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孩子話語可理解性的發展時間表

時間:2012-09-27 22:04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孩子話語可理解性的發展時間表

  如何避免父母可能會犯的八大錯誤

  即使是出于良好的初衷,父母們有時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這些錯誤有些是由于父母們太想加快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些則是由于父母們受到了一些說法的誤導。很多父母想要推動孩子語言快速發展,可結果卻幾乎總是事與願違。作為一個治療專家,我的所有工作就是要通過語言來了解人的心靈。沒人會比我更希望能早些與孩子進行交談,我幾乎等不及孩子學會說話來和我交談,並告訴我她們在想些什麼。

  1.和寶寶交談,而不是對著寶寶說話。在孩子還沒有開始牙牙學語時,你就可以開始和她交談了。你可以對孩子的咕咕聲和哭聲做出回應,但是不必談論她對此的反應。這種交流模式是為以後的交流打下基礎,鼓勵孩子成為交流中積極的參與者,幫助她了解交流的社會角色。這樣做也能讓孩子知道,你對她所說的話非常感興趣,從而鼓勵她與你進行更多的交流。

  大多數人都不善于傾聽,事實上,很多父母是在對孩子說話,而不是和孩子交流。研究人員發現,由于在說第一個詞時往往會發錯音,許多父母都錯過了孩子說的第一個詞。當孩子在含糊不清地說著什麼的時候,如果你停下在做的事情,也許就會聽到她說的“瓶”,實際上是在說“奶瓶”。聽到孩子說出第一個單詞時,鼓勵她繼續說下去,這樣做就能真正提高她的語言發展能力。

  當你不清楚孩子正在說什麼的時候

  不管孩子怎樣說,有的時候你就是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某些時候,為了避免讓孩子難過,父母們會假裝聽懂了孩子說的話,並用比如“嗯,啊”、“噢”或者“很好”等詞語來回應他們。這種假裝明白了孩子的意思的做法,並不是欺騙孩子,也不是不尊重她。由于孩子在試圖告訴你某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對她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請花些時間幫助孩子進行交流,讓她感到你在意她說的話,並鼓勵她進行更多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嘗試以下這些方法:

  ● 要求孩子重復她所說的話。

  ● 告訴孩子你不明白她在說什麼,但你是真的很想知道。

  ● 握住孩子的手,讓她做給你看。

  ● 把你理解的孩子所說的話重復給她聽。

  ● 問問題。比如“你是在說這個玩具嗎?”或者“你好像在說蘋果,想要一個嗎?”

  2. 不要糾正孩子。糾正孩子說話不會改善他們的語言,反而會妨礙語言的發展。這是因為:(1)這種糾正打消了孩子和你進行交流的熱情;(2)在糾正時,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你在糾正她說的哪一部分;(3)孩子對改變自己的交流方式來適應成人的模式會有抵制。

  你也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你和一個似乎無所不知的朋友交談的過程中,或是當你還是孩子時和成年人交流的時候,你說的話多次被中途修正,對方完全佔據了上風,最後使得你完全喪失熱情什麼都不想說了。孩子也會有這種感覺。幸運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最終會自己糾正錯誤的發音和語法。作為家長,你可以使用在本章上文提到的“鼓勵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的技巧”,堅持反復多次為孩子示范正確的說話方式。

  3. 避免質問和命令。避免使用太多直接的問句,例如“你應該怎麼說……呢?”,“這是什麼?”和“該用什麼詞說……呢?”這種方法會嚇到孩子,讓孩子在說話的時候感到壓力很大。從認知的角度來說,讓孩子去處理問題是存在一定的困難的。通常,相比“什麼時候”、“如何”和“為什麼”等問題而言,“什麼”和“在哪兒”等問題往往更容易回答。

  在孩子學會說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之前,作為家長,不要有拔苗助長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做以下的事情:

  寶寶:嗯,嗯(正在去摸那個球)。

  爸爸:說球(拿著這球不要她觸摸)。

  寶寶:嗯(變得很沮喪)。

  爸爸:如果你想要這個球,說球(還是把球拿開不讓孩子觸摸)。

  寶寶:呃,呃(現在孩子感到沮喪並且哭起來)。

  要相信,只要你提供接觸大量正常語言的機會,孩子就能學會說話。

  4. 不要使用兒語交談。不要使用矯揉造作的兒語交談。你要做的是示范正確的說話方式。你不必使用過于正式的語言——言談是否有趣也同樣重要——但是使用兒語交談會讓孩子對語言產生錯誤的理解。請記住“兒語”和我們上文談到的“媽媽語”不同,“媽媽語”並不會加深孩子對語言錯誤用法的印象。例如,在一個孩子說“我想要牛奶奶”的時候,如果父母對孩子說兒語,就會說“這是你的牛奶奶”。而如果父母對孩子說媽媽語,則會說“你是想要你的牛奶了”。這樣做的話,雖然孩子可能說得很慢,但是她能夠學會使用正確的詞語。

  5. 知道什麼時候停止說話。哈特里斯利的研究發現,聽到的單詞數量會對孩子未來的語言發展和IQ產生直接影響。在我把這項研究結論告訴給一個朋友後不久,我和這個朋友及她的孩子在一個公園里玩了一個下午。從我們見面一直到離開公園,我那心急的朋友從沒停止過說話。“樹!這是樹!樹有葉子!看這葉子!它們是綠的!看這松鼠!松鼠吃堅果!有時候我們也吃堅果!堅果吃起來嘎吱嘎吱的!”她似乎想要把適合在一天里說出的三萬個單詞壓縮在一小時內說完。到我們離開公園的時候,我感到頭痛,而她的兒子幾乎沒說一個詞——這與她想要的結果並不相符。幸運的是,我的朋友接受了我的反饋並迅速改變了她的做法。但是她的錯誤是普遍的,並且是具有良好初衷的父母經常會犯的錯誤。

  6. 不要在孩子提出要求前就滿足孩子。好的媽媽和爸爸與孩子之間是心有靈犀的,他們不通過語言的交流,便能熟練地預測出孩子的需求(至少孩子的大部分需求)。孩子在床上時,在她開口以前你就遞給她一個橡皮奶嘴。孩子剛吃完碗里的飯,你就主動給她添上,因為你知道她還沒吃飽。但是如果你總能預測孩子的需求,不給她使用詞語的機會來提出要求,她就會覺著不必使用語言。這會使孩子不願試著使用語言並因此妨礙了她的語言學習。

  7. 關掉電視,不要被所謂的“教育DVD”所蒙蔽。三歲之前,電視對孩子的發展非常有害,我會用一整個章節來闡述這個問題(具體內容請看本書第10章)。美國兒科協會甚至強烈建議家長,在孩子兩歲之前,都不要看任何電視。凱撒家庭基金會進行的一項研究也發現,通常在一天里,一歲和更小的嬰兒中有61%會看電視。《小兒科》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在四歲以下孩子的房間里,29%放有電視機。

  電視是一種讓人被動接受信息的媒體,完全缺乏對語言發展來說必需的互動交流。當孩子們看電視時,他們是在被動地接收著信息,而沒有真正地參與其中,電視可以對著孩子們說話,但是不能評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而據我們所知,感興趣的話題是激發語言學習的最好方式。迪米特里克里斯塔斯基博士的一項發表在《小兒科》期刊上的研究揭示,讓兩組分別為一歲和三歲的孩子看電視,時間每增加一小時,孩子到七歲時發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問題的概率就增加10%。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所謂的教育片其實具有和看電視同樣的危害。許多家長熱衷于給孩子看“愛因斯坦寶寶”和“聰明的寶貝”等教育片。但是《小兒科》雜志發表的一項針對八到十六個月嬰兒的研究結果,讓這些喜歡所謂教學片的父母們倣佛如夢初醒。這項研究顯示,看這類教學片的孩子,每天每多看一小時,比起其他孩子,學到的單詞就會少六到八個。《兒童及青少年醫學檔案》期刊上發表的一項近期研究指出,讓一至兩歲的幼兒六周內每周觀看數次“語言大師寶寶”——“愛因斯坦寶寶”係列之一,隨後的語言技能測試結果表明,這些孩子的語言技能並不比完全沒有觀看過的孩子更好。同時,研究人員還向家長詢問了孩子在參與該項研究前觀看此類教育片的情況。結果表明,開始觀看此類教育片的時間越早,孩子的詞匯量反而越小。

  無商業廣告的童年運動(CCFC)的發起人之一蘇珊林恩博士認為:“現在不僅沒有證據表明嬰兒教育片具有其發行商所宣稱的作用,而且事實上,這些教育片可能會妨礙他們宣稱能夠促進的某種技能的發展。”幸虧有了“無商業廣告的童年”這個組織的努力工作,2009年,華特迪斯尼公司的子公司愛因斯坦寶寶,由于其在DVD包裝和網站上的虛假宣傳,被迫對購買了愛因斯坦寶寶教育片的消費者給予了退款賠償。

  鴨嘴杯的問題

  鴨嘴杯,是一種介于奶瓶和玻璃杯之間的容器。這種容器已經出現了五十多年了,通常可以避免孩子喝水時濺出。但是,目前病理學的研究發現,使用這種杯子可能會造成孩子的發音障礙,最終可能導致口齒不清。使用鴨嘴/吸口杯時,需要舌頭平伸,或者是舌頭退縮到口腔後部再前伸至口腔前部,這樣才可能連續吮咽。而使用杯子喝水時,孩子需要調用臉部肌肉和嘴唇將水吸入口腔,然後用舌頭壓到咽喉,這樣可以促進口腔肌肉運動,有利于發聲訓練。很多語言治療醫師建議使用軟吸管杯子或者凹蓋杯。

  8. 不要選擇低質量的兒童看護。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國家協會的一項關于幼兒照看的研究發現,與處在較低質量日托環境的兒童相比,處在高質量的日托環境的兒童掌握了更多的詞匯和更復雜的語言技能。由于有著三歲以下孩子的女性中,70%需要外出工作,因此如何找到高質量的日托服務成為了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不管是雇傭保姆或使用兒童看護中心,除了不言而喻的安全問題之外,在你尋找合適的日托服務時,還需要考慮以下對孩子語言發展意義重大的四點(更多關于兒童看護的信息,請參見附錄1):

  ● 確保看護者是有愛心的、專注的,能隨時回應孩子的需求。良好的回應能讓孩子建立對交流能力的信心。

  ● 確保孩子接受同一個人持續的看護,這個人能夠融入並了解你的孩子。孩子從中得到的安全感能讓她的大腦放松,促進對復雜語言的學習。

  ● 孩子的理想看護者應該對兒童發展有一定認識。研究表明,這在孩子的語言習得方面有重大意義。

  ● 看護者的教育程度越高越好。在語言測試方面,被教育程度高的人看護的孩子得分更高。

  不同年齡階段的最基礎談話

  通過一係列的語言學習,我們會明顯看到孩子在一步步地學會說話。“正常”范圍很廣,但在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中還是有一些確定的標志的。研究顯示,60%的孩子在所謂“正常”發展的范圍之內,而30%則在這個范圍之外,還有10%的孩子真正屬于“不正常、語言發展遲緩”,也就是說語言發展有嚴重問題。一般來說,“正常”只考慮孩子的語言輸出,而不考慮理解能力。而衡量語言滯後的重要因素應該是語言理解能力是否滯後。

  如果你對此有任何疑慮,不妨對孩子做一次專業的兒科語言病理分析評估一下,這絕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相反,過遲去做評估可能會導致孩子錯過神經發育的重要時機,從而導致她的發育和成長更難以趕上正常水平。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