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之死
嘉靖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48年五月,提督朱紈舉6萬海軍,率領300艘戰船、80條舢板,由都指揮使盧鏜為先鋒,進攻浙江省雙嶼島。此時的雙嶼島上聚集著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盜集團,它們有:倭寇、中國海盜、數次戰敗于中國艦隊的葡萄牙海盜、其他歐洲和東南亞國家海盜。在小小的雙嶼島上駐扎著1.2萬葡萄牙及其殖民地海盜,其他海盜也有萬余。它們擁有各式戰船200多艘。關于雙嶼島海盜勢力下節將重點介紹。
朱紈奉嘉靖之命剿滅海盜,並制定了沿海官兵保甲制度,命官民混編嚴防死守,不得使海盜船靠近大陸,大陸船只不得出海,沒收並搗毀民間一切雙桅船。朱紈認為:海盜船在海上長期漂泊自然會疲乏至極,這時,對其進行進攻必然取勝。
這一政策無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許多海盜都因為疲憊不堪聚于雙嶼島。然而,這麼多海盜在一起自然會產生衝突,例如雙嶼島的葡萄牙海盜勢力管理相對嚴格,可中國和日本的海盜就非常散漫,雙方也產生摩擦,但總體上仍然能夠合作。朱紈在派出大量細作的同時,還準備了大量的火炮、硫黃、爆竹、破船、油脂等,等待大風的光臨。六萬大軍將雙嶼島緊緊圍困,在數月時間里嚴防死守。
最終時機來臨,六萬中國海軍借助風勢,展開火攻,以大炮作掩護進行登陸作戰,很快就消滅了中國和日本的海盜聯合體,擊毀海盜船幾十艘。其後,對雙嶼島上的主體勢力葡萄牙海盜進行攻擊,雙方在海上、陸上同時進行戰鬥。最終,擊毀葡萄牙大船35艘、帆船42艘,擊斃800多名葡萄牙人,以及上萬名葡萄牙殖民地海盜。
這就是著名的雙嶼島之戰。然而第二年,指揮這場戰鬥的提督朱紈卻在獄中服毒自盡。臨死前,朱紈悲憤地說:我既貧且病,而且脾氣倔強,決不肯跟姦佞對簿公堂。我是死定了!即使皇上不要我死,福建、浙江的那些參與海上走私的人也必將置我于死地。橫豎是死,我寧可自行了斷,也不願死在他人之手。
歷來對朱紈之死都有一些爭論,這種爭論的實質就是海禁與反海禁的爭論。當然,站在今人的角度反海禁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當仔細觀察歷史考慮古人的觀點時,海禁也並非沒有正確的地方。今人對朱紈的批評在反海禁派的基礎上進行了係統化處理,再加上有些人很有特色的辛辣筆法,把本應該心平氣和的講述變成了沒有必要的對古人的諷刺、揶揄。
朱紈之死有其更深刻的原因。朱紈的提拔者是夏言。夏言遭嚴嵩陷害被殺後,作為夏言的親信之一,朱紈被殺早在預料之中。朱紈之死,完全是“禁海派”與“弛禁派”鬥爭的結果。
在當時,對于海禁問題有以下一些觀點。
1)閉關絕貢。張罛、歸有光認為,不能為了區區微利,而造成百姓生靈涂炭。如今海寇之所以嚴重,全是互市的原因。當年鄭和下西洋就有違祖制,引得那些亡命之徒勾引外夷,釀成百年之禍。
2)朝貢貿易的同時,進行積極的海禁。持此觀點的主要代表是錢薇和朱紈、唐順之,他們的主張是蕩平走私窩點後,重新建立市舶,派遣高官監督,完全推行舊制。
3)海禁禦倭。胡宗憲和屠仲律認為:倭寇數萬人之所以能夠長驅直入,完全在于國人之中的漢姦接濟並為之向導。這和北疆敵人可以襲擾邊關,其有漢姦相助是一個道理。因此,必須要嚴行稽查。
對船不能實行國初“寸板不得入海”的政策,這樣會使沿海邊民生計全無。所以,雙桅尖底船要改為平底單桅,並對之做好記號,時常查驗。
對貨物,嚴查之。捕魚船上的物品除了捕魚之具和水米之外,如果有其他東西則予以沒收。每處關卡都要有責任人,出了問題可以追究到個人。
4)寬海禁,開放民間海外貿易。持此觀點的最有名的就是福建巡撫譚綸,其他人則有郭造卿、王言、王世懋、唐樞、鄭曉等。
他們認為:細民以海為業,正如嬰兒靠母乳為生一樣。老百姓越窮越容易為盜,因此,禁也無用。每到捕黃魚的時候,聚船數千都是犯法的,但誰又忍心禁止他們去捕魚呢?與其這樣,還不如松海禁。這樣不但可以收取稅務增加軍餉開支,而且保證了百姓生計。
朱紈被殺後,通倭的海盜利益代言人獲得空前勝利。海盜勢力再次大起,明廷沒有辦法,最終派遣胡宗憲再次剿倭。盧鏜、俞大猷開始整頓海防,然而,因為朱紈事件的影響,盧鏜作為當事人也有些縮手縮腳。1553年閏三月,王直率領倭寇,領百余艘戰船,在臺灣到淮北的廣大海域內進行搶掠,就連南京都受到威脅。
嘉靖皇帝在悔恨中,命南京兵部尚書張經,以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南直隸、浙江、山東、兩廣、福建等處軍務的身份處理倭寇事宜。但沒有多久,張經在獲得“王江經大捷”後,反被嚴嵩迫害處死。
其後,嚴嵩文靠胡宗憲,武靠戚繼光、俞大猷,先後誘殺了王直、徐海等。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倭寇之患才漸漸平息。隨著倭寇侵擾高潮的退去,行將就木的嘉靖皇帝也似乎明白了問題所在,因此“海禁松弛”的時代再次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