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走私十三將領圍攻楊一清
弘治十六年(1503年)十一月,發生了一起驚心動魄的走私案例,它令明代為何沒有禁絕走私的原因展露無疑。那一天,楊一清面臨著自上任以來最危險的一天。總兵劉勝率領邊嚴準、劉恩、王得、馬良、施禮、丘雄、梁守、熊完、林彥彬、文信、張信、樊祥、何安等13名將領圍功揚一清,他們個個劍拔弩張,聲稱如果不放了姚堂紹他楊一清休想站著出去。
甘肅總兵領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劉勝看著楊一清,忽然衝著將領們怒吼道:“你們這幫狗東西,還不放下武器!膽敢對楊大人無禮!放下,放下!”馬良等人氣哼哼地把寶劍入鞘,劉恩則不陰不陽地對楊一清說道:“楊大人,您剛來邊關一年多,怎知兄弟們的苦。您是在江南被風花雪月嬌慣了的人,比不得我們這里粗茶淡飯、風沙蔽日”。
文信也道:“楊大人,您要知道,于易宣、王奉都是我們出生入死的兄弟。那姚堂紹十數年來為邊關納糧納鹽作出了不少貢獻呀。”施禮道:“他們雖然私自販賣4000斤茶葉,可不過才二三百兩銀子而已。”
楊一清冷冷地看著他們,沉默著。大廳內靜得可怕,連一個繡花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到聲響。突然,楊一清拍案而起,指著他們怒道:“現在國家面臨邊關危急,你們難道想通敵嗎!你們竟然敢對長官劍拔弩張,難道你們想反叛朝廷嗎!”
眾人一聽不禁一愣,何安最先緩過勁來,一聲怒吼,手中寶劍出鞘,用劍尖指著楊一清怒道:“楊大人,我們既不通敵更不敢叛國,就是想得些小錢改善生活。這條路您不給通,那我們也只好不敬了。在邊關殺個人算得了什麼!”
“哈哈,殺個人是算不了什麼,但是你們敢殺我嗎?”楊一清豁然站起,從桌案後面走到了何安面前。雙目直視何安,“何安呀何安,你今日若敢殺我,我問你何處可讓你安生!來人呀,把何安給我抓起來!”楊一清說罷,兩名士卒上前。何安寶劍一立:“你們誰敢!”說著眼睛看著劉勝。
楊一清走到劉勝面前,笑著看著他:“劉總兵,你敢殺我嗎?”“這,這,楊大人你說笑了。我們都是同僚,誰又能狠下心來讓同僚不得安生呢!”“哼,劉大人,你們昨日來軟的,送我錢糧。今日又來硬的,無非是讓我楊一清與你們同流合污。你們與我都安生了,那邊關安危、朝廷賦稅怎麼安生?既然劉大夏劉大人推舉我主政陜西,那我楊一清就絕不能辜負皇上、劉大人對我的恩典和提舉。你們今日來硬的,我也不怕。我現在就宣讀對他們的處罰,如果你們要殺我就請便。”
楊一清說罷,回到桌案後面,拿出一支令箭,對士卒吼道:“將這意圖謀反的13個人全都給我拿了,關入牢中等候朝廷處罰。從今以後,凡我治下官吏,無論文武誰敢縱容走私者,全部降一級,如果膽敢參與分贓者全部罪加一等。”又轉過頭對劉勝說道:“劉大人,以我的官職沒有辦法處罰你,你和我就等待朝廷的決斷吧!三天前我已經特快專遞給皇上上奏章了!”
隨著時光流逝,明政府日漸昏聵,加上北部邊關地區外患解除,一些朝堂精英開始受到貶黜,典型代表就是楊一清。楊一清從弘治十五年到正德元年的四年中,在弘治皇帝、兵部尚書劉大夏的支持下將陜西茶馬業搞得風風火火。例如,牧場由之前的6.6888萬頃增加到12.8473萬頃;馬匹由0.228萬匹增加到1.10871萬匹。通過茶馬貿易購入馬匹1.9077萬匹,在他離任之際,僅河州、西寧、洮州三個茶馬司還有存茶45萬多斤,陜西靈州池鹽的稅額由1.4337斤提高到5.9萬斤。
為此,正德元年(1506年)劉大夏奏請將陜西三鎮的所有軍務皆歸楊一清節制。然而,三年後的正德四年,楊一清在老上司劉大夏被捕入獄之後,因再次得罪劉瑾而入獄。雖經大學士李東陽救助才免于一死,但自此陜西馬政陷入衰落。雖然隆慶年間的總督王崇古也是一位治世名臣,但幾經努力馬匹仍不到8000匹。
茶葉走私在明初朱元璋時期就已經出現過。例如在茶馬貿易中,明政府發現有些無良商人以假茶欺詐、以次充好坑害少數民族同胞,極為震怒。
朱元璋的本意就是利用茶葉貿易籠絡少數民族同胞,而某些商人卻為了自己的利益將他們推向了明政府的對手一邊。起初,明政府要求商人“以德經商”,並頒布了相應的法規。
少數民族處于相對落後狀態,他們對度量衡沒有認知。明政府認識到這一點後,正德十年終止了以蓖中馬進行貿易。蓖大則官虧,小則商家虧損,因此每1000斤定330蓖,以6斤4兩為準,其內茶3斤,蓖繩3斤。因為少數民族不懂度量衡,明政府還制定了標準的茶包裝規格,統一包裝。
後見其效果不明顯,明朝的皇帝們才開始使用嚴刑酷法。為了巨額利潤,走私者也確實敢于踐踏一切。例如,有些商人賄賂官員以使自己在與少數民族發生貿易爭議中處于有利地位。為了牟利,他們還假扮少數民族人用劣馬換官茶。一些邊關將領、地方官員還將劣茶販賣給少數民族群眾。
因此,西部邊區百姓對茶馬貿易產生了極大抵觸情緒,北元殘余勢力開始借機尋求聯手。為了國防安全,明政府開始大規模地禁茶,除了四川、陜西的茶可以進行茶馬貿易外,其他產區的茶葉不準進行茶馬貿易。
其他產茶區的茶農、茶商則開始以低價走私茶葉。少數民族各部落地區因為獲得了低價茶葉,自然不會積極進行官營茶馬貿易。因此,明政府換來的馬都是一些“瘦損”之馬,而且數量越來越少,即使有些地方政府將每匹馬提高到962斤茶葉都難以換到好馬。
這種情況直到萬歷二十三年,陜西與走私茶葉興盛地區湖南的官員發生激烈衝突後才有所改觀。這一年,雙方的爭吵在皇帝那里得到了最終裁決,湖南方面獲得了勝利,湖南茶葉得以擠入官營貿易。然而,安徽、浙江、河南等產區仍然不在邊關貿易之列,這些地區的茶葉貿易自然仍通過走私渠道進行。
邊境貿易的兩大產品茶鹽介紹完了,我們再展開地圖一看,中國的陸上鄰居還有朝鮮、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他們同樣是邊境貿易的主體,然而,當時,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是一個國家,因為長期內亂,國內分裂嚴重。中國與印度的貿易並不發達,而與朝鮮的邊境貿易卻極為發達。朝鮮在永樂皇帝時期,開始成為明朝最親密的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