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人生三百歲——星雲大師傳奇》在王府井書店舉行了新書首發式。作者劉愛成、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靜之女士、著名文化學者劉傳銘、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湧、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編彭明哲等出席了首發式。
《人生三百歲——星雲大師傳奇》是第一部由大陸作者撰寫星雲大師傳奇一生的書。作者劉愛成為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環球人物》雜誌原總編輯,耗時3年,數度探訪佛光山,與星雲大師朝夕相處、促膝長談,得以觀察到一代高僧獨一無二的細節——一早起來,看他揮毫寫字;夕陽西下,推著輪椅上的他一起漫步;晚風拂面的秋夜,和他一起坐在大雄寶殿的臺階上,聽他的弟子們回憶他年輕時弘法的往事,情不自禁地唱起當年的老歌。作為一名非宗教界人士,作者不再限于佛教角度的解讀,而是從人生的際遇、歷史的悲歡中,探尋星雲大師的魅力何來,星雲大師的管理才能何以過人,星雲大師的命運軌跡何以勵志。這些決定了此書既是一本跌宕起伏的人生傳奇,也是一本大時代的悲歡記錄;既是一本客觀權威的採訪力作,也是一本向善勵志的心靈讀本。
星雲大師為此書授權、作序並題寫了書名。星雲大師説,他提倡的“人生三百歲”,許多人第一次聽到時,都心懷疑惑:“人,真的能活到那麼大的歲數嗎?”其實,換另一個角度來想,人生豈只能活到三百歲?如果能發揮生命的極致,在精神意義上,就可以活得如此長遠。“我從二十歲開始服務,自許一天要做五個人的事情,沒有週休二日,沒有年假,逢節過年更忙。我心想,如果活到八十歲,工作六十年,一天算做五天,五乘以六十,不就是三百歲了嗎?如今我快九十歲了,雖然眼睛看不到,兩次中風,行動不便,耳朵也漸漸不靈光,但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凡眾生有需要,我必戮力以赴。”
星雲大師的三百歲,化作了一串串數字:在全世界創建了近300個道場;創立國際佛光會,會員超過200多萬人;創辦了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人間通訊社、佛光山出版社、20多個佛光緣美術館、眾多圖書館;在美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和臺灣地區創辦了5所大學,在世界各地興辦了16所佛學院,在中國大陸,捐建了100多所佛光希望學校;在五大洲建立了2000多個“生活有書香”讀書會;撰寫了2500多萬字作品,出版了370多冊書……他用一串串數字書寫了傳奇人生。
他為什麼要建佛光山?他從哪來,又要到哪去?山上為什麼女性多於男性?他的1300多名弟子,為什麼個個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願意離去?一眼望不到邊的廟宇堂所,何以能管理得有條不紊?他在世界各地的近300個別院道場又是如何建立與管理?……
作者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佛光山,最終得到了答案,並且如數如實記入書中。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三句話概括星雲大師一生的亮點,那就是:他對佛教的最大貢獻是踐行和推行“人間佛教”;他對社會的最大貢獻是興辦教育和弘揚中華文化;他對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是推動兩岸關係,以實現兩岸和平一家親。
劉愛稱在活動現場向讀者創作本書的初衷和心得感受: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本人並不是宗教人士,但為什麼對這位佛教界大師感興趣,進而要寫他呢?主要基於三點。
第一點是因為他的個人魅力,首先是把他作為一個人物來寫的。我第一次見到星雲大師的時候,是在北京的一個朋友聚會上,他喜歡講故事,尤其是説了一個鴨子的故事,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故事略) 我當時就想,他雖然是一位大名鼎鼎高僧,但在我眼裏,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充滿個人魅力的人。後來接觸多了,覺得他是一個既平凡又非凡的傳奇人物。説他平凡,因為他強調人間佛教,首先也就承認了自己是個普通的人;他做人低調,不管什麼樣的人,地位再低的人,他都一視同仁,親密接觸;説他非凡,他確實不同於常人,也不同於其他僧人。比如佛光山那麼大,他卻連張床都沒有,他每天晚上就坐在辦公室一角的單人沙發上睡覺。他的人生經歷曲折、具有戲劇性;他本來是在兵荒馬亂中去找父親的,結果父親沒找到,卻找到了佛祖,一下子出了家。他也創造了很多奇跡:他創建了佛光山,在全世界創建了近300個道場;創立了國際佛光會,全球會員超過200多萬;創辦了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人間通訊社、佛光山出版社、20多個佛光緣美術館、眾多圖書館;在美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和臺灣地區創辦了5所大學,在世界各地興辦了16所佛教學院,還辦了許多中學、小學;一生撰寫了2500多萬字作品,出版了370多冊書。他所創造的奇跡還有很多很多……
他不是一個有錢的企業家,也不是一個有權有勢的官員,作為一個僧人,這些事他是怎麼做到的?
總之,他是一個不斷創造奇跡的人,把一天當作5天過,一個人當作5個人用,這就是他的人生三百歲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本書的名字叫:人生三百歲。
第二點,他弘揚的佛教、佛法,實際上是在教人行善向上。他到處弘法,我去聽了他很多次演講後,覺得他所宣揚的佛教,按他的話説就是正信佛教,不是迷信,也不相信神通;他所講的佛經佛法,是把那些看不懂的經典深入淺出的化解為人人都聽得懂的簡單道理和哲學理念,有科學性,有的也可以説是真理,比如説,因果就是真理。(貪官拜佛求平安,沒用。)他講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一是凈財,通過正當途徑和辛勤勞動獲得的財富;二是不要為錢而活著)。
他教你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做人,尤其是他提倡的“三好、四給、五和”的信條(説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他所講得故事都是激勵人向上、向善;讓社會平安,世界和平,大家幸福。這種弘揚正能量的東西,與我們的傳統文化和現在所宣傳的和諧社會、中國夢都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受到習總書記接見後,到處講“看見夢想的力量”,就是勸人、激勵人積極向上,實現遠大目標,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
第三點,他愛國,尤其是對兩岸關係的交流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經常説:“在臺灣,人家説我是大陸來的和尚,在大陸,人家又説我是臺灣的和尚,我只好説自己是‘地球人’”。這句話很幽默也很心酸,其實在他心裏,就是一個中國。所以他到處講一個中國,講所有的臺灣人都是中國人。他主張兩岸和平統一,和諧發展。他推動兩岸關係,主要是通過宣揚傳統文化和佛教,佛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兩岸中國人都能認同的首先就是文化,同文字,同語言,同根同種。所以他為了弘揚中華文化、佛教文化,奔走于兩岸。失蹤多年的河北幽居寺北齊時期的佛首能金身合璧,回歸大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他愛中華文化,是一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播種機。他走到哪就把中華文化傳播到哪,把它帶向世界各地。比如,他2015年總監修、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與佛教寶典》一書就是例子,在人民大會堂的新書發佈座談會的題目就是“兩岸情深,華夏圓夢”。這本書是把中華文化中自古以來的精彩詩詞歌句、座右銘整理出來,免費放在世界各地的旅館、圖書館裏,要像聖經一樣,讓世人都能讀到中華文化。
他的傳奇色彩深深吸引了我,他的故事感動了我,我也想讓更多的人能分享我的感受,所以我要把他的故事寫出來。
第二個問題,寫了什麼? 本書主要的內容,首先介紹他是什麼樣一個人,寫他的傳奇。他的一生,非常曲折。出身貧寒,父親死於南京大屠殺;12歲出家,到臺灣後歷經磨難,吃的苦是難以想像的。
他為什麼要建佛光山?很重要和現實的一點就是他希望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因為他當初剛到臺灣時,哪個寺廟都不想接納收留他,甚至連口飯都不給他吃。好不容易有個寺廟接納了他,卻被當局以“共産黨派來的間諜”抓捕關押了起來。
所以,他一定要建自己的廟宇,並希望有一個弘揚佛教的大本營和基地。
後來他有了1300多個弟子,為什麼個個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願意離去?他們的故事個個都很精彩。
第二個主要內容是寫他在佛教方面的貢獻。我覺得至少有兩點比較突出:第一是踐行和推動人間佛教,這是他傾其一生的所為。他進行宗教改革,並非一帆風順。
過去寺廟是在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裏,出家人封閉式自我修煉,而他宣揚推動人間佛教,是要改變過去教條的做法,讓佛教與時俱進,融入大眾。這非常不容易,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難,比如他組織年輕人的歌咏隊弘法,就受到傳統的佛教徒的反對;他建佛光山不光是資金缺乏,更受到當時臺灣佛教組織內部的反對;他在美國建西來寺,不僅受到當地美國人的阻撓,更受到佛教內部一些人的反對。但他克服了重重困難,都獲得了成功。他在全世界是如何建立三百個道場的?他組建的佛光會有200萬會員。那麼大的攤子,那麼大的團隊,他何以能管理得有條不紊?這是講他在推行人間佛教方面的貢獻。
他對佛教的另一大貢獻是佛法西傳,過去佛教從古印度誕生,一直都是東傳。是他把佛教一路向西,發展到西方國家和世界各地,這對佛教的貢獻是偉大的。
第三個內容是寫他個人的修煉,不忘初心,最終達到了“無我”的境界。過去我們説自己是無産階級,他不僅無産,而且是無我,他一再強調佛光山是社會大眾的,佛光山的弟子是按需所取,“共産主義”的生活。他無我,心中裝的全是大眾,他所做的,拿我們大陸人的話來説,就是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覺得他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宣揚。
第四個內容是他對社會和世界的貢獻。對社會的貢獻包括建大學、辦教育、弘揚傳統文化、組織讀書會、搞慈善等等;對世界的貢獻,是慈善和祈福世界和平;對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是推動兩岸關係,以實現兩岸和平一家親。
第五個內容是告訴大家應從中借鑒什麼?比如説作為一個人,要不忘初心,人生要有目標,不要輕易放棄,不要半途而廢;要與人為善,和睦相處,要做到“三好、四給、五和”;要學會忍耐,他的不怕時差,不怕溫差就是一種忍耐;艱苦奮鬥,把苦留給自己,把甜分給大眾;信仰宗教,但不要迷信,不信神通,不講鬼神;不要一味追求金錢效益,損壞環境;要講究“新文化、新文明”,包括不要大聲説話,注重社會秩序;新聞報道要注重宣揚好的東西,美的東西,不要宣揚那些醜惡的東西,負面的東西,正面引導讀者和社會;要學會放下,不要浮躁,等等。
第三個問題,是怎樣寫這本書的。其實,寫書並不難,難的是要好看,有人看。尤其是在現在的新媒體時代,已經很少有人看紙質的東西。如果出一本書沒人看,又有何用呢?所以,我當初就發願,一定要把這本書寫好,希望讀者一翻開就能一口氣讀下去。所以我基本上是在講故事。為了使故事生動,我翻閱了幾乎所有星雲大師的書和相關資料,取之於最精彩內容,並就相關內容與星雲大師面對面交流,還採訪了他身邊幾十位重要弟子,採訪了相關的專家學者。
也到過他的江都老家,他出家的棲霞山寺,到過他在臺灣的“根據地”宜蘭小城,拜訪他居住過的寺廟、弘法的場地以及他所創建的大學,包括在美國創建的西來大學。
還去過他在海外的一些道場,包括美國的東西兩岸,日本的東京、富士山等許多地方,尋覓他的弘法故事,體會他創建海外道場的艱辛。
在采寫的手法上,儘量活潑多樣,比如從側面襯托主人翁,而不是從頭到尾就只講這個人怎樣怎樣,我儘量通過他的弟子和身邊人,或者借他們的口和事,來襯托、烘託大師。比如寫大師的魅力,弟子們為拜他為師,放棄優厚的生活,甚至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回頭。如:依空法師(家裏人反對她跟星雲出家,她就要割腕);慧寬法師(出家後繼續穿僧袍上學,校長要處罰他,他想:頭可斷,血可流,僧袍不能丟)、覺培法師(在歐洲學哲學,當她百思不得其解的上千個問題,得到大師的一一解答後,依然跟隨大師出家)、如常法師(從中學開始就懇求跟星雲出家,屢被婉拒,直到大學畢業後又進入佛學院才最終如願)。從情節上要做到可讀、好看。
再就是要感人,在採訪中,凡是能感動我的,我想一定能感動大家,必定人心都是肉做的。因此我記錄的基本上都是感人的情節,由此也反映出大師的內心世界和深藏的情感。比如大陸改革開放之初,大師思念母親幾十年後,第一次只能到日本與母親相見,那種感人的場面,依空法師至今回憶起來,都熱淚盈眶;又如40年後大師第一次回故鄉的情景,隨他一起回來的弟子和棲霞寺僧人的回憶,也再現了感人的畫面——面對自己的出家祖庭,卻物是人非,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師父了,那種泣不成聲的內心感受,一位編輯看到這一段,也跟著哭了起來。諸如這些情節,讀者拿起來就有要看下去的慾望。前幾天,上海喜來登酒店的總裁高女士從北京回上海,在飛機上,她打開這本書,一口氣看到飛機降落,兩個小時沒有停,下飛機後發來短信,她要訂購500冊給員工和朋友。
第四個問題,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請大家不要誤會,不要認為這是一本佛教的書,我本人就不是佛教徒,對佛教我也不太懂。我的目的是,這本書不僅是給信佛的人看的,也要適合所有人,希望男女老少都能獲益。因此我想至少達到三個目的:
1,希望這是一本勵志的書,勸人向上。希望通過星雲大師的故事能夠正確認識佛教,不搞迷信,不信神通,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金錢觀,尤其要注重佛教講的因果關係。這種因果關係是可以改變人的命運的。星雲大師的成功就是靠努力獲得的,他的“創業故事”給我們許多啟發。只要牢記“不忘初心”這四個字,我們就不會浮躁和空虛,一直會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就會像星雲大師那樣一個人當5個人,一天當作5天用,每個人都能活出“三百歲”。
2,希望這是一本正能量的書,勸人向善。星雲大師的慈悲為懷,“無我”境界,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大眾,尤其是對無家可歸的孩子和無依無靠的老人,更是充滿慈愛的故事和精神,值得弘揚。我們現在貧富懸殊很大,我們也要向大師那樣,盡力幫助貧困的人;再就是要與人為善,星雲大師提倡的“三好、四給、五和”對我們為人處世、和諧社會也都非常有益。
3,希望這是一本獲取智慧的書。希望大家看了這本書之後,從中得到智慧,因為星雲大師在對佛經佛法的研究上有和高的造詣,他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老人,對世間許多問題的處理,都非常明智。智慧從哪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靠學習、實踐和總結得來的。星雲大師特別愛學習和鑽研。他常説:“有佛法就有辦法。”讀了書中的故事,你會提高智商,獲得智慧。向上、向善,也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你才能成功。
總之,希望大家成為一個積極向上向善的智者、成功者,預祝大家看了這本書都能活到三百歲!
據悉,《人生三百歲——星雲大師傳奇》一書在面市的幾天之間,便在市場上形成了廣泛影響,已售萬餘冊。
【書籍簡介】
書 名: 人生三百歲——星雲大師傳奇
作 者 :劉愛成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定 價 :68
作者簡介
劉愛成,男,安徽合肥人,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畢業于復旦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1980年進入人民日報國際部工作,曾任人民日報駐泰國首席記者,人民日報駐美國首席記者。2006年創辦人民日報社《環球人物》雜誌併為首任總編輯。1998年主編出版《人在華南》一書(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翻譯出版《單身女人》一書(〔美〕特裏 麥克米倫 著,花城出版社)。
內容介紹
該書由星雲大師親自授權,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環球人物》總編輯劉愛成主筆,星雲大師親自題寫書名並作序,是大陸首個經過授權的撰寫星雲大師傳奇一生的書。作者多次採訪星雲大師本人,採訪他身邊幾十位重要弟子,其中有最初追隨他的慈莊、慈惠、慈容及現在佛光山的長老、師姑,佛光山的住持、監院、宗委,許多部門的主管和中堅力量,乃至剛出家的年輕法師,還採訪了相關的專家學者。在與星雲大師的朝夕相處中,找到一個個問題的答案。大師為什麼要建佛光山?他從哪來,又要到哪去?山上為什麼女性多於男性?他的1300多個弟子,為什麼個個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願意離去?一眼望不到邊的廟宇堂所,何以能管理得有條不紊?他在世界各地的300個別院道場又是如何建立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