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我們要生機的飲食生活

時間:2012-06-18 11:38   來源:中國臺灣網

  生機的飲食生活,就是無毒的飲食生活。生機飲食即“生食”與“有機”的飲食方式。“生食”是指不加熱、直接生吃的食物,“有機”是指不使用農藥化肥種植的天然有機食材。

  生機飲食就是指在三餐中生吃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所栽種出來的水果、蔬菜、芽菜、堅果等食物,使人體最大程度地攝取果蔬中的酵素、維生素、抗氧化劑、纖維素、植物蛋白質等養分,促進人體環保和健康,是能為人體提供生命能量、促進身心健康、回歸自然的一種飲食和生活方式。

  生機飲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包括肉類、奶、蛋。但必須無激素、無抗生素污染。

  (2)狹義:不包含任何動物性食物,屬生食和純素食范疇。目前用于多種疾病,包括癌症的輔助治療。需要專業人員指導進行。

  生機飲食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都倡導食用新鮮的天然食材,減少加工程序。在烹飪方法上講究健康與環保。提倡蔬菜能生吃就盡量生吃,以最大程度保留蔬菜中的營養成分。

  現代生活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由飲食習慣不合理引起的現代“文明病”在逐漸增加。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很多人為尋求飲食養生之道,開始改變飲食結構。認識到多吃蔬菜、水果、雜糧等對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維護健康的重要性。

  從膳食營養的角度看,水果、蔬菜、雜糧等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特別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對改善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今,很多人依然是以肉食為主,即使食用蔬菜,大多也是煎、炒、烹、炸,使蔬菜中的維生素大部分被破壞。生機飲食正是強調有機與生食的結合。在保證營養均衡的原則下,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雜糧,特別是當身體不適、健康狀態欠佳時,可以通過生機飲食將體質調整為弱鹼性,有效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改善身體的不適症狀,擁有健康和活力。

  

  

  目前,人類飲食方面的最大問題,是動物類食物食用過多,造成身體極度酸性化,而且目前動物性食物被污染的程度比植物性食物更嚴重。比如,動物除了飼料內農藥化肥的污染外,還有許多抗生素、荷爾蒙的污染,所以,食用目前大量養殖的動物類產品,對健康會造成許多潛在的危害。

  生機飲食的最大好處是減少許多污染,可吃到最幹凈、最有能量的食物,給人體補充酵素,給細胞補給營養,使身體的機能得到及時的修護、調理和養護。使人更健康、更有生機和活力。

  生機飲食同時可以幫助排除體內聚集多年的毒素,調理許多疾病。因為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所致。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加熱、烹調後,其中的繪類、酵素等生物活性物資就會失去活性。因此,多吃有活性的生機飲食,可使許多醫學上無法醫治的疾病得到自愈。

  生機飲食提倡“素多葷少,多果蔬、少肉”的原則,注意多攝取五谷雜糧、薯類和各類新鮮蔬菜水果。 

  目前,國內正在流行生機療法。對于有特殊需求的人,可以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對症制定不同功效的生機食療方案,以調整和改善不良體質和身體狀態。諸多案例證明:生食療法能快速改善亞健康人群的健康狀態,促進疾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使人充滿活力和自信。

  生機飲食除了為人們提供一種全新的飲食方式外,也讓人們對我們的環境污染和食物污染重新省思。因為生機飲食提倡人體環保,如果每個人都有了環保意識,養成了生機飲食的習慣,就會重新找到生活的定位,也會使生機飲食具有更實質的意義。

  要從生機飲食中受益,就要從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做起,同時還需要一定的毅力。生機飲食一旦成為你飲食生活的一部分,你就會發現自己由內而外的變化:臉色不再暗沉無光,精神煥發、精力充沛,人會變得充滿青春活力。長期堅持生機飲食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看起來比同齡人年輕,而且精神飽滿、心情愉快,皮膚富有光澤和彈性,體態也會顯現出年輕人的矯健、輕盈,整個人煥發出無毒的生命光彩。

  

  生機是指生存的機會、生命的活力。

  生機養生是指應用天然有機食物及自然養生方法,為人體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提高生命質量,激發生命活力,又稱為“自愈養生法”。

  生機養生是通過生機食療、生機排毒、經絡按摩、中醫保健、物理療法、心理療法、民間特效療法、抗衰老療法等集清、調、養為一體的整體自然療法,來凈化血液,排出體內毒素,疏通人體經絡。達到氣血暢通、臟腑調和、強身固本、益壽延年的目的。

  對健康人而言,生機養生能促進人體與自然的和諧、人體自身的和諧,改善亞健康狀態,提升生活品質和生命活力。

  對患病的人而言,通過生機養生,能促進體內環保,快速提升免疫功能和自愈力,促進康復,使機體重新煥發生命光彩。諸多案例驗證,生機養生使人生機勃勃、身心和諧、遠離疾病,益壽延年。

  人體健康需要“三通”,即氣血通、血管通、腸道通。生機養生是現代人全新的養生理念和方式,屬于預防醫學的范疇。它是現代養生的新課題、新觀念、新時尚。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