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戀時我們愛上的其實是心中的一個幻影
在剛剛墜入情網的時候,很多人往往不是愛上對方,而是產生了一種幻覺,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旦夢醒了,就感覺對方糟透了。郝思嘉對衛希禮,段譽對王語嫣,都經歷了這樣一個從做夢到夢醒的過程。
這就有點像我們在看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時,常常很難區分明星和他(她)所扮演的角色之間的關係,甚至會把明星跟角色完全畫等號。直到有一天,我們看到了明星的負面報道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她)演的只不過是個角色,和真實的他(她)根本是兩碼事!
古往今來,人們常愛說的一句話是“愛情使人變得盲目”,這里的“愛情”指的就是這種在熱戀當中迷失的狀態。所以,當很多人終于認清另一半的真面目時,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深深的失望:“我熱戀的時候,是不是眼睛瞎了?!”只不過,那個讓你眼睛變瞎的罪魁禍首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換言之,是你自己內心的幻影把你欺騙了,對方是無辜的。
很多人常常把熱戀跟愛情畫等號,以為瘋狂地愛上某人就如同找到了真愛,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熱戀是什麼?熱戀是我們將內心幻想出來的一個理想形象,投射在另一個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人身上,然後瘋狂而盲目地愛著這個人。有時候,他(她)未必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有時候,我們看不到他(她)真實的一面。所以說,熱戀只不過是我們愛上的那個幻影,恰好在某個你認為相似的人身上“投了胎”。這就是“夢中情人的光環效應”。
我曾看過一部外國電影,一個正值妙齡的少女處在熱戀中,但是她的父母和她身邊的朋友都沒找到她熱戀的那個人,原來她只是在白日做夢,她愛上的那個人只不過是內心的幻影而已。相比男人,女人更容易愛上一種幻影,然後沉浸其中自我迷失,甚至是和幻影談戀愛。
在某種程度上,熱戀是一種自我催眠。在這種催眠作用下,對方在我們眼中就像一個上了妝的美人一樣非常完美,白璧無瑕。可是再漂亮的美女,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帶著妝出現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總有一天你會看到她素顏的那一刻。如果你沒有很好的心理準備,你就會大失所望。原來他(她)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甚至渾身都是缺點,讓你不忍卒睹。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熱戀過後變東施”的遺憾。
說起前面那個菲菲,她當初愛上的其實不是她的老公,而是夢中情人 “許文強 ”。確切來講,她的老公只是 “許文強 ”在現實中的替代品而已。熱戀時,她就像被下了蒙汗藥一般,分不清真實的人和夢中情人的區別,只不過這個蒙汗藥不是別人下的,而是她自己誤吞的。一旦走進婚姻,好似藥效已過,此刻她倣如做了一場夢,醒來才發覺他並不是她心目中的那個“白馬王子”。
倘若把戀人比喻成明星,熱戀時你就是他(她)的粉絲,對方在你的眼里光芒四射,完美無缺;但平淡下來時你就變成狗仔了,對方被你看得透透的,很快在你的眼里全是缺點。
在這方面,民國時期著名的才女林徽因就體現出了她的高情商。當時,著名詩人徐志摩瘋狂地愛戀著她,甚至不惜跟原配夫人張幼儀離婚,雖然林徽因對徐志摩也很有好感,但她最終還是拒絕了他的愛意。多年以後,林徽因對自己的兒女談到這段感情時,說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的確,徐志摩滿腦子想的其實是他理想中的英國才女,那是他對理想愛情的一種投射——而林徽因畢竟不是曼殊斐兒或布朗寧夫人。最後,她選擇嫁給搞建築的梁思成,反倒收獲了一生的幸福,並讓自己永遠理想地存活在詩人的夢里。
如果說熱戀是盲目的,愛則是明確的;如果說熱戀是一種感覺,愛則是一種感情;如果說熱戀來得快去得快,愛則是持久而堅定的;如果說熱戀是天氣,愛就是氣候;如果說熱戀是短暫的荷爾蒙噴發,愛則是長期的內分泌失調。總而言之,熱戀只是一種幻象,是瘋狂而短暫的;愛則是真實的,歷久而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