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一章 自控法則 5

時間:2012-02-10 10:58   來源:中國臺灣網

  愛屋及烏——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

  在我們對別人的好壞評價中,要注意區分哪些是別人真正的優點和缺點,哪些只是我們自己喜歡或者討厭的特質。要知道,人是有多面性的,討厭與可愛常常在一個群體、一個事物上並存。 

  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後,不知道如何處置商朝留下來的官吏。這時,姜太公獻策,建議周武王:要麼愛屋及烏———喜愛一個人,就連帶喜愛他房梁上不吉利的烏鴉;要麼恨屋及烏———憎恨一個人,就應該把他的仆從都趕盡殺絕。 

  這就是“愛屋及烏”的由來。通俗地講, “愛屋及烏” 是心理上的一種情感體現,可以拓展為“愛人及物”。因為特別愛某一個人,就可能將這種感情向外拓展,指向與這人距離最近的物體,並對這一物體產生美好的感情。相反,如果特別討厭一個人或物,也會將這種厭惡的情緒拓展。 

  實際上,以貌取人、狂熱追星、輕信名人代言產品等,也是“愛屋及烏” 心理的表現。在心理學上,愛屋及烏通常被稱為暈輪效應或光環效應,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來的。凱利曾做過一個心理實驗:讓一位演講者在某大學兩個班級,分別作內容相同的演講。演講結束後,甲班學生與演講者親密攀談,而乙班學生對演講者卻冷淡回避。同是一個人作同樣的演講,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原來,在演講前凱利對甲班學生說,演講者是非常熱情可親的人,而對乙班的學生卻說,演講者是非常不易接近的人。結果,學生們都戴著有色眼鏡去觀察演講者。于是,演講者被罩上不同色彩的光環,學生們看到的其實就是他們期望看到的。 

  由此可見,“光環效應” 是一種認知偏差,不利于全面正確地認識他人。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真正了解一個人之前,不要太輕信事前得到的信息,更不要只憑自己一時的感覺來作判斷。而情緒往往就是影響我們判斷的“光環”。當我們在過去的某種生活經驗中有了好惡體驗,此後再遇到相似或相關的事物時,這種好惡體驗就會被喚起,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另外,每個人都有一套決定自己好惡的“要素表”,如有些女人把喜歡的男人定位在帥氣、有錢、令人有安全感、有房子。 

  而現代商業文化正是充分利用了人們這種愛屋及烏的心理。在我們看重國家的榮譽、象徵、意義時,那些精明的商人卻看到商機。他們會選擇明星來代言自己的產品,利用明星身上具有的某種價值來吸引消費者。如今,很多中國運動員走出國門,早一點的有范志毅、孫繼海到英格蘭甲級聯賽水晶宮隊,有李鐵、李偉峰到埃弗頓,最具轟動效應的應該是姚明加入NBA休斯敦火箭隊。在這些中國球員外聘到國外球隊後,一些中國人不熟悉的和不知名的球隊與名字開始變得熟悉起來,變得為人關注。借助于現代資訊的迅猛發展,愛屋及烏心理被商家充分利用起來。在新聞媒介的積極宣傳及吹捧下,水晶宮、曼城、埃弗頓在中國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范志毅、孫繼海、李鐵、李偉峰等人的廣告價值也被商家重視起來。到姚明進軍NBA時,竟然出現舉國歡慶的局面,不但長了中國人的志氣,還上升到政治高度。許多從不看NBA的人成了狂熱的NBA粉絲,原先不知道有休斯敦火箭隊的人,如今能將其前世今生說得如數家珍,從來不看體育新聞的人也開始留意賽事,一點歐洲聯賽常識都沒有的人也在裝模作樣地掂量哪個聯賽更有分量。 

  姚明成了中國人的驕傲,連姚明的那個太極推手式的廣告也成為發揚東方文化的象徵。商家也從中看到了商機,充分利用並發揮姚明所帶來的暈輪效應,極力邀請姚明為他們的產品拍廣告。

  在企業的績效考核中,光環效應也較為常見。如果一個考核者對被考核者的某一績效要素的評價比較好,就會導致該考核者對該被考核者的其他績效要素的評價也比較好。相反,如果考核者對被考核者的某一績效要素的評價很差,就會導致他對被考核者的其他績效要素的評價也比較差。由此可見,光環效應實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在績效考核中,考核者在員工績效評估過程中,把被考核者績效中的某一方面或者與工作績效無關的某一方面看得過重,會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 的評估偏誤。尤其是當被考核者因為當時的精神狀態,對考核者特別友好或者特別不友好時,暈輪效應最容易出現。 

  人是感情動物,情緒難免有起伏和偏差,自然免不了被感情所左右,不知不覺就陷入光環效應的迷宮。實際上,這一心理反應有時候還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種“求同” 的需求,讓情感關係更為簡單、有效且牢固。 

  但是,總是“愛屋及烏”的人,總是被感情所左右而不能理智地思考問題的人,其內心就失去了細致區分的能力。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白兩種顏色,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好人和壞人。這種人特別愛鑽牛角尖,讓周圍的人覺得他偏執、狹隘,缺乏開闊的心胸。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注意經常提醒自己不要走入愛屋及烏的心理誤區,不要憑一言半語,或一點表象就對一個人下結論。在我們對別人的好壞評價中,要注意區分哪些是別人真正的優點和缺點,哪些只是我們自己討厭或者喜歡的特質。要細心區分別人的表面現象與真實人品,不能完全憑借第一印象就輕易下評語。要知道,人是有多面性的,討厭與可愛常常在一個群體、一個事物上並存。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