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說:“食能養人,亦能傷人,取養之道貴在有度。”我國宋代偉大詩人陸遊說“多壽只緣餐飯少”,這是他長壽的經驗之談。陸遊出生于仕宦家庭,一生不愁衣食,然而他在飲食上,從來不過飽,少吃鹽,以素食為主,多吃野菜,常喝粥和羹(菜湯)。他在《居室記》中說:“朝晡食飲,豐約惟其力,少飽則止,不必盡器。休息取調節氣血,不必成寐。讀書取暢適性靈,不必終卷。”主張少食餐飯,反對暴飲暴食。在他的詩篇中,多次提到“起居飲食每自省”。
其實,“多壽只緣餐飯少”,主張節制飲食,歷來是我國養生界的共識。《黃帝內經》雲:“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管子說得明白:“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累而壽命損。”蘇東坡在《養生頌》中也說:“已饑方食,未飽先止。”許多長壽老人也以自己的親身體會來印證這一養生之道。如壽至83歲的清代“文豪壽星”袁枚在自己的書房中高挂的楹聯是“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為卻病方”。年逾九秩的中科院院士張光鬥就說,益壽要“以多餐少食為佳”。百歲老人、國民黨元老張群在《自勉歌》中雲:“飲食不逾量,作息要均衡。”另一位壽過110歲的陳椿先生撰寫了《人生一百二十歲》的書稿,其總結的養生經,其中一條就是“穿衣三分冷,吃飯留點饑”。
那麼,節制飲食為什麼能延年益壽呢?古話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原來終日飽食會使血液過久地滯留、存積于胃腸組織內,致使大腦缺血、缺氧,妨礙腦細胞發育,降低智商,致使大腦早衰。日本關東大學臨床調查研究發現,30%∼40%的老年癡呆症患者,其病因與其年輕時食量偏多有關。美國科學家曾做過實驗:兩組猴子,每組各100只,一組任其吃飽,一組控制飲食。10年後,敞開吃飽的一組,死了50只,其余活著的也是胖猴多、病猴多;而另一組猴子苗條健康,很少生病,才死去12只。可見,注重口福,就會發福,易生“富貴病”。著名營養學家、百歲老人蘇祖斐曾說:“吃得少,體內殘留的食物毒素就少,胃、腸、腎、肝、心的負擔就少,這對健康長壽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