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一 熱戀時你愛上的其實不是你的戀人(2)

時間:2013-03-26 10:37   來源:中國臺灣網

  我們對夢中情人的需求,來自孩提時代對未來的一種想象

  我們每個人的夢中情人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對夢中情人的需求,往往來源于他(她)孩提時代對未來的一種想象。眾所周知,盡管兒童的身體最弱小,想象卻最豐富。當我們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我們就羨慕起天空自由飛翔的鳥兒;在我們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的時候,我們卻幻想手握鋼槍去守護自己的家園。為了彌補外在世界的缺憾,每一個孩子都會在內心幻想出一個非凡的世界。如果是一個男孩子,他就會想象自己是個英雄,隨時整裝待發,去營救處于危難中的弱者。稍大一點,這個弱者的形象越來越清晰。她是一個美麗的公主,她被困在古堡里,周圍盡是妖魔鬼怪,她急切地等待著王子飛奔而來!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童話的熏陶下長大?因為童話是一個夢,它讓弱小的孩子們盡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男孩子在那里完成自己英雄救美的壯舉,女孩子則把自己打扮成可愛的小公主(貧窮的灰姑娘),等待高貴的王子從天而降。

  為什麼自古以來英雄難過美人關?因為美人是英雄必須拯救的對象。只有在美人那里,英雄情結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

  為什麼女孩子都喜歡做“白馬王子”的夢?因為只有白馬王子才能給她穿上水晶鞋,帶她走進華麗的宮殿,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還有一種說法,我們對夢中情人的期許,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對理想父母的想象。在我的第三本書《戀愛時不折騰,結婚後不動搖》中,我寫到: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兩對父母形象,一對是理想的父母,一對是現實的父母,二者並不完全對等,但卻密不可分。如果現實的父母滿足了我們的全部願望,理想的父母就會和現實的父母合二為一。

  反之,我們就會對現實的父母不滿,從而幻化出理想的父母形象,來替代現實父母的種種缺憾。到了青春期,理想父母(異性的一方)會漸漸衍變成一種叫做“夢中情人”的完美典范,成為我們未來擇偶的重要模板。(詳見《戀愛時不折騰,結婚後不動搖》第三章第四節)

  之後,這個夢中情人會變成一幅畫,被珍藏在我們心中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會被偷偷拿出來觀賞、回味、感慨。倘若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心儀的異性,就會忍不住把他(她)跟畫中人進行比較、衡量,看看他(她)是不是自己苦苦找尋的那個夢中情人。一旦感覺到位,無論男女,都會陷入這種“夢中情人的光環效應”中,然後不由自主地把想象中的這頂光環戴到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那個人身上。這時,我們以為找到了愛情,其實不過是一種熱戀的狀態而已;我們以為找到了夢中情人,其實不過是個虛幻的夢。一旦光環作用褪去,我們就會如夢初醒,原來他(她)不是我魂牽夢縈的那個人!盡管二者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骨子里卻有著天壤之別。 

  熟悉《飄》的讀者都知道,郝思嘉一直深深愛戀著英俊瀟灑的衛希禮。直到有一天,她才頓悟,她愛的那個衛希禮完全是她想象出來的,並不是真實的衛希禮。那只是她在少女時代編織著一件美麗衣裳,正好衛希禮騎著一匹白色的駿馬來到她的門前,一頭金發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恍惚間,她以為她的白馬王子來了,就情不自禁地把那件織好的衣裳給他穿上了,不管他穿得合身不合身,也不管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這不過是一個夢,一個少女幻想白馬王子的夢而已,碰巧衛希禮闖了進來,成了她的男主角。直到有一天,她看到這個男人原來是這樣軟弱、這樣可憐,全然不像她當初夢想得那樣完美無缺,于是她的夢醒了。

  在老版《天龍八部》中,段譽最後跟王語嫣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在金庸老先生重新修訂的新版《天龍八部》中,段譽和王語嫣最終卻分開了。因為段譽發現王語嫣並不是他要找的那個神仙姐姐,她比神仙姐姐小氣多了,俗氣多了,也難看多了。看來,不僅是段譽夢醒了,連作者金庸也夢醒了,他們都懂得了為王語嫣所吸引並非源于真愛,僅僅是“夢中情人的光環效應”在起作用而已。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