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恐懼=虧損
別人貪婪時我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們貪婪。
——巴菲特
買股票可以反映人的劣根性——恐懼與貪婪,並且能夠將這兩個本性無限放大。恐懼與貪婪是人類的天性,對利潤無休止的追求,所以總想抓住一切機會獲利。當自己購買的股票開始下跌時,心中又會充滿恐懼。尤其對于散戶們來說,希望迅速獲取暴利,想贏怕輸的心態決定了恐懼和貪婪讓自己的心態變得扭曲,很容易導致操作上的失誤。巴菲特在1999年年末的《財富》雜志中談到了影響大量牛市投資者採取“不容錯過的行動”的種種因素,他的警告是:真正的投資者不會擔心錯過這種行動,他們擔心的是未經準備就採取這種行動。
巴菲特認為在股市中必須戰勝的就是我們常見的這種心態:貪婪和恐懼。很多人覺得做起來很難,因為貪婪和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散戶們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當股價飆升時,你一定會興高採烈;而當股價下跌時,你一定會鬱悶之極並且充滿了恐懼。特別是在股價下跌的時候,很多散戶爭相出逃,即是股價回穩,也不敢回補,直到真的全線上漲的時候,才想起來要買入,但是這個時候的股價已經很高了,短線風險已經存在。而下一步,往往就是微利出局甚至再次被套。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股價漲得很高的時候,由于過分貪婪,就是不願意走,還期待賺的更多,舍不得賣,結果就是收益不穩定,甚至被套牢。每當股市暴跌的時候,都會暴露出很多人性的弱點,充分說明了這個公式的正確性:即貪婪+恐懼=虧損。
市場由許許多多的投資者組成,其中大量是散戶,大家的情緒比理性更加強烈,恐懼和貪婪使股票價格在公司的實質價值附近跌宕起伏。巴菲特多次告誡大家,應當在“別人貪婪時我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們貪婪”。
對很多人來說,錢永遠是賺不夠的,貪婪成了成功投資和理性投資的殺手。小陳在大牛市的行情下進場,把多年的積蓄投入股市。股市持續走高,不到三個月,他賬面上的資金就翻了一倍。他非常得意,認為股市會一直走高,所以遲遲不肯拋售,希望能夠再多賺一些。看著賬面滾動的數字越來越多,小陳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可是好景不長,兩個月後的一天,股市連續出現暴跌,眼看著資金一天天的縮水,小陳心里充滿了恐懼,于是終于在股本只剩70%的時候停損出場。由于貪婪,總想多賺一點點,遲遲不肯拋售手中的股票,結果反而虧損離場。小陳感嘆說,人真要是懂得知足就好了。
其實貪婪和恐懼是股票投資中的大敵,因為貪婪大家不願意拋掉不斷上漲的股票,因為恐懼才會胡亂賣掉手中的股票。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沒有誰能夠以最高價賣出。因此不要使貪婪成為成功的障礙,投資中應該時刻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
同樣的,恐懼也會妨礙我們在股票投資中做出正確和理性的判斷。在股價下跌時,怕股票會跌得更深,把賺來不易的差價賠掉,所以急著把股票賣掉,結果導致無法在高處獲得較大的利益。而當股價處于低位可以適時買入時,又心懷恐懼,害怕股市會更進一步下跌,甚至崩盤,于是錯過最佳的買入機會,或者雖然有意買入,卻找個理由使自己沒有採取行動,最後錯過最佳的進入時機。
當我們恐懼的時候,我們就無法實際地評估眼前的情況,而一心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危險的一面,當熊市逼近的時候,我們就會一直緊盯著不放,無法理性的判斷和分析熊市對我們的“有利”和“不利”的兩面因素的整體情況。當我們一心一意注意股市令人氣餒的消息時,自認為行動是基于合理的判斷,其實這種判斷已經被恐懼感所扭曲了。當股價急速下降時,會感到錢財離我們遠去,如果不馬上採取行動,恐怕會一無所剩。所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馬上行動,才能“轉輸為贏”。其實,即使處于熊市,我們一樣有獲利機會,股票也會上下起伏,每次下跌總有反彈上漲的時候,畢竟股價不會像飛機一樣一墜到底。而當股價下跌時,股價往往變得非常便宜,獲利空間也會更大。
所以,當我們心中充滿“貪婪”和“恐懼”時,就無法保持長期的眼光和耐心。散戶們必須克服這兩種心態,像巴菲特一樣,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才能具備成功的基礎。
智慧箴言
貪婪是欲望無止境的一種表現,它讓人永不知足。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這種病態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其結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毀滅。很多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掉了,就如《小金魚》中那個貪婪的老太婆一樣,永遠不知道滿足,最後一切都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