的行為。

  情商的核心是自我安慰和調節的能力。父母可以先關注和聽取孩子的情感經歷,然後為他們的感受定位。比如,你可能需要先鼓勵孩子通過平靜呼吸來逐步減輕緊張情緒。然後,重要的是從孩子的視角來描述事情,並表明你對他的處境感同身受。孩子會從你這里認識到人類的各種情感都是可接受的、合理的而又可寬恕的。孩子還會感到你理解他們的感受而不是試圖“糾正”。你的回應給予了孩子應有的尊重,也給了他時間來梳理自己的情感並融匯成為明辨是非的能力。孩子感受到了安全、支持,也有了良好的自我感覺。

  家長應該真實地反映孩子的經歷和感受,幫助他們建立自尊,處理生活中難以避免的衝突和失落。這樣,孩子將學會接受自我,學會恰當地表達情緒,有能力解決個人問題,修復或加強人際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並不是唯一的受益者,你也同時學到了如何提高情商。而且,當你們一起克服生命中的傷痛和失落時,你和孩子的關係將會變得充滿愛意而又意義深遠。

  ——阿利森拉托那,嬰兒集團的總裁、家庭教育顧問、心理治療師

  更多內容請訪問網站www.allisonlatona.com

  如果父母們錯失做出恰當回應的良機

  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就非常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交互,需要他人的理解和關注。換句話說,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地發展社會交往能力,你需要對他的感受做出恰當的回應。總之,孩子大腦的健康發育確實取決于你能在何種程度上充滿愛意地關注他。忽視或者過分關注,都會對孩子的神經和情感產生持久影響,尤其是在大腦發育的最初三年。當你對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不做出回應時,他會開始認為自己毫無控制力而最終學會“放棄”。這種經歷會引發心理學家所謂的“習得性無助”,並最終導致孩子抑鬱。研究人員還證明,壓力與無助的共同作用使得大腦呈現低水平的皮質醇和高水平的去甲腎上腺素,這讓注意力更難集中,降低了情緒靈活性及體驗快樂的能力。

  當孩子多次因父母(例如,父親或母親濫用藥物)而感到害怕或自身受到虐待時,不管從身體、情緒,還是語言表達上來說,這都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以及與父母的關係。在丹尼爾西格爾和瑪麗哈策爾的著作中詳細介紹並描述了這一點:“父母的行為讓孩子感到不解或恐懼,可孩子同時又希望從給他帶來恐懼的父母那里尋求安慰,這種情感矛盾讓孩子無法解決,並會損害孩子調解和應對壓力的能力。”此外,研究顯示,受到虐待的孩子在社會交往、學術推理、情緒調解和刺激控制等方面的能力都存在一定問題,並表現出暴力傾向。他們會努力把情緒從曾經遭受的痛苦中抽離出來,但這種努力容易導致這些孩子精神分裂。帶來傷痛的正是所愛所需要的人,這種體驗在情感發展中讓孩子非常困惑,並最終產生一種混亂的情感形式。

  理解孩子需求的十大重要理由

  1. 能讓孩子感到安全。

  2. 能幫孩子建立正常的自尊。

  3. 能教會孩子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4. 能幫助孩子學會理解別人的需求。

  5. 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6. 能推動孩子進一步的學習。

  7. 能促進孩子的社會性學習。

  8. 能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

  9. 能奠定和孩子之間良好關係的基礎。

  10. 能使你成為孩子有價值的情感導師。

  專家的意見

  基本的安全和保障

  孩子的生命始于對父母的完全依賴,孩子的需求中最基本的就是對安全的需要,包括對生理需求的滿足、基本的保護以及通常意義上對孩子的照料,孩子還需要父母所創造的能夠安全成長的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才能逐步脫離父母,成為獨立的個體,並慢慢學會相信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著適當自信的人。

  只有在感到自身安全有保障的基礎上,孩子才能學會信任他人,才能相信生活並不是充滿著罪惡。

  ——納撒尼爾博蘭登,《自尊的六大支柱》《如何樹立自尊》《尊重自我》的作者,他的更多作品請訪問網站:www.nathanielbranden.com

  依附關係

  能夠產生安全的依附感體現了你和孩子間的信任關係,也能為今後彼此間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打下良好基礎。盡管幾乎所有嬰兒都依附于父母,但這種依附對孩子來說並非都是安全的依附關係。如果自己的意圖總能得到理解和充滿關愛的回應,孩子和父母之間就能建立起依附理論專家約翰鮑比所說的“安全基礎”。這種良好的信任關係使孩子願意去探究周圍的環境,因為他們知道,不管怎樣都能回到父母的懷抱。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離開父母更遠更久。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僅僅離開父母片刻就會回到父母的懷抱,而青春期的少年則會在朋友家度過一個星期,而等到高中畢業,他們還會離開父母開始自己的大學生涯。孩子在每一個成長階段上取得的成功都來自這個安全、信任的基礎。

  我個人對于依附關係的基礎認識之ABC

  A=熟悉和關愛。

  B=建立牢固的聯係。

  C=一直關注孩子並意識到他的意圖。

  著名的心理學家和依附理論專家瑪麗索爾特安斯沃思進行了一項名為“陌生情景”的測試,這種測試能幫助我們清楚地了解嬰兒可能出現的三種依附類型。在這項測試中,安斯沃思讓媽媽和她們的孩子一起待在一個房間里,並讓她們進行如下這些步驟:

  1. 安斯沃思做簡要的介紹。

  2. 媽媽陪孩子待在房間里,孩子可以自由探索房間里的設施並玩玩具。

  3. 一個陌生的人會進入房間。

  4. 媽媽離開了房間,留下孩子和陌生人待在一起。

  5. 媽媽返回房間,陌生人離開。

  6. 媽媽再次離開房間,讓孩子單獨待在里面。

  7. 陌生人再次回到房間,並撫慰孩子。

  8. 媽媽再次返回房間。

  在這個過程中,安斯沃思著重觀察了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探索程度,以及他們在媽媽離開和返回房間時所產生的反應。通過大量的觀察,她把兒童的依附類型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矛盾或者不安全型。無論媽媽是否在房間里,這些孩子普遍對探索周圍事物及與陌生人的接觸感到焦慮。當他們的媽媽離開時,這些孩子表現得非常傷心,當媽媽再次回到他們身邊時,可能會打她或推她。

  第二種:回避型。這些孩子回避或者無視他們的媽媽,並對媽媽的再次出現基本上沒有反應。這些孩子,當媽媽走近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跑開;當媽媽把他們抱起來的時候,他們會掙脫。他們對待陌生人的方式也和對待自己的媽媽沒有太大區別,而且不管房間里是否有人,他們的情緒變化都並不明顯。

  第三種:安全型。當這些孩子的媽媽在房間時,他們會自由地探索。他們願意與陌生人接觸。媽媽離開後,他們會明顯地感到不安。當他們看到媽媽回來,就會非常高興。總的來說,當媽媽不在房間里的時候,他們不願與陌生人接觸。

  安全的依附感不僅能夠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優勢,還能幫助他們產生安全感,並可能進一步發展為高度的自尊。因此,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具有安全的依附感。那麼對此你能做些什麼呢?與其他父母相比,安斯沃思發現具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的媽媽有著以下幾點不同:

  ● 她們對孩子各種意圖的反應更為靈敏;她們會更快地抱起啼哭的嬰兒,抱孩子的時間更長;她們看起來似乎更喜歡和孩子進行身體接觸。

  ● 她們表現出更多的母性行為,在靈敏度、接受度、合作性和情感可親近性等方面的得分都更高。

  ● 在給孩子喂食方面,她們和孩子的步調更為一致。這些媽媽一看出孩子餓了,就會馬上給孩子喂食,否則就溫柔地哄他們。她們也允許孩子在進食的時候更多地自己去吃。

  ● 她們對孩子更為體貼。當孩子們要求被抱,或者不想別人碰的時候,這些媽媽都能更有感情、更為細致和準確地對孩子的意圖做出反應。

  父母和孩子之間:性情與適合度

  性格代表了你的做事原則,並能推動你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性格還體現了你包括思想、感情、態度、行為和應對機制在內的所有特性。它是你所具有的獨特的心理模式——也就是你思考、感覺和行為的方式——總之,正是性格塑造了你本人。

  ——《新人格自畫像:為什麼你以你的方式思考、工作、愛和行動》的作者約翰M. 奧爾德姆和路易斯B. 莫里斯

  像B. F. 斯金納一樣的行為主義者認為:孩子們會被純粹的行為獎勵所激勵。舉例來說,如果你要孩子去成為一名偉大的棒球手,就要在每次擊中球時,給他一個獎勵,比如一個棒球棍或者一句鼓勵的話“好孩子”,這樣他就能夠被這種獎勵所刺激,努力去打中更多的球。慢慢地研究者們發現,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孩子們的一些個性特點在出生時已經具備了。因此,一對能察覺到孩子性情和個性的父母,就可以更好地看出並理解孩子的意圖,從而能夠給孩子提供所需要的支持,幫助他發揮全部的潛能。但許多家長仍然會犯這樣的錯誤,那就是試圖糾正孩子的性格或讓孩子由于認為自己的性格不招人喜歡而感到愧疚。

  在《積極的管教》叢書中,作者簡尼爾森、謝麗歐艾文和羅斯林安杜飛提到了九種不同的性格。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他們建議父母關注孩子在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1. 活動情況。你的孩子活躍程度怎麼樣?他有多少時間是活動的,多少時間是安靜待著的?

  2. 生活規律。孩子的生理需求比如饑餓、困倦和疲憊有哪些表現?

  3. 迎難而上還是退縮不前。對于新環境,孩子的反應是怎樣的?對于新的食品、新的玩具、陌生人或者新地方,他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4. 適應能力。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對于新的環境適應情況怎麼樣?他需要花費多久來適應這種改變?

  5. 感性認識。孩子在觸摸、味覺、視覺、嗅覺和聽覺等方面的敏感程度如何?他喜歡嘈雜聲和音樂嗎?他會被光線和色彩吸引還是會躲避?他喜歡不同的味道和不同質感的東西嗎?他喜歡被撫摸和擁抱嗎?

  6. 情緒狀況。你的孩子具備積極樂觀的性格嗎?他是一個嚴肅的孩子嗎?

  7. 反應強度。你的孩子會有很強烈的反應嗎?他會快速地以積極或消極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情緒嗎?

  8. 分心程度。如果你的孩子在專注地做一件事,比如吃飯或者玩耍,外界的刺激對他的影響能有多少?

  9. 堅持不懈和專注程度。面對各種困難,你的孩子對于完成一項活動的意願怎麼樣?在沒有任何幹擾的情況下,他對一件事的專注能持續多久?

  適合度

  育兒專家們經常會提到“適合度”,意思是說作為一位家長,你應該有能力理解並適應孩子的性情。無論你有多麼愛孩子,你的性格和他的性格都可能不那麼容易融合。但這並不是無法改變的,你需要做的可能只是花點工夫去理解孩子和他的情緒。並沒有所謂的“壞”嬰兒或者“壞”小孩。盡管某些性情的孩子會讓父母感到比較好帶,但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並能意識到自己的性情特點和身上存在的問題,那麼家長與孩子的相處就會變得很簡單,並且能夠在相處中共同成長。

  例如,德文十九個月大的女兒辛西亞很容易分心。因此,盡管德文很喜歡一邊放著音樂一邊做事,但為了女兒,她盡量減少去做那些會讓女兒分心的事情。在吃飯時,德文會確保關掉音樂,把說話聲降到最低,也不打電話,讓辛西亞吃飯時更加放松,這樣她就能在二十到三十分鐘內吃完,而不會需要一個小時或更長時間了。

  你必須是個完美的家長嗎?

  與孩子融洽相處並不需要你是一位完美的家長。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一直從你那里得到愛和肯定。兒科精神醫師東納溫尼可提出了一個“足夠好的媽媽”的理念。根據溫尼可所說,“足夠好的媽媽”能夠根據孩子的需求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孩子有足夠的空間成長自立。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你並不需要時時刻刻關注孩子的每一個舉動,刻意追求完美,而只需要適度關注並理解孩子的意圖,讓他感到安全就可以了。事實上,在和孩子的相處中,父母們能越來越好地理解孩子的意圖。在一項對媽媽理解嬰兒意圖能力的研究中,分別對三個月、六個月和九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一係列動態的測試。研究發現:在開始時,不能準確理解孩子意圖的媽媽多達70%,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媽媽們變得越來越有經驗,她們開始能夠越來越準確地理解孩子的意圖了。

  常見問題

  1. 你寵愛孩子嗎

  愛和關注並不會寵壞孩子。不久前在機場,一個叫喬的小夥子在給我擦鞋的時候發現我是育兒書籍的作者,他向我提出了上面的這個問題。每次他兒子哭的時候,他的岳母都會去抱寶寶,喬擔心岳母這樣做可能並不恰當。“我可不想慣壞孩子。”喬是這樣說的。滿足孩子的需要並不會慣壞孩子,相反,回應並關心孩子會使他們更有安全感。研究人員瑪麗安斯維斯和西爾維婭貝爾發現,與那些哭泣時得不到及時關注的孩子相比,哭泣時能及時得到關注的孩子在九個月時哭得少多了。

  2. 你的孩子在控制人嗎

  不,他們不是在控制人!他們總是不斷地提出要求,並想要獲得滿足。這是很自然並且正常的事,而不是控制人。

  3.我該怎樣應對孩子的緊張和負面情緒呢

  在孩子出生後的前幾年,他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這個未成熟的,或者說相對原始的情感的大腦會控制著他的情緒。在這個階段,孩子的情緒和衝動會引發他的許多行為,常常讓他難以自控。實際上,他可以說是情不自禁的。當你看到他爆發、尖叫和突然發怒時,一定要記住:孩子不是想讓事情變得更加難以控制,他只是沒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已。有時候,孩子甚至明確知道不應該做某件事情,但卻無法停下來,因為此時此刻最原始的大腦正在控制著他。

  對于父母來說,極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幫助孩子們處理一些強烈的情緒反應。在馬格特蘇德蘭所著的《當父母的科學》一書中,他寫道:“當孩子處于緊張情緒和原始衝動控制下的時候,如果沒有給他足夠的幫助,他的大腦就很可能不會健康發育,也就很難在以後有能力應對壓力情景。”孩子特別容易感受到壓力,如果在幼年生活中沒能學會處理這些情緒,那麼到進入成人世界的時候,這種不良情緒就有可能發展得更加難以控制。

  從最開始就要讓孩子知道你能處理他的所有情緒,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情緒。對于一個幾個月大的、只會“咕咕”叫的嬰兒,讓他快樂似乎還很容易。但面對一個憤怒地大嚷大叫、不斷表達反對和抗議,甚至拳打腳踢與人打架的孩子,做出恰當的反應對父母來說就是一件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事了。如果你能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與他們共同承擔情緒上的波動,他們長大後會理解的。通過敘述他們的體驗(例如,說說你所看到的),就可以幫助孩子們明白剛才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敘述讓他們知道你完全明白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並能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通過與孩子們待在一起,保持冷靜(當他們正處在消極情緒中的時候),你就能控制住他們的情緒。為孩子們提供解決辦法是另外一個能夠幫助他們冷靜下來的方法。對于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解決的方法可能是非常簡單而直接的,比如一個擁抱、一個創可貼或者一個安撫奶嘴就可以解決問題。對于一個大一些的孩子來說,在你的適當幫助下,他也許就能自己找出解決辦法了。簡單來說,我們可以遵循以下四個簡單的步驟:

  (1)敘述。“我發現你情緒很低落。好像你被這個玩具絆倒磕了頭。”

  (2)同情。“看起來很疼呢。讓我看看你的頭好不好。”

  (3)抑制。“爸爸就在這兒呢。想要大聲哭也沒事的。摔得真重,好像頭磕破了。”

  (4)解決辦法。“我們拿些冰來敷在傷口上吧。想要你的安撫奶嘴或者玩具熊嗎?抱抱能讓你感覺好些嗎?”

  採用上述四個步驟來幫助孩子處理異常情緒,可以刺激他的上腦細胞與下腦細胞形成鏈接,慢慢地,通過這些鏈接,孩子就能更好地控制由下腦產生的正常但原始的衝動(比如憤怒、恐懼和憂傷等)。這將最終使他學會思考並控制難以自控的情緒。

  4. 了解孩子並回應孩子意圖的最好方法是什麼呢

  隨時觀察你的孩子:在他躺在嬰兒床里的時候,在他玩玩具的時候,在你抱著他的時候,在你為他改毛衣的時候,任何他處在安全環境的時候。但是作為一位真正敏銳的觀察者,你必須遠離所有讓人分心的東西,比如報紙、電話、電視、音樂以及與他人的交談。你需要完全投入,全身心地關注孩子。

  別忘了那些和你的孩子相處過的人:嬰兒護士或助產師,每天照看他的保姆、朋友、家庭成員……哦,是的,甚至是你的婆婆。作為一名家長,你要先把個人的主觀判斷放到一邊,來聽聽每一位照看過你孩子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如何看待你的孩子。所有這些人都有可能為你提供有價值的意見。

  下面幾點能幫助你更好地觀察孩子:

  ● 確保與孩子有一對一的相處時間。這可以讓你能真正集中精力更好地了解孩子。

  ● 少做,多看。這種來自嬰兒教育家資源(RIE)的觀點鼓勵孩子隨意做他們想做的事,而此時父母應該在旁邊提供必要的支持。只有當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父母才應該出面阻止。

  ● 不要幹擾孩子的活動。不要引導孩子去玩。很多家長通過將玩具舉在手里,或者把玩具放在孩子面前搖動得嘎嘎響來引導孩子去玩。但真正應該做的是通過觀察去了解什麼樣的玩具吸引孩子,能真正引起孩子的興趣。同時,看看他與他的玩伴如何相互配合,而不要介入其中去幹涉。這樣你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社交人際發展狀況。

  ● 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孩子在獨自探索方面得到的自由度越大,你從觀察他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到的就越多。

  ● 盡可能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門德斯五個月左右大的時候,有一次我坐在旁邊,她正在自己玩球,突然球從手里滑落滾到一邊去了。我本能地想去幫她拿球。畢竟我幫她拿球要比看著她自己去拿簡單得多。但是我突然覺得,如果我跟她說“我看到球跑出你手心了呢”,然後觀察她自己如何去做會更好。她緩慢地側身,往球停留的方向不停地向前爬,她以前可沒有這樣做過,最後自己抓到了球。這件事對于我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不錯的學習經歷。

  ● 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假設所有的嬰幼兒都喜歡同樣的事物。要了解孩子的喜好。

  請注意觀察你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情形,然後問自己以下20個問題(以下問題適用于十八到三十六個月大的孩子)

  1. 什麼是他的強項?

  2. 他抵觸什麼?

  3. 他喜歡什麼活動,不喜歡什麼活動?

  4. 什麼能使他發笑?

  5. 什麼會使他受挫?

  6. 他怎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意圖?

  7. 他會使用肢體表達自己嗎?

  8. 他能體會到別人的感受嗎?

  9. 他願意和其他孩子接觸或大多數時候願意去參與玩遊戲嗎?

  10. 他怎樣處理與其他孩子的衝突?

  11. 他能輕松地與成年人互動嗎?

  12. 同一件事他能堅持做多久?

  13. 他怎樣面對挫折?

  14. 他對新情景有怎樣的反應?

  15. 他怎樣表達憤怒?

  16. 他怎樣表達自己的興奮和興趣?

  17. 他能輕松地與另一個人說話嗎?

  18. 他是否能在一群人中說話?

  19. 他能輕松地與同齡人互動嗎?

  20. 在什麼樣的情景下他會尋求成年人的幫助?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