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一章 自控法則 6

時間:2012-02-10 14:25   來源:中國臺灣網

  擺脫偶像崇拜綜合徵——偶像應是我們自我完善的目標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偶像崇拜情結。但我們一定要明白,崇拜偶像不是為了尋找一種虛假的安慰,而是為了完善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完善人生之路。 

  約翰·列儂曾經說過:“披頭士比耶穌還受歡迎。”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偶像崇拜情結。一些學者指出,偶像崇拜屬于人類的本性,一些偶像身上有我們可以學習的有用的東西。但是,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也明確指出:偶像崇拜是一種危險傾向的開始,因為這種偏向會導致抑鬱、焦慮等病態心理,以致無法正常生活。 

  偶像的影響有正負兩面。在世俗社會中,常有一群人共同迷戀某個人,崇拜某一個明星。他們在一起組織影迷會、歌友會,並在網上發表各自的意見。在未經世事的青少年看來,這種“著迷”甚至會誘發出神聖的感覺,覺得這種力量真的好“偉大”。 

  尖叫,尖叫,不停地尖叫;推擠,推擠,不停地推擠。當一個偶像出現在舞臺上,閃光燈頻閃,臺下的粉絲則會發出海浪一般的咆哮。這種排山倒海的聲勢,這種頂禮膜拜的狂熱,簡直可以與任何大型宗教的儀式相媲美,這樣的場景會使人產生一種癲狂錯亂的感受。 

  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21世紀最流行的偶像崇拜綜合徵。 

  楊麗娟,本是甘肅省蘭州市一個正值青春妙齡的女子。她的父親是位老師,本來一家人的生活過得也算和美,但是,自從有一次做夢夢到劉德華,她就認定自己和劉德華有某種解不開的緣分。于是,她就失去了理智,不上學、不工作,也不交朋友,每天就在家關注劉德華的消息,一心只為了見劉德華,而溺愛她的父母更是不惜傾家蕩產地支持她。 

  1997年9月,楊麗娟第一次跟隨旅行團到香港尋找劉德華,想和劉德華見上一面,結果失望而歸。但是,她並沒有放棄這個念頭。2004年初,劉德華在甘肅拍攝《天下無賊》。楊麗娟覺得希望來了,覺得劉德華會從自家門口經過,就站在自家屋頂從早到晚地等。這年10月,父母又籌借了5000元讓楊麗娟到北京去看劉德華的演唱會。雖然楊麗娟買票進去了,但因為距離太遠,無法與劉德華近距離接觸。楊麗娟很失望,便繼續尋找機會。2005年,楊父賣了自家房子讓楊麗娟到香港旅遊。可惜,這一次還是沒找到劉德華,楊麗娟只得將一封信交給了劉德華的鄰居。到了2006年3月,楊父想賣腎支持女兒見劉德華,但被醫院拒絕。于是,楊父就想到了“具有巨大能量” 的媒體。 

  果然,在媒體的炒作和大肆宣傳下,楊麗娟追星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全國許多媒體先後報道了該事,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也給劉德華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但是,劉德華認為這件事“不正確、不正常、不健康、不孝”,拒絕了與楊麗娟會面的要求。2007年3月25日,楊家三口再次赴港。在劉德華的生日宴會上,楊麗娟終于與偶像近距離接觸,還被安排上臺跟劉德華談話及拍照。但是,與劉德華見面後,楊麗娟依然如故,並沒有得到“拯救”。在極端失望之際,楊父在香港跳海自殺,並留下遺書大罵劉德華。

  這當然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而對普通大眾來講,他們都覺得自己理智得多,偶像崇拜並不會對自己造成負面影響。但實際上,經心理調查研究,人們對偶像崇拜的癡迷比想象的嚴重得多,並已經開始影響健康。 

  據《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有三分之一的人過度沉溺于偶像世界而不能自拔,不能正視現實的世界。很多被調查的人存在焦慮、抑鬱以及不能正常發揮個人才幹的現象,甚至有的人願意以偶像的名義損害自己或者他人。 

  當我們成為某個偶像的粉絲後,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關注這個偶像,倣佛與他建立了某種不可分割的聯係。如果偶像受到了“挑戰”,粉絲當然會挺身而出。因此,網上就有了比如迷周傑倫和挺李宇春的兩派“粉絲” 所展現的“口水戰”。很多人為維護偶像,不惜犧牲時間、精力、金錢,難以控制自己,甚至失去自我,已然有走火入魔的趨勢。 

  有專家指出,那種近乎病態的崇拜者,往往具有易衝動、反社會人格、自我中心等心理特點。這種人可能會確信這樣的想法: “只要周傑倫看了我寫給他的情書,他就會跟我結婚。” 不過,還好專家說這種危險的偶像崇拜者只有1%,大多數的偶像崇拜者還比較溫和,能夠心理自控。 

  對大多數偶像崇拜者來說,偶像的成功是令他們著迷的第一要素,關注偶像會讓他們產生一種成功的感覺,或者覺得自己也可以像偶像那樣成功。 

  一位清華大學的學生說,他十分崇拜一位女作家兼歌手。他覺得自己與這位偶像志趣相同,每天都要看她的博客,並覺得自己與偶像相識已久,自己某一天也會走上同樣的路。所以,看偶像的博客就像是在看自己的一樣。最後竟發展到一天不看她的博客,心里就翻騰不安。每當情緒低落時,只要看一眼偶像的博客,就會覺得自己走在成功的路上,很快樂。但在實際生活中,這位想當作家的學生卻懶于創作,只會生產“偉大”的想法。 

  這種渴望成功而又迷戀偶像的心理,很多人都有過,也並非一定危險,如果處理得當,這種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助于獲得去追求成功的動力。但是,首先一定要獨立思考,應該在看到偶像成功的同時,用心分析他之所以能成功,是什麼樣的素質在起作用。同時,要認真學習這種素質。其次,要能夠很好地認識自己。要經常問自己:我的優點是什麼?我的興趣在哪里?我現在需要提高的是什麼?結合自己的現實條件去追逐夢想,夢想實現的幾率才更高。 

  也就是說,我們追隨偶像、崇拜偶像,不是為了尋找一種虛假的安慰,而是為了完善自己,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完善人生之路。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