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和“法國梧桐”如何上演文化的“誤會”和“交融”,“玫瑰” 和“月季”為何在愛情道路上分道揚鑣?為什麼不同的樹都曾被佛教僧侶當作 “菩提樹”?“梧桐”和“法國梧桐”如何上演文化的“誤會”和“交融”,“玫瑰” 和“月季”為何在愛情道路上分道揚鑣?為什麼不同的樹都曾被佛教僧侶當作 “菩提樹”?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博物學新書《花與樹的人文之旅》中,作家周文翰在印度、西班牙、意大利、東南亞旅行兩年,追尋從古到今有關植物的傳播、認知歷史,以生動、有趣的細節和藝術名作中的植物圖畫娓娓道來植物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命名、賦予文化涵義,如何隨著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得到傳播,並介紹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誤會” “誇張”“錯位”。
全球視野之下的個人體驗和知識追蹤
《花與樹的人文之旅》是國內第一本有關植物的科學史、藝術史、園林史、 文化交流史的跨界博物學著作,書中主角是松、竹、梅、荷花、向日葵等大家習以為常的花木,但是作者結合多學科知識追蹤它們在不同文化中的如何被發現、 命名、傳播以及賦予其象徵意義,以兼具文學性和知識性的語言及跨學科的方法對最常見的植物進行歷史、藝術、科學等方面的多向度解讀,尤其關注各種植物相關的文化想象和文化認同的建立。可以說,《花與樹的人文之旅》就是追蹤文化史和藝術圖像史中的植物形象的演變,而植物如何被利用、認知、傳播、賦予文化意義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側面。
作者透露這本書是在西班牙、意大利、印度、東南亞等地長期旅行過程中開始寫作的,“我發現歐美寫園林、蔬菜、水果植物的書多數寫他們在歐美如何傳播、利用的歷史,還穿插歷史故事、花語之類,而國內的書多數都是寫中國古典詩歌、文學中的植物象徵、形象之類,而我與他們的不同首先是想從全球比較、 傳播的角度出發看同類、近似植物在全球如何被認知、被賦予文化意義,這里面有一係列文化上的‘翻譯’、‘誤會’、‘錯位’,挺有意思的,可能因為做過很多年記者,我也喜歡追溯一係列現象後面形成的機制,比如商業、宗教、政治等等因素怎樣影響人們對植物的命名、使用、傳播等。”

花與樹的人文之旅
作者: 周文翰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2016-6
頁數: 309
定價: 98.00
裝幀: 精裝
從科學性、人文性、趣味性出發,結合中外文化交流史、園林史、美術史等, 構建“地方知識”
書中重點從文化史角度揭示了古代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地方知識”“地方文化”對植物的不同分類、命名和文化認知在近現代的植物科學知識、全球化體係衝擊下的演變,比如全球化帶來的市場體係、城市化生活、教育和媒體環境重新塑造了人們和植物接觸的場景、品類和愛好,如揭示玫瑰花成為當代中國的一種主流花卉並成為愛情的象徵,就是都市商業消費文化最近三十年塑造出來的。
書中配圖則是近代著名植物手繪圖譜和藝術史中的繪畫名作、文物古跡照片,從圖片角度歷史性的呈現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如何記錄、呈現植物和賦予它們文化藝術上的象徵意義,圖文並茂,具有極強的直觀性和收藏價值。
跨界作家的“跨界小歷史”
作者周文翰是知名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和作家。他曾長期在東南亞、南亞 和南歐等地旅行並寫作,為《21世紀經濟報道》《FT金融時報中文網》《新京報》《經濟觀察報》《藝術家》《鳳凰周刊》及雅昌藝術網等國內外媒體、研宄機構撰寫當代藝術、設計、建築、文化政策與產業、博物學、旅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評論文章和研宄報告。他曾策劃多個跨界藝術創意展覽項目,2010年出版建築文化散文集《廢墟之美--歐亞大陸上的建築奇觀》。
善待你身旁的一花一木吧,說不定她開出的是千年的西方情結,萬年的東方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