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他的名聲如日中天,就像不看京戲的人也知道梅蘭芳
張恨水《丹鳳街》是民國南京的“清明上河圖”
《金粉世家》、《啼笑因緣》、《春明外史》……寫中國近現代通俗小説的張恨水,直到如今仍被很多現代作家認為是天字第一號的人物。他一生筆耕不斷,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説,總字數三千余萬,是中國小説史上最高産的小説家。
在南京傳世名著推薦書目中,張恨水上榜的是最能體現南京味道的《丹鳳街》一書。書中,南京人義字當頭的文化性格特徵和民族大義,更是讓人五體投地。江南時報記者 黃勇
丹鳳街的滄海桑田 民國南京的市井民俗匯集於此
今天的丹鳳街,已成為手機數位一條街的代名詞。而在張恨水于20世紀40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説《丹鳳街》中,丹鳳街是一處老式市井,鵝卵石鋪路,路側排立著油鹽雜貨店、米鋪、柴炭行、醬坊還有茶館,菜場、魚市、布店等也是人聲鼎沸。
《丹鳳街》原名其實叫《負販列傳》,從書名可以直白地看出,作者就是想為普普通通的平民英雄著書立傳。小説講述的是以童老五為首的一幫丹鳳街上自食其力的小菜販、小酒保們,不畏強權,忍痛挨餓,甚至不惜傾家蕩産,東奔西走,只為解救被舅舅賣給趙次長做姨太太的窮姑娘陳秀姐。在主人公們窮苦粗糲的外表之下,都包藏著坦蕩、真誠、一諾千金的俠士精魂。這群人活得普普通通,又活得轟轟烈烈。從書名到故事內容以及書中方言口語,都充滿了純正的南京味。小説前期鋪墊冗長而後期進展飛速,令靜下心來沉浸于其故事的讀者大呼過癮。
商販群體在民國南京的社會中佔有較大比重。據當時金陵大學教授路易斯 史密斯的調查顯示,1938年3月南京市從事商業活動的有13500人,佔該市全部從業人員的67%。《丹鳳街》選擇商販為敘述對象,既有著歷史現狀,也體現了作者的創作考量。書中也不乏對時代的諷刺,《丹鳳街》裏那個與秀姐相依為命的老娘,一開始不忍賣了女兒去做姨太太,但哭哭啼啼後,拿著女兒賣身換來的錢,倒也生活得有滋有味。
南京大學文學院卞秋華認為,《丹鳳街》書中童老五等“義士”,暗合張恨水的“名士才情”與價值期待的理想化的市民文化人格。而當時國難當頭的時代,以熟悉的國都南京為背景來展現這種理想化的市民精神,張恨水也有著明確的目的。在該書序言中張恨水直言:“讀者試思之,捨己救人,慷慨赴義,非士大夫階級所不能亦所不敢者乎?朋友之難,死以赴之,國家民族之難,其必濺血洗恥,可斷言也。”書中,童老五等“重然諾,助貧弱,尊師、敦友”的“丹鳳街的英雄們”,最終也走上了街頭,報名參加抗日集訓,擔負起抗日救亡的重任。
“在中國新文學的長廊裏,還沒有一部長篇小説能夠像張恨水的《丹鳳街》這樣生動地描繪出民國首都南京的市井文化風俗長卷的。”南京大學教授丁帆認為,《丹鳳街》雖不是張恨水最頂尖的力作,但在風俗畫、風情畫和風景畫的描寫上足見功力,是民國南京的“清明上河圖”。
張恨水筆下的南京 六十多年前石城的山水風月令人神往
丹鳳街寫得如此生動,是因為張恨水曾在丹鳳街附近的唱經樓住過。他在後來的散文中這樣描述丹鳳街:“每日中午以12點為界,整個上午是熱鬧喧囂的菜市,日影過午,便靜寂空落,給人以時光倒流的感覺。”在張恨水兒子的回憶裏,丹鳳街“有池塘,環岸有極粗壯的垂柳,楊柳梢外便是青影橫空的紫金山”。
卞秋華認為,每一個作家筆下都有一座獨特的城,張恨水一生執著于城市敘事。在他的筆下,塑造了北京、重慶、天津、上海等眾多城市,其中,處於“時代漩渦”中的南京對張恨水來説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意象,它融合了歷史、時代、社會、民族、道德等多重意義。
星期天,“男女挽籃子的趕市者,側著身子在這裡擠”,“那些勤儉的主婦,或善於烹飪的主婦,穿了半新舊的摩登衣服,挽了精緻的小籃子,在來往的籮擔堆裏撞了走。”《丹鳳街》一書詳細記述了南京人的生活情態,“撞了走”三字更是神來之筆。
如今的南京早已是高樓林立,但是看張恨水的書,60多年前的南京,讓人非常嚮往。小説《石頭城外》、《丹鳳街》、《秦淮世家》,散文《白門十記》、《南遊雜誌》、《憶南京》等,都有大量的篇幅是以南京為背景的,歌咏南京風光。例如,張恨水如此寫當時南京最為繁華熱鬧的太平路花牌樓,“但你經過那裏,你也不會感到動亂,街兩旁的法國梧桐和刺槐,零落的飄著秋葉兒,人行路上,有樹陰而樹陰不濃,我們披一件舊綢衫,穿一雙軟底鞋,順著水泥路面通達。在清亮而柔和的陽光下,街上雖有幾個汽車跑來跑去,沒有灰土,也沒有多大聲音,在街這邊瞧見街那邊的朋友,招招手就可以同行在一處,只有北平的王府井大街,成都的春熙路可相仿佛。”
就連石頭城的炎熱都給張恨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石頭城外》中寫道:“太陽在長條兒的弄堂上空照下來,像炭火一般。在屋子裏的人,可又感到一種燥熱。”
厚愛第二故鄉南京 更想喚醒中國民眾
如此厚愛南京,這與張恨水的人生經歷大有關係。張恨水幼年時,就很崇拜武功高強的祖父,曾説“願學祖父跨高馬,佩長劍”。這對他日後創作小説,尤其是武俠和戰爭題材的小説有很大影響。
20世紀30年代,30多歲的張恨水風華正茂,收入頗豐。《春明外史》、《金粉世家》風靡全國。張恨水不但成為通俗小説的無冕之王,還拿到一筆鉅額版稅。他在北京買下了一所王府,自備了一輛小汽車,甚至創辦了“北華美術專科學校”,自任校長,聘請齊白石、徐悲鴻、李苦禪等美術大師任教。
然而好景不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恨水無奈遷往上海居住。1936年,張恨水為躲避漢奸政權的追捕,從上海舉家遷至南京。愛國的張恨水拿出4000元積蓄,在中正路(淮海路以北、新街口以南這段馬路,如今已消失)租下兩幢小洋樓(後來擴大為三幢),先後買了四部平版印刷機,鑄了幾副鉛字,開辦自營的《南京人報》。1937年底,張恨水舉家避禍離開南京撤往重慶。(本報“知識界的抗爭”大型系列報道及《知識界的抗爭》一書均有敘及)
在避禍的短短數年間,張恨水接連創作了多部以南京為背景的小説,甚至在其散文集《兩都賦》中,將北京與南京相提並論,寫盡了對於曾經逗留過的南京這座城市的悠然神往與思念第二故鄉之情。
卞秋華認為,張恨水用其特別的筆觸仔細對照著“荒落、冷靜、蕭疏、古老、沖淡、纖小悠閒”的南京與“物質文明巨浪吞蝕了的大半個”的南京,“他選擇背對著城市的繁華,淡化和隱沒了許多作為城市現代化的象徵,而去尋訪未被物質文明侵染,寧靜、質樸的古城。隨著南京的淪陷,這座城市在張恨水筆下,逐漸從故事的背景轉入敘事的主題,從‘客體’變為‘主體’,被記憶、想像與建構。”卞秋華介紹,在國家危難的緊要關頭,張恨水在書中試圖以南京這座飽受國難的城市,喚醒那些沉睡的中國民眾,起而反抗。
延伸閱讀>>>
《金粉世家》等三部
是張恨水巔峰之作
在張恨水時代,即使不看小説的人也知道這個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戲的人也知道梅蘭芳一樣。
1924年4月16日,張恨水開始在《世界晚報 夜光》副刊上連載章回小説《春明外史》,到1929年1月24日結束,將近五年,轟動京城。在此後的57個月裏,這部長達90萬字的作品,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因為小説中的大量人物和情節都有真實的原型和花絮、逸事,百年以後的讀者也把這部小説看做北京當年的風俗畫卷。
1926年,張恨水又發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百萬餘字,是張恨水連載時間和篇幅都最長的作品。《金粉世家》借“六朝金粉”的典故,描寫了一個民國總理之家的豪門盛衰史。經過翻拍電視劇,小説的主人公——北洋政府總理金銓的七少爺金燕西和美麗聰慧的貧民姑娘冷清秋,也讓大家耳熟能詳。
但真正把張氏聲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將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于一體的長篇《啼笑因緣》,這部小説至今已有二三十個版本。在發表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恐後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名噪一時,《啼笑因緣》的續書更是民國小説中最多的。