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秘訣跟你的“自我”存在感有關。它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活在這世上是有意義和目標的,也與我們的家人、群體、社會聯係在一起,而非孤身一人,這屬于我們的“精神”層面。在第33頁的圖表中,我們的所有化學、形體和心理活動,都在這一層面里進行著,它承載著我們身為人類的總體經驗。
若少了人生目標以及與他人的聯係感,我們就會感到孤單和絕望。絕望表現于內,便是鬱結:我們會覺得空虛,一切毫無意義,了無生趣。絕望表現于外,便是憤怒。憂鬱、憤怒、無力感,以及由這些情緒引發的極端行為──自殺或殺人──在所謂的文明社會中越來越常見。21世紀的文明環境似乎使我們變得愈加自私,對他人漠不關心。我將在後面的章節說明,營養的調整對憂鬱、憤怒及感到人生沒有目標或意義等情緒有什麼影響。
讓心靈有所歸依
許多冥想和靈修課程的用意,都在于營造出一種心境,讓你得以輕易且持續地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感受。有時這被稱為“觀照”,讓你能夠跳脫出來,不受思想、情緒和身體感受的起伏變化所影響。這種擴大的意識能力,不僅能讓你用客觀的角度看事情,也能讓你領會到我們所有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也就是人同此心。這樣的同理心、純粹的慈悲與博愛,正是每一種文化和宗教所提倡的:我們都跟他人及周遭一切有心靈上的聯係,並非單獨、孤立的個體。不妨放開胸懷,讓自己跟我們生命中的其他人及大自然相通。
愛是達到百分之百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危機快速籠罩全球之際,懷抱博愛與慈悲之心,進而共同解決我們所有人面臨的難題,不再只是一種選擇,對人類整體生存來說,更是一種極為迫切的需要。
今日的認知心理學通常認為,對“自我”的意識或自覺,是從一種在腦神經網絡間進行的反應過程中產生出來的。缺乏某些營養素,會讓人感到更加孤立、絕望、憤怒、沮喪。因此,攝取足量又適當的營養,能讓你感到愉快,心靈“有所歸依”。
靈魂是否如大多數宗教所認為的,在肉體死後仍會繼續存在?這個問題常會引發激烈的爭論。姑且不管人死後是否會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若你依照第二部分的原則去做,你將會發現自己會活得更健康、更快樂,並且一直持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第二部分,你將會學到如何自我檢測和改善以上十種重要的身心機能,讓自己感到更舒暢,看起來更年輕,活得更長久,並遠離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