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去做了
11 年前的2001 年深秋,英國的《衛報》上刊登了一則啟事,大意是說《衛報》要招募兩名年輕人進行環遊世界的旅行,一個人由東向西,一個人由西向東,所有的費用都由報社支付,唯一的條件就是每天都要替報社寫一篇文章。
就在那條啟事刊出不久,我和室友一起參加了一場“中英”足球對抗賽,雖然那場球我們輸了,但還不算丟臉——9:10。賽後按照國際慣例自然要“放縱”一下,我們就一起跑到了一家酒吧。有一天我們在酒吧中聊著正歡,忽然有個英國同學就談起了那則啟事,言語間還頗有些洋洋自得,目中無人。也許年輕人都有一些爭強好勝的毛病吧,聽著聽著我就有點不太服氣,英國人平日里談話里就有一些傲慢。
“怎麼,環遊世界就只有你們可以做到嗎?我也可以啊!”嘴上一不留神,我把在心里嘀咕的這些話全給吐了出來。結果那位英國同學聽我這麼一說,當時就嚷嚷著非要打賭,一旁的幾個同學也跟著起哄,“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借著酒膽發下了要環遊世界的豪語。
雖然,這只是同學之間的酒後戲言,隔天酒醒了,除了我,大家誰也沒有把它當一回事。是因為以酒壯膽,還是內心深深的渴望,我決定去做,去完成對自己的承諾。
過了幾天,我又和那個英國同學在圖書館碰到了,當他再度以調侃的語氣問我的環球之旅準備的如何時,我當時就直接告訴他:“已經在準備了。”雖然不完全是事實,可是當我這麼回答的時候,突然感到一股說不出來的真實感,好像我馬上就要成行了。
那時我剛剛完成畢業論文,正在英國一家著名的跨國公司工作。由于英國的大學採取“寬進嚴出”的政策,每個大學都有一定的淘汰率,如果學生不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下期還要重學,不過這學費可還要再交,一分錢都不能少。
並且英國的碩士課程一般都是1 年到2 年,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年的時間里要完成兩三年的課程,別說對我這個外國人來說壓力巨大,就是英國學生也有許多沒通過的,所以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現在回想起那兩年的學習生活還讓人心有余悸。當起點比別人低,就需要付出比別人多的汗水和辛苦。還記得,當導師告訴我畢業論文通過時的那一刻,心酸、激動、喜悅、委屈……所有的情感一剎那涌上心頭的心情。獨自跑到劍河邊直翻跟頭,對著美麗的劍河,大聲用中文喊出:“我獲得了碩士學位!”
我決定送自己一份禮物。該是出發的時候了!
當時的我心里依舊沒底,環球旅行一路的費用,而且還要付出不能賺錢的時間成本,兩種成本相加。
當年的興奮和迷惘離現在已經11 年了,直到今天我還是很慶幸那時的決定。旅行,不僅是看了多少風景,嘗了多少美食。更多的是開拓了生命的寬度,讓我一直保持著一顆對世界好奇的心。
為什麼是英國?
剛到英格蘭北部海港城市HULL 的時候,我真的就是一個聾子和啞巴,做什麼事情都困難重重。好在我這個人臉皮比較厚,聽不懂就請對方多說幾遍,慢慢地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朋友們的幫助,渡過了在英國的最艱難時期。
抵達英國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去劍橋旅行,沒想到剛一踏進這座大學城就深深地被這里厚重的文化底蘊所感染,《再別康橋》的意境讓人難以忘懷,更重要的是這里作為一所世界級的大學城,每年都會有超過10 萬名來自于世界各地的學生到這里學習,多元化的文化氛圍讓人受益匪淺。劍橋當地人說話吐字清晰標準,讓人聽起來十分受用,我們大家熟知的所謂BBC 英語其實就是劍橋英語,因此這里絕對是一個學習英語的好地方。盡管劍橋的生活費用不菲,是HULL 的3 倍,但最終我還是毫不猶豫地從HULL 搬了過來。
在劍橋生活得久了,就會越來越喜歡這個書城的韻味。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從這里前往機場特別方便,火車半個小時僅需4 英鎊即可直達,抵達倫敦也不過45 分鐘。這對我這個喜歡旅行的人來說前往世界各國駐英國大使館辦理簽證、購買機票都會感到特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