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麥哲倫的民族英雄
1521年4月27日(也有的說是4月21日),帶著六十多名侵略軍士兵登上今天菲律賓馬克坦島的一位白人——老麥,沒有想到自己作為一名高傲的貴族,並以殺死“異教徒”讓世界上所有人都皈依為他所信仰的宗教為己任的人,這一天成為他的末日。
“酋長,你們應該懂得你們的信仰是邪教,應該歸信我們!”“胡說,你是誰!”“我是來拯救你們的使者,我們將把你們從黑暗中拯救出來!”“不用,我們一直都生活在光明之中。”“這麼說,你們是不想了。那我將強迫你們信仰!否則,你們就將被視為異教徒,將被徹底消滅!”“我們從來不怕威脅,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失去生命!”
“開火!”老麥大叫一聲,躲到了一邊。在他身後的六十多名士兵開了火。頃刻間,數名當地土著居民被槍殺。那位酋長飛身躍起,一手抓住樹枝,從侍衛手中接過了大刀,厲聲說道:“殺死他們!”說罷直撲老麥。標槍呼嘯而至,侵略者相繼倒下。老麥這時站起身,拔出了身上的佩劍,左手叉腰,他想用優美的歐洲擊劍動作來迎戰眼前這個高大的皮膚黝黑的“土老帽”。
在他的心中,他是高傲的貴族,而對面的人卻是一個不懂得進化的“蠢人”,他認為他的劍可以刺穿對方的胸膛。然而,他錯了。當他的劍刺向對方胸膛的時候,那人健壯的身軀非常輕松地躲開了。左手的盾牌當的一聲擋住劍,右手的刀猛然砍向了老麥。老麥嚇得縮頸藏頭,還未等他明白過來,壯漢的腳已經踹在了他的臉上。正當他想站穩腳跟並舉劍刺去的時候,他的胸口一陣劇痛,壯漢的刀尖已經刺進了他的胸膛。
老麥的身子慢慢倒下,他沒有想到自己41年的人生,竟然會結束在異國他鄉。
這個人死後,有人說他是位偉大的人,有人說他是惡魔;有人說他是對物質進步、科學進步、歷史進步產生巨大推動力的人,有的人卻說他是給當時乃至四個世紀的當地人帶去無窮痛苦的侵略者。他就這樣被殺死了!有的人為此沉痛悼念,並形容為慘死、犧牲;有的人卻為之歡呼,有的人將殺死他的拉普拉普視為民族英雄乃至亞洲的英雄,因為他是第一個殺死殖民領袖的亞洲人。
非常不幸的是,我的道德觀將會讓我形容那個時刻的詞匯不是“偉大的航海家在不甘中慢慢死去”,而是“當拉普拉普那正義的刀刺進了侵略者麥哲倫的胸膛時,當罪惡的血液噴濺而出時,正義的時刻終于來臨。一切愛好和平的人都應該歡呼個偉大時刻的來臨!”
在一本《最遙遠的航行》的書中記載了麥哲倫被殺死的經過,比我描述的要血腥。他首先被人用長矛刺中拿劍的右臂。之後,侵略軍用盾牌圍住他想殺出重圍,這時一位勇士揮刀上前一陣猛打猛殺,最終砍傷了麥哲倫的左腿。其他侵略者倉皇而逃,完成了所謂的偉大航行,而留在島上的貴族麥哲倫則被刺成了篩子被扔進了大海。
中國乃至絕大部分歷史學家對于以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為代表的“歐式地理大發現”(以鄭和為代表的“地理大發現”我稱之為“中式地理大發現”)敬佩之至。然而,世人也應看到,“歐式地理大發現”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了種族滅絕、種族歧視的惡魔。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唯有中國在各個文明古國中對外侵略最少,對世界和平貢獻最大。世界應該感謝中國,如果十四五世紀的中國人和當時的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一樣,如果鄭和帶去的不是和平而是刀劍,那麼,整個世界都將是一片火海。當時的歐洲乃至世界沒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阻擋明帝國的刀劍。
鄭和帶給人類的是和平。如果世界上有人敢說中國人好戰,那麼他就是別有用心。因為,我們中國在最強大的十幾個世紀里,從來沒有主動到別人家里去砸壞人家的鍋、搶奪別人的妻女、殺害別人的親人。
當1497年達?伽馬正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時候,阿拉伯航海家馬吉德帶領他走出了死亡圈,因此,他才能夠到達印度。第一次印度之行他還沒有露出殖民者的本性。然而,當1502年再次來到印度的時候,他露出了他們國家貴族習以為常的海盜本色。在海上他不但殺害幫助他的當地國王,還垂涎阿拉伯商船的財寶,將船上幾百名乘客包括婦女兒童全部燒死,就連隨行的葡萄牙船員都評價他的這種行為是“殘暴和最無人性的手段”。
而哥倫布呢,他的最大貢獻就是讓歐洲人發現了一塊兒新大陸而已,可對于那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整個歐洲都有原罪。因此,對“歐式地理大發現”絕不能抬高,否則會造成“物質高于一切”的負面思維泛濫。
中國人絕不可能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鄭和所代表的“中式地理大發現”與前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在許多喜好歷史的人的頭腦中,都縈繞著一個疑問:假如鄭和的航海事業能夠繼續下去;假如鄭和的船隊遇到西方的船隊並將其徹底打敗;假如再給明朝幾十年的時間,晚明昌達的商品經濟……所有的假如都代表著中國人內心的一種憤恨。
這種憤恨源于在1840年後我們經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而在此之前的十七個世紀里,我們在四分之三的時間里都是世界第一。我們難以忍受這種突然而至的屈辱以及被學生們欺負的現實。
英國的那位退役海軍軍官又告訴我們:鄭和其實是真正的“地理大發現”的開創者。它貫通了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五大洲的市場。
鄭和發現了美洲同樣不用驚奇,因為,早有商朝時中國人就到達過美洲的說法。
攸侯喜發現美洲大陸的傳說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趁著殷朝主力對外徵戰之際,突然聯合八百諸侯進攻朝歌。牧野一戰,紂王臨時拼湊的軍隊被姜子牙率領的反商軍打敗。紂王自焚,天下易主。消息在半個多月後傳出,事情已定、王駕已死,各路勤王大軍紛紛止步等待武王下一步作為。人心已動。
然而,諸侯中卻有兩位不願承認周武王為新的王。他們是攸侯喜和摩虞侯。二人聽說紂王已死、朝歌已破之後,集中了部下和眷屬,以及潰敗的商朝軍隊、商人共計25萬人東渡大海,漂向了未知的世界。
他們去了哪里?無人知曉。又是外國人先給咱們指明了方向。1761年法國漢學家德?歧尼發表了《中國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亞洲極東部的幾個民族的研究》,正式提出,中國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到了美洲。其後,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在1846年提出假說,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
其後,1913年興公、魏聲、陳漢章、朱謙之等人相繼支持外國人的觀點。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史學巨擘在研究甲骨文的過程中,越來越相信商人的一部分敗退到了美洲,而大部分商人則敗退到了商人的發祥地河北、遼東一代。
攸候喜率軍民25萬人失蹤之後,中美洲尤卡坦半島興起了奧爾梅克文明,而這一文明與殷商文明極為相似。攸侯喜之所以跑到美洲,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從山東半島坐船想回遼東,那是商人的根據地,可巧路遇大風,最終迷失方向漂到了美洲。
鄭和的“中式地理大發現”代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無論中國人以後是否重視海洋經濟,以中國人的本性根本無法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明朝中後期一些帝王之所以支持“海禁”,並不能排除“歐式貿易”中的負面因素:種族屠殺以及奴隸貿易。很難想象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在美洲、非洲、亞洲等地的所作所為,在中國就不會出現。“歐式貿易”的“原罪問罪”被人集體忽略了。
現在,我們就簡單回顧一下“歐式地理大發現”實現的歷程。
在“歐式地理大發現”之前,東西方商路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中國——中亞——里海——黑海——小亞細亞——西歐
第二條:中國——波斯灣——兩河流域——地中海——敘利亞——西歐
第三條:紅海轉陸路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兩河流域——波斯灣——中國
明朝時,紅海這條路被阿拉伯商人控制,地中海則被威尼斯、熱那亞商人壟斷,中亞黑海則被蒙古人壟斷。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影響地中海貿易,歐洲人對三條商路都逐漸失去了控制權。與此同時,在歐洲從王者享用到日常商品交易對黃金的需求量大增。但此時,歐洲的金礦產量逐漸減少。關于歐洲人對于黃金的需求,哥倫布曾在日記中說:“誰有了它,誰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而這時,“地球是圓的”的地理學說日漸得到承認,航海技術大進步特別是中國的羅盤針在13世紀傳入歐洲,萬事俱備只欠有人敢于冒險了。1415年葡萄牙人攻佔了非洲的林達城後,1419年佔領了馬德拉群島,1432年佔領阿蘇爾群島,1445年佔領佛德角,70年代佔領幾內亞,1487年到達好望角(其實鄭和半個世紀前就已經到達了好望角)。由此,開始了地理大發現。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領三只船和90多個水手,由西班牙的巴羅斯港出發,在1493年到達古巴和海地。之後,哥倫布又到了巴拿馬。因為哥倫布以為到的是印度,所以稱其為“印第安”。達?伽瑪率領四只船和100多個水手,于1497年7月8日離開里斯本,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南的卡利庫特。此行,得到的香料、寶石、象牙等物品載回歐洲獲利六十多倍。其後,葡萄牙人立刻再次派出13只船遠航,但被風暴吹到了南美巴西,于是他們佔領巴西。
1502年達?伽瑪率領20多艘船和數千名士兵,佔領了非洲東海岸莫三鼻給(今莫桑比克國的莫桑比克市)、蘇法拉(今莫桑比克國的見拉)等地,又以海盜的行為洗劫印度、阿拉伯船只。1509年葡萄牙人擊敗了由土耳其、阿拉伯、印度組成的聯合艦隊,由此壟斷了東方貿易。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領5只船和250多個水手從西班牙出發,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其後麥哲倫被殺,剩余船只經過印度洋繞過非洲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開辟海上航線的同時,英國和荷蘭也在進行同樣的事情。1497年亨利七世命令卡波特開辟新航線,結果到達了北美洲。其後,于1553年向北航行準備開往印度,但威羅貝爵士最終被凍死在俄羅斯。其後,荷蘭人也向北航行準備從北冰洋前往中國和印度。
葡萄牙與西班牙在“地理大發現”中的衝突越來越激烈,最終,兩國先在1494年劃定了“教皇子午線”;其後,又在1529年于薩拉哥撒對世界進行了第一次瓜分;此後,相繼侵略了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等國家,進而與中國發生衝突。但葡萄牙人屢次戰敗,不得已與中國合作,在澳門充當起了中國地方政府的鄉鎮級行政管理人員,負責中國與歐美日貿易的中介事務。
與中國的相對幸運相比,非洲和美洲人民則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在之後的15—17世紀中,歐洲人採取各種殘酷手段對世界人民進行掠奪。以今天的新西蘭為例,當年英國人對當地的土著居民說是租借,當雙方簽訂合同時,英文版本寫的卻是“賣與”。而在非洲,僅葡萄牙人就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末的100年里,掠奪走黃金27.6萬千克。
自1442年開始,葡萄牙人將非洲當地人賣到歐洲為奴。1501年西班牙人也開始販賣黑奴,從而形成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僅在海上病餓而死的非洲人就有數百萬。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之所以向美洲大規模地販運奴隸,除了驚人的利潤(幾個杜卡特買一個黑人到美洲後可以賣到幾百杜卡特)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洲印第安人被大規模屠殺後所造成的人口銳減。西班牙人佔領中美洲、南美洲後,在短短的七八十年內就屠殺了1200萬到1500萬印第安人,在古巴、牙買加等國僅用了二十多年就殺光了所有印第安人,海地、墨西哥、秘魯等國家的印第安人被屠殺了九成左右。葡萄牙人佔領的巴西也同樣如此。
然而,中國會這樣嗎?顯然中國不會這樣,“中式地理大發現”如果真的發生的話,會是與當地人民和平相處、友好通商。然而,當他們發現這個地方對鄭和的戰略性任務沒有任何幫助後,他們就不會再光顧這個地方。比如,鄭和船隊到達印度南部進行了友好通商後,鄭和的使命完成了,中國人留給當地人的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正如侵華的排頭兵葡萄牙人、第一任赴中國使臣皮雷斯所說:中國不以掠奪他國為榮,而它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樂善不倦的且非常富饒的國家。由于中國人非常懦弱,易于被制服,所以馬六甲總督無需動用許多軍隊,用徵服馬六甲的10艘船,即可將中國沿海置于我們的控制之下。
也許有人說,“歐式貿易”的原罪問題已經被談得夠多了,這是小節問題。然而,我們不禁要問:歐式貿易伴隨著數千萬人被屠殺以及上億人被奴役,可以說,太平洋從來沒有太平過,大西洋也是海底冤魂出沒,歐式貿易的價值何在?
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式地理大發現”在貿易上是一種“朝貢貿易”。外國敬獻,中國賞賜,而使臣夾帶的“私貨”也主要被達官顯貴們買走。盡管明朝後期使臣夾帶“私貨”的現象越來越多,民間富商們也開始購入外國商品,但這種貿易基本上是純“進口”,對政府的財政收入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隨著國力、主要關注對象的變化,朝貢貿易自然會起起伏伏。因此,“中式地理大發現”即使成立,鄭和就算到了美洲甚至澳洲乃至歐洲,無疑是多了幾十個朝貢國而已。而中國在這種貿易中永遠是“最大的利益的虧損者”,在這種貿易中,中國只是對外給予。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在其他海外國家尚不足以威脅明朝安全的情況下,在北有強敵需要廣泛國際合作的形勢下,在傳統明君觀念的影響下,鄭和以及朱棣都不可能對當時的各國進行殖民侵略,至于美洲,乃至歐洲、北非,即使中國船隊到達這些地區,也仍然是以“和平使者”的面目出現,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甚至是有些貪戀和平的民族,中國無法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因此也就不會像15世紀到20世紀的歐洲那樣,靠剝奪別人的生命、掠奪別人的財富來換取自己的興盛。
那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是殖民侵略,會是什麼?尋找建文帝?建立海外貿易?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