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投資是正道
金錢對于我來說,只是一個遊戲的記分牌。我和(已故)妻子五十年前就形成了這樣的想法:我們要終生積聚財富,這些財富要全部回報社會。
——巴菲特
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填補知識的缺陷,而知識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一念善心起,多方便門開。常言道:“舍得”意為有“舍”才能“得”。如果你在股市中始終信持善念,那麼成功之門已經在向你招手了!
股票投資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于它的“刺激性”。它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為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收益,同時也能在瞬間讓你的財富化為烏有。
在剛剛涉足股市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抱著對股市的無限遐想和期望而來的,在後來股海的大起大落中,往往容易喪失人性最本質、最可愛的東西。特別對于散戶來說,這種以善為本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當你看到別人賺錢自己賠錢的時候,會不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以至于自己心理扭曲,不能保持冷靜的態度來面對股市?這樣的結果可能是惡性循環,情況越來越糟。在這個時候,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善為念,也許會得到意外的驚喜。心存善念的人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與人為善,悲天憫人,處處為別人著想,濟危助困,不經意之間,反而為自己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是春秋時期陶朱公范蠡的經商規則。也就是說,幹旱時買船,以備來年水運之所需;雨水豐足時,他就買車,為旱季作準備。豐年時他則大膽收購糧食,大旱年物價上漲時,就拋售存糧。這樣,不僅可以使自己致富,而且可以平抑物價,安定社會,避免豐年物價低廉而傷害農民,荒年弄得民不聊生。
陶朱公的故事,股神巴菲特可能並未聽說。但是他們的經營規則、投資理念卻如出一轍,均選擇在危機時進場。陶朱公的出發點是擔心谷賤傷農,賺錢只是好心的回報,而巴菲特賺錢後則捐出絕大多數的利益做社會公益。
2006年6月,美國歷史上最大一筆個人慈善捐款誕生,記錄的創造者就是股神巴菲特,他宣布把85%的個人財產、370億美元捐獻給慈善基金。在美國《商業周刊》“2006年美國五十大慈善家”排行榜上,股神巴菲特一枝獨秀,把所有對手遠遠拋在身後,當仁不讓成為全球最大的慈善家。同時,他利用“巴菲特的午餐”募集善款,樹立了一種全新的“慈善風尚”,這不僅讓人在羨慕他的巨額財富時,又對他的品格充滿敬意。
這兩個簡單的古今例子時間相隔數千年,投資對象也相差甚遠,但其經營規則與致富理念相似:心存善念是賺大錢、持久賺錢的必備品。對于我們廣大散戶而言,先理“心”,從而具備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尤顯重要。
一位哲人曾經問過他的學生:“對于一個人來說,最需要擁有的是什麼?”在眾多學生的回答中,僅有一位學生的答案令他露出了笑容,那位同學的答案是:“一顆善心!”是啊,可以說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就是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一種愛人的性情。雖然我們給予別人以愛,但是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我們自己的愛,反而會因為給予而得到更多的愛。
有禪語說:心善如水!善良的心如水般透明,沒有一絲的雜念。心存善念是一種蘊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珍貴情感,它是對人生的一種理解,對行為的一種保證。
雖然股票投資可能會給你帶來高額的回報,但是你必須明白,它只是賺錢的一種工具而已。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因此,它也有好壞之分、黑白之區。我們常說,商場如戰場,其中充滿了投機取巧、爾虞我詐,但是我們始終要牢牢抓住那顆善心,絕不可以讓它從你手里溜走。
常言道:小富由己,大富在天。股票不是萬能藥,他只是個道具而已,能不能改變你的命運,不在于股票,關鍵還是你自己的心。擁有怎樣的心,就擁有怎樣的世界!生命中很多事情比股票更重要,這一點永遠都不要忘記。
智慧箴言
播種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態,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是生命的黃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