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多的精心編校,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俄羅斯的良知”的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古拉格群島》近日由群眾出版社首次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
所謂“古拉格”,即“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是蘇聯勞改制度的象徵。從1918年到1956年,那些分散在蘇聯廣袤大地上的各個勞改營像“群島”一般構成了這個國家的“第二領土”。本書以“群島居民”的苦難經歷為線索,同時穿插了蘇聯勞改制度發展史中的大量資料,結構宏大,卷帙浩繁。本書由作者的個人經歷,以及227人的故事、回憶、報告、書信、證詞等組成,同時引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法律文書。全書共分七個部分:一、監獄工業;二、永恒的運動;三、勞動消滅營;四、靈魂與鐵絲網;五、苦役刑;六、流放;七、史達林死後。書中既有激昂的控訴、憤怒的吶喊,又有尖銳的嘲諷、深切的訴説,是一部深刻理解蘇聯政治體制的非常重要的參考著作。
《古拉格群島》是歷史,也是對歷史的解釋。這種解釋一開始就讓許多人震驚不已。俄羅斯總統普京説過:一個不能正視自身歷史和深重苦難的民族,是不會有未來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古拉格群島》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俄羅斯以及整個人類的命運之書,是一部記述苦難歷程、拷問人性和靈魂的煌煌巨著,更是一部關於信仰與希望、在最艱辛的歲月裏探索真理和救贖之路的偉大史詩!難怪有學者用“20世紀最悲愴的史詩”來形容這部書。
它是一部文學書,在近乎白描的敘述中,讓我們聽到了一個作家、一個文學大師在痛苦中的吶喊和抗爭!它又是一部歷史書,在真實記錄的語境中,為我們披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場景,從而讓人們能夠更加清醒、理智地觀照現實和未來!
本書作者亞歷山大 索爾仁尼琴1918年生於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應徵入伍,曾任大尉炮兵連長,兩次立功受獎。1962年11月,經赫魯曉夫親自批准,處女作、中篇小説《伊凡 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在《新世界》雜誌上刊出。1968年完成長篇小説《第一圈》及《癌症樓》並在西歐發表。1969年被開除出蘇聯作家協會。197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73年12月,索爾仁尼琴在巴黎出版了《古拉格群島》。1974年2月1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宣佈剝奪他的蘇聯國籍,把他驅逐出境。1989年,蘇聯作協書記處接受《新世界》雜誌社和蘇聯作家出版社的倡議,撤銷作協書記處於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爾仁尼琴開除出蘇聯作協的“不公正的、與社會主義民主原則相抵觸的決定”。1994年,應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邀請,索爾仁尼琴回到了俄羅斯。2007年,接受了普京親自頒發的國家級獎章。2008年8月3日深夜,索爾仁尼琴由於心力衰竭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9歲。
該書作者索爾仁尼琴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俄羅斯“持不同政見”的代表,正如他在論文學的力量時所説:“一句真話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我相信,在這生死關頭,文學有力量做到:幫助人們去識破並抵制陰謀家們及其所企圖強制我們接受的一切。”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曾無奈地説,索爾仁尼琴的筆是受上帝指揮的。索爾仁尼琴也説過,他的政治激情是與生俱來的,但這種激情是蘊于文學之中、之後、之下的。
這部如今已享譽世界的名著,自1973年出版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想讀卻讀不到它。此次公開出版,意在讓更多的人讀到這部名著,讓更多的人更加直接地了解那段歷史,以更理性和更客觀的態度對它進行分析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