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心理——潛伏在職場等待姍姍來遲的機遇
縱觀歷史,舉凡功成名就、流芳百世者,多有“忍” 的事跡。人在“忍”的過程中,要承受一定的壓力,違背自己的主觀意願,抵禦利欲的誘惑,抗拒權勢的威逼,忍受艱難困苦的環境,甚至是給自己動手術,割除性格上的毒瘤。這也正是多數人難以“忍”的原因。
或許有人覺得,能否忍耐只是性格使然,慢性子人的忍耐力自然要好過急性子的人,但是,急性子的人往往做事更果斷,更能把握住一閃而過的機遇。事實果真如此嗎?
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做過一個有名的“糖果實驗”。他給一些四歲大的小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果汁軟糖,然後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漫長的20分鐘。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這些孩子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以此來對抗糖果的誘惑,有的甚至睡著了。最後,這些忍耐了20分鐘誘惑的孩子們終于吃到了兩顆糖。
這個實驗後來一直繼續下去,沃爾特·米舍爾在跟蹤記錄中發現,當這些孩子上中學時,已表現出明顯的差異:那些在四歲時就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忍耐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就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同時,沃爾特·米舍爾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一次調查表明,那些在四歲時能以忍耐換得第二顆果汁軟糖的孩子,長大後其適應性更強,且具有冒險精神。他們的性格也更為樂觀,比較受人歡迎,而且他們比較自信,也更為獨立。而那些經不起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固執甚至是懶散、遲鈍的少年,他們往往屈從于壓力並逃避挑戰,不能獨立應對外界變化。
這個實驗一直持續到這些孩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研究人員在二十幾年後再次考察那些孩子在工作中的表現,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由此可見,能否忍耐的心理素質與一個人急性子、慢性子並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急性子的人一樣可以在該忍的時候靜心忍耐,慢性子的人一樣也可以果斷。忍耐並非一味地逆來順受,也不是無原則地忍讓妥協。
“忍”是一種涵養,也是一種胸襟、一種氣度,更是一種過硬的心理素質。它能教會你如何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如何在靜時養精蓄銳、厚積薄發, 動時一劍封喉、扭轉乾坤。
小王在一家大型的廣告公司上班,工資高、福利好,令旁人羨煞。然而,小王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這家公司官僚作風嚴重,埋沒了自己這個廣告奇才。一次,他沒能按照客戶的要求及時完成一個廣告策劃,導致公司利益受損,小王也招來領導的一頓斥責。小王心中一百個不服氣,認為責任並不在自己。從那以後,小王覺得自己再也不被領導所重視。他思前想後,覺得自己在這家公司里不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了。雖然他也勸自己隱忍一時,但他心里的懷疑讓他“食不甘味”,甚至覺得每件瑣屑的小事都是顯示他被排擠的“跡象”。就在這種焦灼難耐的心理折磨下,小王將一紙辭呈遞到經理辦公室。可經理的反應卻是一臉遺憾: “我最近一直在籌劃一家新公司,本想安排你去做策劃總監的……既然你已經決定離開,那我只能深表遺憾了!”
小王的這個例子很值得我們深思。職場中人必然會經歷一段灰色的低谷時期,忍耐,其實就是在困境中等待機會。這段時期,人的意志力變得異常脆弱,在心理上所要承受的壓力也可想而知。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日常生活里的困境,工作上的挫折,別人的誤解,無端的攻訐,此起彼伏地糾纏著你。在職場技巧中, “忍” 的心理能力是要特別磨煉的。這就要求你戒除一時之勇,也克服毛躁與短視等人性中的弱點。實際上,“忍”是靜候時機以退為進的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