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一紙空文——京都議定書

時間:2013-01-22 08:48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一紙空文——京都議定書

  早在十七世紀,整個島國境內,便只剩昔日森林毀滅後的一些殘枝余燼。如今,大火在海洋的另一端燃起,巴西這片廣袤土地被人們以法語中的“木炭”命名,是有其道理的。

  —— W.G. 澤巴爾德《土星之環》

  全球性的不均衡現象可能引起暴力衝突和戰爭,而氣候變化不僅使現存的不均衡現象更為嚴重,而且使那些與氣候變化本無因果關係的環境變化問題也變得更加嚴重。現在媒體的討論總讓人覺得,人們直到最近才面臨一個日益危及人類生存的嚴峻的環境問題。雖然環境保護運動已經有超過三十年的歷史了,追溯其先驅,要始于浪漫派,但環保的老話題——海洋污染、土壤污染、物種消減、熱帶雨林的破壞、河流枯竭和內陸湖泊的消失——現在根本不受重視,也許只有核能問題是個例外——但就算對于核能的討論,其熱度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無法相比了。以上現象非常令人困惑,因為,人們為了獲得能源而開採原油和煤礦,這不僅是老環境問題的根源,也是那些看似“新”的問題的根源。 

  2012年,京都議定書失效,而許多受限制國家實際並未達到該議定書中所規定的減排目標。許多公眾並未注意這一事實,只是一味強調幾個大國政府採取的不合作態度,與之同時又大力肯定那些達到標準的國家所採取的整治措施。

  環境保護運動的所有傳統話題—公路建設和城市化導致的佔用土地、個人交通工具的增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持續增長、海洋污染、在污染尤其嚴重地區,例如鹹海周邊地區的新生兒畸形現象等等—所有這些已經存在的問題,由于全球化的進程而日益加劇,卻似乎仍然引不起人們的日常性關注。我在本書中並不是要專題陳述那些環境領域內叫人頭疼的發展錯誤,我是要指出,美國一些州,比如加州——或者像德、奧這樣的歐洲國家,即使在環保方面領先,其取得的成果也只是在當地有意義,卻絲毫改變不了全球性的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污染的總趨勢。

  在過去的三十年得到最大改變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對于問題的意識。于是,人們不禁要問,就像面對現在的氣候變暖一樣,假如環境問題也如此難以解決,人們改變行動的緊迫性又有多大呢?假如問題的可操控性很低,就會給行動者的心理造成困難。假如在結果令人懷疑的條件下,人們依然必須改變自己的行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很低。此外,我們還面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根據所有的預測,到本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將增至九十億左右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口將需求越來越稀少的資源。面對隨之而來的問題,就像現在面對全球的不均衡和不公正一樣,人們將無計可施。

  從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不可逆轉的資源濫採、對生存空間的持續破壞,到人口的增長,都是社會問題——和所有環境保護問題一樣,它們都是社會問題,它們涉及的是人類的生存條件,也只有人類才能意識到這些問題。河流、湖泊、海洋和熱帶雨林、熱帶草原里的生物種類在減少,這並非是一個大自然的問題,因為大自然根本不介意自己的世界里是否存在北極熊、大猩猩、水母或綠藻。動植物對于自己生存環境的消失沒有意識,它們只是滅絕。由于人類是不僅對過去、而且對未來具有意識的唯一生物,環保問題才會被地球上幸存的人類作為一個問題來對待。也正因此,才存在著這個微渺的希望——人類通過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的認識,會進一步思考什麼事在未來不可以再做了。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