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的全球不平等
對于氣候變化導致的社會後果和暴力問題而言,未來數年內,全球平均氣溫增高多少度,海平線升高多少厘米,都不起決定作用。社會後果現在已經存在了,並且將隨氣候的變化愈演愈烈,其程度取決于氣候變化的范圍和幅度。我們也很難回答氣候的變化究竟是人為造成的,還是像地球史上經常出現的那樣,只是一次自然界的氣候震蕩。因此,對于暴力問題,也得不到更多的啟示。
作為社會科學家,我在以下陳述中主要採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因為,這些報告在公布之前經歷過多方的政治討論,最終過濾掉了所有誇張成分。我們知道,在這些商議程序中間,關鍵的並不是科學的真實,而是利益—即什麼樣的結果會使哪個國家承擔哪些義務。這樣的政治協商程序迫使某些科學家妥協至違心的邊緣,可想而知,它得出的最終評估結果是極端保守的。由于政治參與者的目的在于規避分析報告可能得出的責任與行動,報告結論以可信性為遵循原則,由此而極不具備預測性。
在公開的討論中經常被忽視的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只有極小一部分內容以模型、預測和假想為前提,而絕大部分是以已經測算出的有關氣溫和海平線的升高或冰川消失規模的數據為依據的。如此看來,這些報告更加著眼于過去和現在的客觀事實,而不是未來,它們只為遙遠的未來留出了巨大的預測空間,而不是為臨近的未來。在世界大部分遭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不需要依賴任何復雜的測量過程或者海洋學、氣象學和化石生物學研究結果,氣候變化的結果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可以清晰感知。那麼,以人們今日所見,什麼才是氣候變化的本質和後果呢?
2007年公布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說明,人們今天可以觀察到的氣候變化有90%的可能性與人類行為有關,即自工業化開始,溫室氣體的持續排放造成了現在的後果。工業與交通消耗能源排出的二氧化碳是導致氣候變化的重大因素,此外,農業和畜牧業也產生了大量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現在,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含量達到65萬年來的最高值。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這樣寫道:氣候總體變暖已毫無疑問,它將表現為氣溫和海水溫度的升高、冰川和凍土的融化及海平面的升高。人們從1850年開始測量年平均氣溫,最熱的年份是1995年至2006年。而人類推測出的最近一次高于今天的極地氣溫是在12萬5千年前。海水溫度升高的范圍直達3000米深海,而海平面升高反映了氣候變化的係列效應——水汽由于氣溫的增高而膨脹,極地冰雪與冰川的融化使得水量增大,這是氣候變暖引發的係列連鎖反應中比較簡單的一種。未來還有更多更加復雜的交互反應,反應的程度也將愈發激烈,這使得人們對未來各方面的預測都帶有不確定性。就目前觀察到的情況來看,降雨區域和降雨密度在改變,沙漠化日益嚴重,在以前從未有過極端氣候現象的地區,諸如持續酷熱、風暴和強降雨等等也出現得越來越頻繁,這些都屬于氣候變化的後果。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在排放量不變的情況下,全球平均氣溫每十年將上升0.2攝氏度。如果排放量持續增高,氣溫也將上升更快。委員會根據不同的排放量和增幅度測算出的不同結果總結得出一個氣溫增長的上限和下限,即到本世紀末,氣溫最高增加6.4度,最低增加1.1度,海平面將升高18至59厘米。這其中差別不可謂不大,它意味著生活狀態的改變。
未來冰川將進一步融化,永久凍土帶也將解凍,臺風和颶風將更加頻繁地、在甚至從沒出現過臺風的地方出現,地球北部降雨將增強,而南部雨量將減少,這些現象之間的交互作用還很有可能導致洋流的改變……雖然,人們對于何時何地將發生什麼顯然不可能做出詳細的預測,我們還是清楚知道,所有這些對于動植物以及人類的溫飽和生存都會產生影響。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7年4月公布的關于氣候變暖可能導致的社會後果的報告得出以下結論:氣候變化對于局部地區的影響是極為不同的;氣候變化帶來的社會後果卻不僅僅取決于這些影響,也取決于各地區所具備的應對災難的能力。在北歐,生活水平高,溫飽沒問題,災難保障措施非常先進,社會損失可以在物質上得到補償,氣候變化導致的社會影響就相對微弱一些。但像剛果這樣處于貧窮、饑餓之中的地區,缺乏福利救濟,飽受暴力衝突之苦,它們因氣候變化所受的打擊就大得多。
這就出現了一種不公平的惡性循環:那些可能受打擊最大的國家最沒有能力應對這些後果,而那些受影響最小、甚至因氣候變化而得益的國家反倒卻最有能力應對因氣候變化造成的問題。此外,那些遭受最大打擊的民族恰恰是排放溫室氣體最少的民族,而最應對污染負責的人群卻很可能承受最小損失。這里,出現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全球性不平等現象,現存的世界性的生存機會的不均衡和不公平將由于氣候變化而更加嚴重。
饑餓、氣候變化導致的暴力衝突和國家局勢的混亂使得非洲成為地球上受危害最深的一個洲。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預測,2020年,非洲將有至少7500萬人口得不到足夠的飲用水。即使在今天,在非洲某些地區,已經只有少數人口能保障擁有飲用水:在埃塞俄比亞,是22%的人口,在索馬里,是29%,在乍得,是42% 。幹旱和地下水的減少、幹涸使得農業受到打擊,專家預測,到2020年,個別地區的農業產值將減半。漁業的情況也同樣糟糕,湖泊和河流中的魚類種數在持續減少,沿岸地區受到洪水的危害。在東非這樣的從來沒有流行過瘧疾和黃熱病的地區,疫情也開始傳播。目前,人們根本不清楚,上述問題是否能夠得到解決。
在亞洲地區,同樣出現了嚴重的飲用水問題。除此之外,還有氣候的劇烈變化、喜馬拉雅山冰川融化導致的洪水和雪崩。到2050年,將有至少十億人口面臨飲用水匱乏的問題。在某些地區(東亞和東南亞),食物產量可能會增加,而在另一些地區(中亞和南亞),食物產量卻將減少。由于洪災頻繁,腹瀉等疾病將增加,水溫的增高使得河流沿岸地區發生霍亂流行的幾率加大。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能性因國家而異,但多數國家完全無力應對。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同樣面臨嚴重的水資源問題(這個問題現在已經出現了),此外,最先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是物種多樣性,暴風雨和澇災也將增加。但由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具備良好的防禦調節能力,其社會後果不會像非洲或亞洲那樣劇烈。
南美遭遇到的問題是地下水位降低和沙漠化。與氣候影響無關的森林砍伐現象以及由于焚燒熱帶雨林而造成的土壤流失,在這個地區助長了氣候變化產生的後果,也進一步加速了物種滅絕。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洪災同樣威脅著這里的河流沿岸地區,南美各國的抗災和修復能力也各不相同。
相對而言,氣候變化在極地引起的社會影響很小,因為這里幾乎無人生存。但這里受氣候變暖的影響尤其嚴重:海洋冰層融化,永久性凍土解凍,連同受到侵蝕的海岸,都不僅影響到居住在此地的人類和動物,而且也影響到海平面的高度和水汽蒸發等等問題。氣候變暖也帶來一些積極作用,如土地使用的更多可能性、對冰層下可能存在的能源的開採以及新的航運通道的開啟。但是,與之相關的有關這一地區主權和開採權的紛爭目前也已經出現。
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群島的居民因為氣候變化受到巨大打擊。這種打擊不僅在于,作為他們收入來源的捕魚業和旅遊業利益下滑,更關鍵的原因是,由于海平面增高,很多島嶼變得無法生存。這是個棘手的問題,從歷史中我們知道,移民行動潛藏著巨大的衝突危機。
與以上地區相比,盡管融化的冰川、極端的天氣、泥石流、洪水等等對于農業和旅遊業都不好,但氣候變化對歐洲來說根本無關痛癢。這里也存在著南北差異:由于可以增加種植水果、稻谷、葡萄等高利潤作物的面積,北歐國家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獲利,而地中海地區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幹旱和水資源匱乏問題。但是總的來說,歐洲國家都具備很強的能力來限制氣候變化帶來的不良後果。這里的人們已經開始採取諸如加強堤岸保護這樣的應對措施來應對災難,甚至可以轉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在歐洲,氣候變化產生的社會影響是非直接的,涉及的是增大的邊界壓力以及產生變化的安全局勢等問題。
北美的情況與歐洲類似。在許多地區,農業條件因氣候變化得到改善,當然,在另一些地區,也有可能出現惡劣氣候而對冬季運動產生影響,並且出現洪災和幹旱。酷熱也很有可能出現,沿海地區尤其可能遭受颶風和洪水的襲擊。與歐洲一樣,在北美,人們也已採取了應對措施。 就抗災能力而言,情形和西歐類似,各地區水平不等。
總之,氣候變暖在全球導致的社會和經濟後果是不均衡的,隨之產生的不公平不僅表現在地理分布上,也表現在時間先後上,它們都隱藏著巨大的衝突,而衝突的結果將在不遠的將來完全爆發。
名為“2度”的美麗幻境
氣候專家一致認為,假如氣溫可以被限制在比前工業時代高兩度的范圍——也就是比現在的氣溫高1.6度,我們就有可能控制住氣候變化引發的社會和經濟後果。根據佛瑞德?皮爾斯的預測,截至上一個冰河時期,大氣層中存在著6000億噸的二氧化碳,這個數值一直保持到工業革命。隨著工業革命以來的人為排放,該數值目前已經升至8000億噸。如果氣溫升高的速度不會加快,實際大氣層最多可承受的量是8500億噸。而目前,全球每年增加的排放量是40億噸。如果我們不把因新工業化國家的工業發展導致的排放份額算在內,大約十年後,我們將達到8500億噸這個數值。而只有在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約五年後不再增加,接下來的50年後至少減少一半,然後再保持持續遞減”的前提下,我們才可以將氣溫增加控制在2度范圍之內,阻止氣候變暖。當然,你是否認為以上目標可以實現,實際取決于你是否相信集體理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