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日軍對解放區實行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實行殘酷的掃蕩和經濟封鎖,妄圖徹底摧毀敵後抗日根據地。國民黨頑固派也積極推行反共政策,停止了給人民軍隊的糧餉,加上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使解放區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困難局面。
面對嚴重困難怎麼辦?為了堅持長期抗戰,奪取抗戰最後勝利,中共中央發出了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1938年12月20日《新中華報》發表了《廣泛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社論,要求各解放區指戰員“一面工作一面生產,把工作與生產聯係起來”。1939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生產動員會上作了生動而深刻的講話,他說:“面對嚴重的困難,我們是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讚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讚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這就是我們的回答。”中央軍委根據黨中央、毛澤東提出的“自己動手、生產自給”和“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方針,于1942年2月向全軍發出指示,要求全軍各部隊做到一面戰鬥,一面生產,一面學習,依據不同的環境條件開展生產運動。
194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在《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的指示中,要求各根據地實行“自己動手、克服困難(除陜甘寧邊區外,暫不提豐衣足食口號)的大規模生產運動”。之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作為各根據地克服經濟困難,實現生產自給的努力目標。這個口號在解放後,當全國或某個地區出現經濟困難的時候,一直是黨和政府鼓勵人民生產自救的行動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