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壽命是從嘴里省出來的

時間:2012-06-18 11:4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少吃”是指在平衡膳食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減少每天所攝入的熱量。可以採取減食法或不完全斷食法,如平時吃兩碗飯改為一碗半,或每周斷食3∼4個晚餐,經過幾星期至數月不等,血液生化指標和體重都會得到改善。堅持少吃就會收到輕身延年的效果。
少吃、限制能量攝入並不是不吃或吃得越少越好。營養物質缺乏、營養過剩或營養素之間的比例失調,都有可能誘發疾病和加速人體衰老。限制能量攝入是指在滿足人體各種基礎營養素需要以及保證膳食平衡的前提下,減少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熱量的食物,特別是要限制食用純熱量的食物和動物性食物。而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一定要保證滿足需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豆制食品。食用油以植物油為主,每日攝入以20∼30克為宜,鹽的攝入每日不要超過6克。 
平衡膳食是指能使營養需要與膳食供給之間保持平衡狀態,熱能及各種營養素能滿足人體生長發育、生理及體力活動的需要,且各種營養素之間保持適宜比例的膳食。平衡膳食要從飲食的合理搭配做起,也就是要吃多樣化的食物。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有近50種,缺一不可,沒有一種天然食物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因此,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其中,水果、蔬菜、五谷雜糧、薯類等都應出現在餐桌上。
此外,還應科學安排一日三餐的比例,這樣才能符合人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需求。因此建議一日三餐按3:4:3的比例分配,正像我們經常講的“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一樣。這是因為白天工作量大,能量消耗就大,飲食的營養應該滿足身體消耗的需要。而晚上要休息了,人體的各器官也該休息了,就應當少吃。否則,吃得過多,人雖然休息了,人體內的各臟腑器官還在不停地緊張地工作,這不僅不利于身體健康,還會對身體有害。
目前,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他們有許多良好的習慣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通常日本人每頓飯都會生吃新鮮蔬菜,一碗帶豆腐的醬湯、幾片肉或魚、一小碗飯,吃的也就是中國人飯量的一半。
而我國很多家庭依然有“早餐吃得少,午餐吃得好,晚餐吃得飽”的飲食習慣,這是非常有害的飲食習慣。
節食與長壽有密切的關係,這是古今中外科學家比較一致的認識,並得出“限食可以長壽”的結論。美國科學家推論:“人類因多食而早死。”如果採用“少吃”這種飲食模式,人類的壽命概率可望延長20∼30年。 

2007年11月,澳大利亞科學家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少吃20%就能讓壽命延長20%。這項研究告訴人們:壽命是從嘴里省出來的。
少吃可以減少內臟中脂肪的囤積。公元前400年,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告訴我們:胖人要少吃,因為肥胖的人不改變飲食習慣,其健康狀況只會每況愈下。佛家認為“疾病以減食為湯藥”,吃得少,心智才能清明。用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就是人體有病是一種自然生理反應,少吃可以使胃腸得到充分休息,減輕機體消化係統的過度負荷,使免疫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吃得少有助于身體康復,提高人體的自愈力。老年人要少吃,因為老年人所需熱量少,飲食過量會增加器官負擔,加速衰老。
美國布法羅大學2007年12月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少吃可以把內臟和血管中囤積的脂肪“趕跑”,提高運動和反應能力。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少吃更有好處——不僅可以控制餐後血糖,對于血糖穩定也是大有益處的。除此之外,也有大量研究顯示,少吃可以降低心臟病和多種癌症的發病率。
佛家有一句飲食養生的名言:“吃得多是吃得少,吃得少是吃得多。”這句話講得既精辟又有科學哲理。意思是平時每頓飯少吃,不傷身就會長壽;而每頓飯多吃,就會傷身短壽。常言道“食飽傷人”,這也是很多長壽老人飲食養生的經驗總結。
美國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表明:輕微饑餓,有助于防止一些常見病,從而可延長壽命。其原因在于,細胞死亡是衰老的重要原因,而輕微饑餓會激發人體潛能,拯救細胞使之免于早亡早死。這和我們傳統的飲食養生經驗不謀而合,即“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